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章


去年年底,全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座談會在大埔瑞山召開。瑞山會議后,為貫徹會議精神,大埔縣老促會會長袁光明召集常務理事來到三河紅色經典鎮白石老區村種茶專業戶范立強家,在農家廳堂里召開了常務理事會,登山參觀、考察茶園基地擴種規模,向老區村民宣傳蘇區老區振興發展、如期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當時,袁光明即興吟詠《縣老促會在白石老區村召開常務理事會詠懷》七律一首,其中最后兩句是:“夕照余輝雖有限,甘為奮斗獻終身”。
袁光明這兩句詩,讓人不由想起葉劍英元帥的“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詩句。葉帥詩句表現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積極心態和昂揚斗志,是一種革命者的情懷。袁光明詩句正是表現了這樣的心態、斗志和情懷,可謂“革命的人永遠是年青”,恰似大山里的不老松所展示的精神和品格。
事實上,自2008年3月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上退休后,至今己十余年,袁光明一直沒有閑過。特別是2015年擔任大埔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以來,越發忙得不亦樂乎。是呀,去年12月24至25日瑞山會議,2019年12月29日就到白石老區村召開常務理事會,貫徹和踐行瑞山會議精神,可謂馬不停蹄。可見,工作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不知疲倦地干,是袁光明的常態了。
在大埔,袁光明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動者,被人們尊稱為“老爺子”,而且這袁“老爺子”早已成為大埔人公認的“文化品牌”。退休十余年來,“老爺子”為大埔老區做了很多實事好事,而且現在還在不停地做。退休十年恍如一日,一直為社會默默地作出貢獻,用汗水書寫了一曲革命人永遠年青的美妙樂章。
弘揚蘇區精神,保護紅色資源
大埔,是一塊紅色熱土。2009年6月,大埔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全國第29個中央蘇區縣,也是廣東省首個被確認的中央蘇區縣。大埔人民在為革命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有4萬多大埔兒女為創建蘇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塊紅色熱土上,還發生過“八一”南昌起義軍三河壩激戰、紅色交通線和中共南方工委的秘密革命斗爭等重大歷史事件。
在2015年任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以來,袁光明深感責任重大。他帶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服務老區人民、服務老區建設事業和服務老促會工作,工作成效顯著。他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和上級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先后為三河壩戰役指揮部舊址田氏宗祠、余里后方醫院、青溪紅色交通線、南方工委、太寧農動、高乾蘇維埃政權、閩粵贛邊區黨委舊址、紅軍古道等革命遺址舊址修復而奔忙。他組織人力為三河壩役紀念園、青溪紅色交通線舊址、中共南方工委舊址、太寧農動舊址、埔北蘇維埃政權舊址等紅色展館撰寫布展資料,指導展館布展;編印《如火歲月》《紅色蘇區大埔黨史(第二卷)》等“紅色江山·綠色家園”系列叢書,2019年編寫的《大埔縣革命老區發展史》作為樣本上送中國老促會交流。他配合三河壩干部學院的興建,協助縣委、縣政府挖掘、整合紅色資源作為課外教學場所。他領導老促會以宣傳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老區落地生根為核心,以集中講好老區革命傳統、老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等老促會“三個故事”為抓手,積極弘揚老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助推老區發展。
不忘責任擔當,服務老區人民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袁光明常在縣老促會會議上說,當年的紅色印記,已經成為寶貴的歷史財富。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蘇區精神,永葆愛國情懷,是我們老促會人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責任。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用好紅色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重溫紅色精神,發揚紅色傳統,用昂揚的正氣和飽滿的感情講好紅色故事,并通過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資源鮮活起來,讓紅色文化根植人心,讓紅色精神潤物無聲,讓紅色傳播充滿藝術,釋放最大正能量,使之成為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大埔革命老區凝結著光榮的革命歷史,這是開展新時代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礎,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對于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袁光明擔任縣老促會會長以來,領導縣老促會同仁助力推進原中央蘇區政策的對接落實,助力脫貧攻堅,樂為老區村和農業龍頭企業辦好事、做實事。會同縣發改、交通、公路、農村農業等部門,銜接大埔建設項目資金落地。為打造大埔蜜柚、茶葉產業園爭得16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通過發動社會熱心人士捐助,爭取上級支持,為16個老區村連通村道,鋪筑水泥路面。爭取相關部門為西巖山、三溪、崠頂湖茶園開發籌措資金。為西河鎮六村聯動、為上木村、小留村、侯南村、豐溪林場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此外,每年還籌措資金支持大埔角、石涵等掛點村和精準幫扶的貧困戶范立強等3戶人家發展種養業,如期脫貧致富。與此同時,集腋成裘,用好扶貧助學基金,幫助老區180多個烈士后裔、困難學子圓夢大學。
樹立大局意識,出色完成任務
作為1976年入黨己有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袁光明無論在職期間,還是退休后,時時處處都在政治上嚴格要求自己,踐行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永不褪色,始終政治站位高,政治紀律性強。服從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配合縣委中心工作,身體力行,下鄉老區村調研工作時間每月達5至8天。
2020春節,大埔縣疫情管控還未升級,7天假期,袁光明就有6天下鄉到老區村,與當地干部群眾商討脫貧攻堅之策。為擦亮人文大埔、長壽大埔、青花瓷之鄉大埔這些名片,袁光明先后主編了《大埔縣歷史文化叢書》《大埔縣新時代鄉土文明故事集》《青花瓷之鄉·大埔》《長壽大埔探秘》等20多本近千萬字的大埔人文方面的書刊讀物,為傳承文明經典、助推大埔發展作出貢獻。為有效宣傳大埔蘇區和擴大革命老區影響,近六年來,他一如既往地全面完成老區雜志征訂任務,編印特別專刊,堅持為以上刊物和黨報黨刊撰寫稿件,發表老區文章、詩詞數以百計,還與《源流》聯手編印《大埔老區風情》。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袁光明創作詩詞、撰寫文章60多篇,發表在《源流》等雜志網站,謳歌抗疫一線的英雄事跡。其中,《昔日茶油救義軍,今朝此物上新聞》瀏覽量多達56萬多人。他儒雅勤謙,清識難尚,至德可師。而且,素來詞章窈眇,為世所衿式。時逢華旦,政通人和,長壽文化正合其時。他勇挑長壽文化研究會會長重擔,可謂之荷重名而家國情懷之深厚。
袁光明的筆名“章明”,微信群給他的呢稱叫“老爺子”,此親切的微信名,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又蘊含著他作為一個老黨員厚重的家國情懷。在大埔,乃至更廣的區域,袁光明詩詞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所達到的高度,少有人可望其項背。常聽一些老干部說,讀袁光明詩詞,深受訓猷而胸懷漸寬,暫且忘卻庸人自擾之煩惱。
家國情懷厚重,甘當老區義工
汗水灑老區,甘為孺子牛。袁光明退休前,曾連續五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退休以來,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為大埔縣紅色傳承、服務老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為申報“大埔青花瓷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中國·大埔世界長壽鄉”認證授牌,雷厲風行,付出了辛勤汗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大埔縣老促會被中國老促會評為全國先進單位。此后連續多年獲得省、市老促會授予的先進集體、老區宣傳工作獎等集體榮譽,2018年,個人被廣東省老促會評為特別貢獻獎,被大埔縣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袁光明熱心老區建設,辦事有始終,而且干得好,做一件成一件,找他商量出謀獻策,找他協調老區鄉村建設,找他幫忙的領導,找他辦事的鎮村干部,找他幫助的村民,很多很多,使他手頭總有忙不完的活。他每年下鄉老區鎮村總計不少于2個月,難怪在親人、外人心目中,他退休后和在崗時一樣忙,有時看去還更忙。接手老促會時,一年工作經費僅2萬元,說實在話,了解他的人都說袁光明是服務老區人民的義工。他的老伴也退休多年,身體不怎么好,子女又在外地工作,袁光明照顧她的時間較少,老伴嗔怪袁光明整天忙忙碌碌,少了對她的關心,袁老聽后總是一笑了之。
2018年,袁光明榮獲省老促會授予“特別貢獻”勛章。他精神煥發,即興喜吟《老促會工作感懷》榮獲勛章感懷詩一首:
紅色老區根脈連,
烽煙歲月激情燃。
戰爭年代忠誠黨,
浴血沙場斗志堅。
赤幟高擎天地闊,
國家興盛世風賢。
高歌革命搖籃曲,
老驥騰蹄再創先。
“夕照余輝雖有限,甘為奮斗獻終身”。袁光明的《老促會工作感懷》,可讀出他厚重的家國情懷,可讀出他甘當老區義工的奉獻精神。
“在大埔這塊紅色熱土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革命故事,許多生動感人的大埔中央蘇區縣故事。今天,追憶崢嶸歲月,將波瀾壯闊的歷史影像拉至我們眼前,將這段紅色記憶鐫刻在我們心間。讓革命前輩們的信念、意志和精神定格在我們無比感動和震撼的心靈中,凝聚成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磅礴力量。”作為一個老黨員、老干部,作為大埔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袁光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做的很出色,做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