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偉 陳文靜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升,而個人所得稅也在不斷改革。隨著《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從2019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進入了新階段,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在分析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要點進行解析的基礎上,分析新時期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綜合征收 附加扣除 稅率
一、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現狀分析
(一)完善有關納稅人的規定
本次改革,提出了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概念,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界限為是否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定時間,這里所說的時間由之前的是否滿1年調整為是否滿183天。
(二)主要勞動性收入實行綜合稅
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稅制的原則,即按照不同的收入設置不同的征收項目,分別計算并加以征收。經過此次改革,應稅個人所得稅的稅目,從原來的11項減至9項。其中,新設了綜合征稅類。將原先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這4項所得,全部合并納入綜合征稅范圍,統一稅率、計算方式、征收管理等。
(三)改革了個人所得稅計算稅率和方式
合理提高基本扣除標準,由每人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000元,新增設了6個項目的專項附加扣除。同時,優化個人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制度。擴大最低三檔稅率的級差,將3%的級差擴大一倍,將現行稅率10%的部分收入稅率降低到3%;大幅擴大10%的級差,將現行稅率20%的部分收入稅率和現行稅率25%的部分收入稅率降低到10%;降低稅率部分收入按現行稅率25%至20%征收;相應減少25%的級距,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30%、35%和45%不變。
(四)設立專項附加扣除
在2019年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專項附加扣除是變大最大的一個部分,是為了減輕廣大居民的個人所得稅負擔,而新設的一個減免稅的條款。納稅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先進行申報,稅務部門再進行審核。對于審核通過符合條件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中的一項或者多項的,納稅人的月應納稅所得額可以采取定額扣除或者定額扣除的方式減少,減輕納稅人的稅負。如:納稅人子女的教育支出,按每名子女每月1000元的標準扣除;大病醫療的扣除標準為每年15000元的下限和每年80000元的上限,并在限額;住房貸款利息按定額扣除,每筆符合條件的住房貸款按每月1000元扣除利息,期限不超過240個月。
(五)反避稅條款的增加
現階段,由于個人所得稅稅目眾多,征收方式不統一,個人通過各種方法逃避個人所得稅的現象十分常見。因此,需要借鑒其他稅種例如企業所得稅的相關反避稅的規定,例如申報的收入明顯偏少,可以由稅務部門核定收入并按核定額征收。個人所得稅也是如此,如果單位或者個人申報的收入明顯偏少,稅務部門完全可以按照市場正常的收入核定征收。針對不同收入,分別代扣代繳或者自行申報的規定,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單位作為固定代扣代繳單位,所有收入必須合并代扣,并納入社會誠信系統,避免個稅偷逃稅款的存在。
二、個人所得稅改革后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資本性所得的稅率偏低,稅負水平較低
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是分類稅制,即稅法規定的對不同收入來源征收不同所得稅的制度。長期以來,在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中,勞動所得稅相對較高,而資本所得稅相對較低。本次改革對工資、薪金等勞動收入實行3%至45%的七級累進稅率,對財產租賃收入、利息收入等資本性收入實行20%的稅率。因此,當勞動收入較低時,由于過度累進稅率的存在,稅負也較低,但隨著收入的增加,稅負也越來越重,而資本收入由于采用比例稅率,收入增加時,稅負不變。因此,不利于稅收作為收入公平調節功能的存在。
(二)免征額確定的合理性存在疑問
個人所得稅在稅收減免中專門設置了免征額。所謂免征額指的是收入達不到一定標準,則不征稅,如果收入達到一定的標準,僅就超過部分征稅。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將所得減除規定免征額后的部分作為最終應納稅所得額。這種方法的缺陷在于沒有考慮到不同納稅人的生活、教育、醫療、家庭成員等所需的生活資料。可見,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況下,不同納稅人的支出是不同的,固定免稅的方式也不合理。此外,自上次調整免征額以來,已經過去了7年。這些年物價上漲,原來的免征額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需要,其合理性可想而知。
(三)征收對象設置不夠合理,對家庭情況考慮不夠充分
本次稅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綜合了孩子教育、贍養老人等實際情況,但是考慮因素仍然不夠全面。個人為納稅征收的主要對象,改革沒有考慮到整個家庭,不能很好的體現家庭收入、負擔等情況。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兩個家庭的月度總收入相同,假設他們的月度總收入均為10000元。A對夫妻僅有丈夫在外工作,月收入10000元,在扣除法定的5000元之后需交個人所得稅150元:而B對大妻月度總收入也為10000元,但夫妻二人均在外工作,每人月收入5000元,根據我國現行個稅法規定B對夫妻不需要交納稅款。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方法不合理,沒有考慮家庭情況,容易造成家庭收入相同,但稅負不同,這是不公平的。
三、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的建議
(一)合理設定稅目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類稅制,即按照不同的收入分別確定征收對象、稅率、計算方式等。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要逐步由分類稅制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過度。因此,綜合稅制將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有必要對目前個人所得稅的稅目具體研究,看是否有合并的可能,合并后的稅率和計算方式如何規定更加合理,如何避免不同稅目之間的稅負不同。同時,在分類稅制執行中,由于人們的收入來源不同,計算和征管不同,使偷逃稅款成為可能,如何建立更加健全的個稅征管機制,加強稅款征收與監管,這也需要合理設定稅目,使分類稅制逐步向綜合稅制過度。
(二)規范個人免征額標準
《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將工薪所得免征額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這樣導致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居民將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稅負得到的降低。但扣除標準的主要依據應該是納稅人的具體情況,而不是數額。通過對國外實踐的研究,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可分為四個部分:1)個人基本生活費和教育費扣除。2)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的費用應當扣除。3)老、弱、病、殘專項扣除。4) 家庭教育支出的扣除。當年,國家雖然實施了9年義務教育,但其余階段的學費居高不下,對于普通家庭而言,教育支出已經占據了家庭全部支出的很大一部分,隨著國家鼓勵二胎政策的落實,家庭中的教育支出比重還將持續加大,這部分支出應予以適當扣除,以減輕普通家庭教育支出的壓力。
(三)構建以家庭為主體的納稅對象
目前以個人所得作為納稅對象,沒有充分考慮每個人的支出情況。因為人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由于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包括人口、年齡構成、身體狀況、其他負擔等,雖然收入相同,但支出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稅收制度作為調節社會公平的一個杠桿,因充分考慮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有區別的設置征稅額度。以每個家庭作為征稅的基本單位,首先能夠減少納稅人數量,方便稅款征收和管理,節約征收成本。其次,充分考慮家庭的支出,增加扣減的項目,例如教育支出、醫療支出、租房支出、養老支出等,起到調節社會收入公平的作用。因此,構建以家庭為主體的納稅對象,綜合考慮各個家庭的支出情況,既能節約征收成本,又能調節社會收入的公平,可操作性較強。
參考文獻:
[1]曹可成.個人所得稅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完善稅制并重[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06):120-127.
[2]李莎.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20):128-129.
[3]張建新.個人所得稅改革相關問題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9(20):220-221.
[4]于景存,鄧瑩瑩.淺析新時代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納稅,2019,13(18):8+11.
[5]莫修宇.我國個人所得稅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J].經濟師,2019(05):115-116.
金志偉單位:巢湖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陳文靜單位: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