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疫情尚未結束,傷醫事件又有抬頭趨勢。自北京朝陽醫院陶勇醫生被患者砍傷以后,武漢、沈陽、鄂爾多斯等多地均有暴力傷醫事件的報道。每一位被傷害的醫護人員,不僅在身體上留下了創傷,心靈上也留下了傷痕。
誰傷害醫護人員,誰就要付出法律的代價,這是法治時代最基本的運行邏輯。在呼吁依法懲處兇手的同時,也須正視一個并不新鮮卻遠遠沒有過時的命題:拿什么呵護醫護人員的職業尊嚴,或者退而求其次,拿什么呵護醫護人員的執業安全?
不久前,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對《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草案)》進行一審。盡管這是地方法規,且是草案,但在全社會引起廣泛討論,人們紛紛點贊。北京探索立法維護醫院安全秩序,既有針對性,也有可操作性。比如,草案規定,對急診等重點區域24小時值守,重點部位配備一鍵報警裝置;建立安檢制度,發現攜帶管制器具等應立即報警;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可回避診療,醫院可有條件暫停診療,等等。
相關草案能否審議通過,尚需觀察,但傳遞了鮮明的價值取向: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防范涉醫惡性案件的發生。
“安全秩序”這4個字耐人尋味。對于任何公共場所來說,安全秩序都是最基本的剛需,而醫院尤甚。醫院不是普通的公共場所,是救死扶傷的地方,是醫生治病救人的地方。如果醫院的安全秩序都沒有保障,醫生的安全感都沒有保障,還怎么開展正常的醫療活動?公眾還怎樣接受健全的醫療服務?
就目前而言,維護醫院的安全秩序是當務之急。無論配備一鍵報警裝置還是建立安檢制度,其實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在追求治本的過程中,先想方設法保護好醫生的安全有何不可?
“希望保護醫生的安檢措施盡快落地”,此前被傷害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如此表示。這是醫生的呼聲,也是全社會的樸素愿望。沒有執業安全,就不可能有職業尊嚴,呵護醫護人員的職業尊嚴,從保護他們的安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