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長期從事經濟學通識教育的過程中的總結與經驗。本文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如何切入經濟學的授課。一是經濟學本身的學科地位,二是學習經濟學的意義,三是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簡要模型。文章作為經濟學授課的開篇,為相關課程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經濟學 模型 假設
目前在很多高等院校里,經濟學除了作為經管學科的專業基礎課以外,已經作為核心通識課在各高校廣泛開展。專業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未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通識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有大局觀的人,一個完整的人。生活在現代經濟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經濟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同學們看以下這段話:我國國民經濟戰略發展面對比任何工業化國家過程中都困難的資源約束,支持工業化的45種主要礦產品中有25種是嚴重短缺的。這25種都是大礦種,如鐵,銅,鋁等。我國的銅資源的人均儲量只有13.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俄羅斯的10%,美國的8%。我國人均鋁土礦資源只有283公斤,相當于世界水平的7.3%??赐暌院?,我會讓同學們總結大意。之后我們會把同學們的答案拓展一下,即這段話表明:物品是稀缺的。因為不僅僅是段落中提到的金屬礦物,我們的土地、時間、精力、貨幣等都是稀缺的。物品的稀缺性是客觀現實。
接著我會讓同學們看清朝的一首詩: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無天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同樣,我也會讓同學們總結這首詩的大意,即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前面的一段話和這首詩形成一對矛盾。而經濟學就是用來解決這對矛盾的學科。經濟學是研究稀缺的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最有效的配置,以求得人類無限欲望之最大滿足為目的的一種社會科學。經濟學與技術科學研究的內容并不相同,技術科學側重研究某一特定用途上,如何使資源發揮重大的作用。
經濟學側重研究如何將資源在多種用途上進行選配,以使資源發揮重大作用。舉個例子,如果把一片土地作為稀缺資源給到農業科學家手中,他們考慮的問題可能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種出數量大、質量高的糧食,即讓土地這一稀缺資源如何在單一用途上發揮最大的價值。而如果把這片土地給到經濟學家,經濟學家考慮的問題是把這片土地用來種糧食、還是種水果,是修建一個工廠、一所學校、一個公園,還是修建商品房。經濟學家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土地這片稀缺資源在多種用途當中進行選配,使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
對經濟學最基本的分類便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作出決策,以及他們在某個市場上的相互交易。宏觀經濟學 (Macroeconomics)是將整個經濟運行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但我們并不能把微觀經濟學簡單加總來設想宏觀經濟學。例如,在微觀經濟學當中,個體消費越少,儲蓄越多,財富會積攢越多;但是在宏觀經濟學看來,一國消費增加,可以帶動經濟發展,推動整個國家GDP的增長。所以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微觀經濟學理論加總,并不能形成系統的宏觀經濟學,會產生合成謬誤。
二、為什么要學習經濟學
我們從三個層面來分析學習經濟學的意義:
(一)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經濟現象。如廠商的價格戰,為什么我們看到很多價格戰,而且打價格戰的大都是小型企業,這是一個可以探討的經濟現象。我們經??吹胶芏嘈袠I處于激烈的競爭中,而有的企業卻享受著壟斷帶來的好處,是什么讓一些行業成為競爭的市場,又是什么讓一些企業具備很強的壟斷力量,競爭和壟斷對于消費者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如果沒有人為的干預,很多商品的價格會自由波動,有時候升高,有時候又會下跌,價格起起伏伏的原因也是經濟學要解釋的現象。我們愛說,商人有利可圖我就去做,否則我就不做。學過經濟學之后,大家會發現有時候企業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會繼續生產或提供服務;而有時候即便是有利潤,企業也不會做。這些現象都有經濟學原理作為理論支撐。還有一個我們經常見到的經濟現象,即豐收悖論。農民伯伯原本應該迫切的希望豐收年的到來,但往往在豐收年,農民伯伯的收益卻比之前更少。這些都是我們經??吹降慕洕F象,它們為什么存在?其背后的經濟邏輯是什么?這就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的第一個原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二)幫助你更精明的參與到經濟生活中
在經濟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面臨權衡取舍,也就是很多決策需要我們做出。例如大學四年畢業之后是繼續讀研還是工作;如果有一定積蓄是用來炒股還是存放銀行;工資收入是用來儲蓄還是消費;你公司的產品應該如何定價,定高價還是低價,是定一個統一的價格還是不同的價格。
由于我們的資源是稀缺的,稀缺就意味著你面臨權衡取舍,決策就必須做出。所以學習經濟學的第二個意義便是幫助你做出決策,讓你的決策有堅定的理論基礎,讓你更睿智的參與到經濟生活中。
(三)理解經濟政策
我們看到政府的很多政策。例如刺激內需。什么是內需,為什么要刺激內需?稅收是政府收入的來源之一,稅收征收的對象可能是消費者,也可能是生產者,那向消費者或生產者征收稅收,是否稅負就一定由直接被征收的一方承擔呢?課堂上的同學們往往會疑惑:誰給錢,誰承擔。這似乎沒有爭議。但是經濟學會告訴大家稅收向誰征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供需彈性。我們國家2008年開始實施反壟斷法,為什么各國都有反壟斷的法律制度?各個國家各個城市都在實施最低工資法,我們如何看待最低工資?這些政府的政策都是經濟學要解釋的內容。政府官員學習經濟學是為了制定經濟政策,調控經濟;經濟學家做經濟研究是為了更好地預測經濟未來,避免經濟風險;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學習經濟學是為了看清生活的周遭,做出明確的決策,看懂甚至預測政府的經濟政策,進而指導自己的微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