“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贛州風水在三僚”?!爸袊L水第一村”,指的就是江西省興國縣的三僚村。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村子?媒體之前也有不少的報道,但真正讀懂這個風水村的并不多,村里有很多秘密。
唐朝風水大師隱居的地方 三僚村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山區自然村寨。村里年長者稱,唐朝末年,黃巢農民起義,戰亂紛紛,當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的楊益,趁亂歸隱山林,最后落腳三僚村。
楊益,就是風水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楊救貧”,是當時朝廷的御用風水師。楊益歸隱征程上,一路尋龍看砂,最后相中了人跡罕至的三僚村。這里四面環山,中間盆地。站在高處看,村子就極似一個羅盤,盆地中間的石頭山狀如羅盤指針。
作為一名風水大師,楊益決定歸隱于此,與跟隨的兩名弟子動手搭建了茅棚,三人結廬而居,從此潛心研習風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巒頭派風水理論,其《撼龍經》《疑龍經》《龍脈經》“三龍經”,至今在民間流傳。楊益也由此成就了一代宗師的偉名,被巒頭派奉為祖師爺。
村中神秘的風水文化元素 三僚村因風水而出名,也因風水而致富。村里到處可以感受到風水文化,風水元素多多,猶如走進了一座“易學博物館”。在不足兩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布滿了歷代風水大師們留下的獨具匠心的風水文化建筑。
沿著村中條形石的兩側建立的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的兩儀,為強化八卦圖形,后來人為在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4座寺廟,在全村營造了8個景點,正好對應《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三僚的山山水水幾乎都被賦予了風水內涵。在曾氏祠堂開闊的空地前面,有一條小溪四季長流,小溪由兩股溪流組成,靠近曾姓的水流冬暖夏涼,水質清澈。而靠近廖姓的水流則是冬冷夏熱,水質渾濁,水流從很遠的地方源源而來,兩股水似乎互不相犯,當地人稱之為“陰陽河”。
在廖氏宗祠周圍,有許多人工開挖的池塘,其中“七星池”和“百口塘”名傳海外。村里老人介紹,廖屋的自然環境并不理想,村子是建造在山坡上,兩條山溪從山上向祠堂方向沖來,來勢很猛,對村莊的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這種地形叫“四煞臨身”。為了避煞消煞,廖姓先祖廖厚公在明洪武年間以“文公無蚊祠”和“月洲堂”為中軸,利用五行生克和制化的原理,在“文公無蚊祠”的后背由南向北開挖“七星池”,讓它們就像人體的七竅一樣,通氣聚氣。
三僚村還有一個很怪的現象,就是看上去每家每戶都有一口池塘,并有古人留下的水溝連接。這里有一個說法:挖“七星池”的同時,廖厚公又在村中開挖了108口水塘,如人體的108個穴位。這樣,“七星池”和“百口塘”全部用小溪貫通,象征血脈暢通,起到蓄氣聚財、藏風得水、人丁興旺的作用。
風水村里的傳奇故事? 有風水的地方就有風水故事,三僚村有三個故事最為神奇。
村民常說楊益的故事。唐末,統轄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諸侯是盧光稠,請楊益為其卜天子地。楊益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北R光稠不愿別人也得到天子地,于是在楊益酒里下毒。楊益察覺后,立刻帶著徒弟回家,途中他問弟子曾文秥此處何地,曾文秥說是藥口。楊益嘆道:“藥到口必死矣!”楊益在臨死之前告訴曾文秥,去游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而真正意義為: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后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盧光稠背長癰疽而死是否真與楊益遺言有關?誰也不知道。今人在聽聞這個傳說時,都認為楊益后人過于神化祖師爺了。現如今,只有在于都縣博物館,可以看到一塊收藏的“楊公墓碑”。
村里“下砂”的傳說也十分傳奇。在村委會辦公室東面,綿延200米長的土墻,名叫“下砂”。相傳明初曾氏的風水師曾從政,發動族人筑起“下砂”,以貯財聚氣,但屢次遭到另外一姓氏族人的強行阻撓。明朝永樂年間曾從政成為國師,病故北京后,明成祖遣宮中的黃衣太監兩名,護曾從政靈柩還家,并助曾家筑完“下砂”。兩名太監到三僚村后,三天內在曾氏水口堆起了一座山梁。但其中一名太監突然身亡,一種說法是太監不服水土病故;另一種說法是曾氏族人為了消滅與己斗爭的另一姓氏,故意毒倒太監,并將其尸體偷偷放在那一姓氏家門口,嫁禍對方。最終太監被葬于“下砂”,有了太監的“皇家官身”鎮守,再無他人敢破壞“下砂”。如今,“下砂”仍在,太監墓依然立于竹林間,大理石墓碑的碑文仍依稀可辨。
“剝九尾杉樹皮”的傳說:在三僚村后龍山上有一棵九尾杉,已有1120多年樹齡。據說是楊益親手種植,樹身圍約4米,高達9米,歷經千年風雨無數次劫難,雖然至今仍顯勃勃生機,但樹身已經被掏空。九尾杉緣何變成“空”樹?一種說法是,相傳三僚村曾氏興旺發達,其他姓氏村民剝下杉樹皮泡茶喝,就可制約曾氏人丁發展,只要曾氏有小孩新生,其他村民就剝一次樹皮,加上九尾杉曾遭遇火災,所以千年九尾杉才會變成如此模樣。
傳說雖然無從考證,但許多外地人聽說九尾杉有靈氣,不遠萬里趕來剝皮泡茶喝。
(朱權利薦自《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