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忠仁



茂名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堅持全心全意為老區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向黨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建言獻策,助力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彰顯了“參謀助手”作用。該會自成立以來,共建言獻策100多次。一言一深情,一策一碩果,美麗了老區鄉村,惠及了千家萬戶。
該會先后榮獲全國“革命老區減貧貢獻獎”“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等稱號。下面掬取的,是三條建議轉化為成果的浪花。
一句呼聲? 惠及老區70余萬群眾
茂名市地處廣東西南部,全市老區面積5120平方公里,其中一部份屬油頁巖、花崗巖、紅砂巖、石灰巖地區,有的水資源稀少,有的水源含氟缺碘,含鐵、錳等金屬偏高,水質差。至2009年,全市老區仍有90萬群眾存在飲水難或飲水不安全問題。2009年12月,茂名市老促會通過調研后向市政府呈送了《關于我市老區飲水安全的現狀和建議》,請求市政府徹底解決老區人民的“心頭之痛”。建議提出,市財政應在每年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老區飲水工程的獎補。2010年1月6日,市府辦以《參閱資料》形式轉發了這個《建議》,市政府同意每年安排200萬元至400萬元資金,由市老促會掌握,具體抓落實。
市老促會為完成這項工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歷屆都由會長親抓,分工兩名熟悉水務工作的人員具體負責,對每一宗立項工程都親臨現場調研。鑒于市財政獎補資金有限,市老促會采取“四兩撥千斤”的辦法,即建設每一宗項目,都先由群眾自籌資金,待即將完工時,才把市財政獎補資金劃去。至2019年,茂名市財政共劃撥專款2381萬元(2020年繼續劃撥200萬元),而受益群眾集資捐款更達11178萬元,是市級補助款的4.7倍。
10年來,茂名市立項建設村鎮飲水工程95宗(其中已竣工90宗),至2019年已解決了1644條老區自然村720125人的飲水難、飲水不安全問題。
高州市沙田、鎮江、荷塘三個鎮是連片老區,上世紀建設的金銀河水廠由于水源水質性原因,9萬多群眾重新出現飲水難或飲水不安全問題。市老促會自2013年后進行多次調研,建議在龍灣水庫內建設龍灣水廠,逐步接替金銀河水廠職能。其間,歷屆會長鄧剛、許木詠、黃濤和現任會長羅明,或是會議協調,或是現場督促,都留下工作足跡。2019年6月,投資574.43萬元(其中市財政獎補300萬元)、日產3500噸的龍灣水廠竣工投產,初步惠及老區群眾近4萬人。目前正在擴大網管,向荷塘鎮聯網供水,使更多的老區群眾受益。
一條良策? 革命傳統基地建設星月交輝
茂名市是一片紅色土地,全市有805條老區村4749條老區自然村,發生過比較大活動的革命遺址有330多處,解放前犧牲的革命烈士950多人。目前,該市革命傳統基地建設取得可喜成績,先后維修建設了70多處紀念碑亭館和331個革命活動遺址碑志。這400多個大大小小的革命紀念建筑物,星羅棋布般矗立在廣場邊、公園里、道路旁和校園中,成為各級黨團組織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社會各界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園地。
為編織這星月交輝的畫卷,茂名市老促會成員都有深厚的紅色情懷。他們認為,維護好既有的革命紀念建筑物,建設一批教育基地,傳承弘揚紅色基因、助力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于是,他們鄭重地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加強革命傳統基地建設作為一項政治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的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采納。
遵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茂名市老促會對全市紅色文化基地建設擬出了詳細規劃,建議“先造星星,后造月亮”。在資金籌集上采取六條措施:一是市財政每年列入預算撥款;二是由發改部門立項,爭取上級資金;三是市老促會的老區基金收益款每年安排30萬元;四是發動社會捐資;五是因建設發展而拆除紀念建筑物的,誰拆除誰重建;六是動員當地群眾獻工捐勤。通過采取上述措施,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止全市共投入傳統基地建設資金超過6000萬元,其中當地財政撥款約4000萬元,社會籌資約2000萬元,市老區基金撥款322.6萬元。
在具體實施中,“先造星星”主要抓四點:一是協調各地恢復或重建因建設發展原因而拆除的紀念建筑物,并搞好布展,及時開放。二是籌資300萬元,在全市發生過重要活動的331處革命遺址,以縣級政府名義立碑紀念。三是對600個烈士墓碑進行登記和修繕。四是指導“廣東南路第一黨支部”所在地電白嚴家祠、信宜懷鄉起義指揮部舊址、茂南鰲頭紀念館、高州云潭珍珠垌村紀念館等革命活動舊址進行維修建設。
在初步形成村鎮級基地“星斗滿天”格局的基礎上,他們集中精力營造“月亮”。參與指導設在市博物館內的茂名市革命史陳列館進行改造提質;組織協調茂名市烈士陵園進行擴建升級;督促具備條件的電白、化州建設縣級紀念館。電白革命歷史紀念館建筑面積2280平方米,建于電白德育學校內,被省文明委、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六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化州市革命歷史紀念館面積2800平方米,廣場面積4800平方米,是目前廣東省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縣級革命歷史紀念館之一。去年建設竣工的廣東南路革命化州紀念館,也是粵西地區目前規模較大、設計較好的紀念館之一。茂名市革命傳統基地建設“星月交輝”狀況,成為該地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紅色文化精神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個點子? 科技興果百萬畝
茂名市是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各類水果種植面積達370多萬畝,靠果脫貧致富是老區群眾行之有效的路子。但在水果發展過程中,也先后遇到品種單一、品質退化、成熟期集中等問題。如何揚長補短,不斷創造新優勢,穩固老區群眾的致富之路?這成為茂名市老促會領導傾情牽掛的問題。
在茂名市,有一批曾經分管農村農業或從事水果工作的專家,退休后進入老促會,仍然鐘情于水果事業。他們老當益壯,志同道合,在對茂名果業的存在問題進行充分論證后,向市水果局“獻策”:充分發揮該局的行政因素、市水果學會的技術因素和市老區基金的資金因素,三家合力,為科技興果作貢獻。為了發揮市水果學會的積極性,老促會還指導該學會籌集資金,購置物業,用物業租金解決學會的活動經費問題。
三家1998年合作成立科技興果小組,至今已經20余年,期間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成果。如:首先選定信宜市池垌鎮旺坡村作為老區科技興果的試點。該村群眾種有數百株黃欖樹,樹冠高大卻不結果,被群眾稱為“黃欖公”。科技興果小組組織技術攻關,最終使“黃欖公”變成“黃欖乸”,全部開花結果。
龍眼是茂名市的重要果類,全市種植面積近80萬畝。但由于成熟期集中,容易果賤傷農。他們在電白區高地街道辦、沙院鎮和高州市荷塘老區,開展龍眼“正季早”技術攻關,使龍限收獲期提前半個月,經濟效益大大提高,幾年間就在全市推廣了60多萬畝。
信宜市老區鎮錢排于1975年引種了三華李,但由于果小質差價低等原因,影響果農收入。市老促會深入該鎮調研,發現梭垌村許宗文家有兩株果大質優高產的良種樹,便以每年8000元的價格包下,繼而請人采母樹芽條嫁接育苗,年育數以千計的優質果苗,推廣種植后,果質果價都大為提高,使錢排鎮成為全國最大的三華李生產基地,千家萬戶因種李而致富。
他們在高州東岸老區華峰果場和信宜朱砂鎮燕賀村,分別引種馬來西亞木菠蘿和澳洲堅果,先后獲得成功,實現良好效益。他們在高州市老區沙田鎮試驗低值荔枝“黑葉”品種嫁接適銷對路早熟品種“妃子笑”和遲熟品種“雞嘴荔”,實現上萬畝荔枝“改頭換面”,效益大大提高……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茂名市老促會堅持“換屆不減力度,換人不換思路”,先后從老區基金收益款中撥出717萬元,與市水果部門合作開展項目609項(次),試驗示范面積59972畝,在全市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榮獲科學技術獎16項,為老區人民靠果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