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才


新豐縣沙田鎮天中村天堂自然村,又名天堂山、天仙堂,毗鄰從化市東明鎮,是匯入北江的沙田河之源頭。境內山高林密,地勢崎嶇險要,易守難攻,進退自如,歷來為游擊戰的理想根據地。因該自然村四面高山環繞,中間像一個大堂,故取名曰天堂,整個天堂自然村區域統稱天堂山,最高峰為海拔776.3米的五嫂壇。
天中村天堂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根據《戰斗在新豐》《新豐縣黨史》和《沙田革命斗爭史》等書籍記載,早在1942年5月,新豐地下黨中心支部統戰委員龍景山兼任第三區署指導員時,就經常和鄭選民等人來到這里,先后秘密建立了地下黨組織、農會和民兵組織(民眾抗日自衛隊),積極向群眾宣傳全國各地的抗日形勢和武裝抗日主張,激發廣大群眾愛國熱情。在他們的影響下,村里絕大部分成年男子都加入了壯丁隊并接受訓練。
時任天中村天堂山甲長的潘啟梅是貧苦農民出身,但有一定的覺悟,在地下黨組織宣揚的抗日主張影響下,思想進步很快,積極發動群眾籌錢籌糧支援部隊,還自購一支漢陽槍,帶槍加入民眾抗日自衛隊并被任命為小隊長,從此潘啟梅成為了“白皮紅心”的革命人士。此外,當地還有潘啟珍、潘允炳、潘允才等8人也自帶槍支參加了民眾抗日自衛隊。
為提升民眾武裝抗日自衛隊作戰能力,我地下黨組織帶領天堂山民眾抗日自衛隊前往相公祠參加了沙田區民眾抗日自衛大隊集訓班。訓練期間,通過三操兩講、晚上分組討論等形式,由新豐縣民眾抗日統率委員會政訓員周冷同志組織各分隊開展槍法、地形地物研究、戰略戰術等軍事訓練和軍事知識學習,并組織學習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等軍事著作和教唱了《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游擊隊之歌》等救亡歌曲。
1944年冬,東縱西北支隊隊長蔡國梁率領葉邁、馮浩等一個連(約80人)回羅浮山,到達新(豐)從(化)邊境時,通道被國民黨軍阻斷,他們便在天堂山、桃京洞等地隱蔽了一個多月。1945年4-5月間,東縱北江支隊隊長鄔強率領部隊在天堂山召開會議,組織策劃抗日活動和訓練部隊。同年冬,北江支隊參謀長黎崇勛率領部隊在天堂山集訓。解放戰爭時期,北一支司令何俊才、北一支一團政委梁泗源和馬達、朱繼良、曾東、賴景勛等帶領部隊在天堂山五嫂壇一帶活動,指揮部設在山上一個20多平方米的石洞中。他們的革命活動得到了進步人士潘家杰的掩護和當地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擁護,當時有很多群眾積極捐助糧米錢物并送到山上支持革命事業。村民潘啟珍曾將捐贈人員名單藏于墻縫中,可惜因后來房屋倒塌而遺失了。
1945年春,我地下黨組織在天堂山建立了地下交通站,由潘啟珍擔任負責人,交通員有潘希柳、潘意洪、潘允石、葉潭四娘等。他們經常喬裝改扮、單槍匹馬到新從邊的東明、連麻,新佛邊的煙嶺、京竹園,遙田江下、狗子腦、桃京洞,小正畫眉堂和沙田金水等活動據點,為地下黨組織傳送文件和情報資料等。解放后,何俊才還多次到天中村天堂山慰問老黨員老戰士,并批撥錢款給老交通員潘啟珍解決住房困難問題。
對于天中村來說,最為知名的還是發生在天中村水口處的鉗頸廟戰斗。1944年冬,日寇由從化呂田走古驛道經天中村向北進犯,事先收悉情報的沙田民眾抗日自衛大隊會同國軍154師迅速進行研究部署,并決定依靠相公祠后面的有利地形,伏擊必經鉗頸廟的敵軍。于是,我方部隊組織人員連夜在相公祠后面開挖戰壕,構筑工事,與鉗頸廟后山互為犄角,準備截擊敵軍。
不日,日寇果然從呂田進入了天中臘坑,在臘坑殺害了10多名無辜群眾,制造了聳人聽聞的“臘坑慘案”,然后來到了天中橫坑并一直上到馬屋排等地,但不敢繼續往上進入天堂山。日寇一路過來,一路實施“三光”政策,逼得村民群眾不得不躲進深山。在搶掠村民財物過程中,日寇還放火燒了該村臘坑、肖屋、馬屋排等地村民的房屋。隨后,日寇折回橫坑欲往沙田鎮墟方向,因此便在經過鉗頸廟前進入了我軍的伏擊范圍。
面對日寇的“三光”政策,早已怒火沖冠的我方軍民群眾同仇敵愾,等待日寇進入伏擊范圍后,立刻向敵軍猛烈開火,把憤怒的子彈射向敵人。敵軍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倉皇應戰并沿原路驚慌逃竄。此次戰斗,我方擊斃擊傷敵軍17人(擊斃7人),繳獲槍支彈藥一批,并擊斃敵軍戰馬9匹,獲得了戰斗的勝利。同時,既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又通過實戰提升了我方軍民的戰斗能力。
如今,巍峨的天堂山下游,祠廟仍存,布滿滄桑,它們靜默于時空,仿佛仍在注視著那場激烈的戰斗;戰壕猶在,涇渭分明,或許與當時不同的是,現在周邊種滿了柑桔樹,好像是要給戰壕覆蓋上一層綠色偽裝,讓戰士們更好地潛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