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群眾文化事業機構,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為主要職能。培訓輔導作為文化館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方式,在新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文化館深入開展培訓輔導工作的現實意義,直面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豐富培訓內容、創新輔導方式、抓好隊伍和陣地建設等方式提升工作效能,以期探索新時代推進文化館培訓輔導的有效途徑,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文化館 培訓輔導 效能提升
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為主要職能。當前,培訓輔導作為文化館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如何深入開展培訓輔導工作,提升服務效能,精準對接需求,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群文工作者應該積極探索的新課題。
一、文化館提升培訓輔導工作效能的時代意義
對文化館而言,如何在新時期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對群眾進行不同領域的文化輔導,深入推進全民藝術普及,需要群文工作者深入思考、積極探索。
培訓輔導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是人們綜合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具有輔導、培訓群文系統在職干部、業余文藝團隊骨干,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人才等方面的工作職能。[1]面對群眾文化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的不斷轉變,文化館應順應新時代群眾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在堅持群眾文化公益性的前提下,創新培訓服務模式,豐富輔導內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培訓、輔導出更多更優秀的藝術人才,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文化館開展培訓輔導工作中的不足
在全面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全民藝術普及的進程中,各級文化館都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輔導活動,而從中凸顯出來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總結。
(一)公益培訓重“量”輕“質”,“供不適求”問題突出。文化館作為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藝術培訓公益化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經之路。可是,隨著公益性培訓的不斷深入,重數量輕質量、“供不適求”的問題也漸漸凸顯出來。許多文化館全年都安排了大量的公益性培訓課程,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培訓輔導“寬進寬出”。公益化培訓的性質決定了培訓班報名門檻低的特質,不少培訓班剛開班時人滿為患,卻因缺少相應的考評制度,教師不重視、“走過場”,學員不珍惜、“來去自由”的現象屢見不鮮,使得培訓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培訓課程設置不合理。大多數文化館在設置培訓課程時以自身優勢為出發點,缺少與基層群眾的面對面溝通,培訓輔導“錦上添花”多于“雪中送炭”,缺乏新意的輔導課程與群眾的實際需求不完全匹配,導致群眾“不買賬”。三是對培訓輔導工作的認識不足。個別文化館的培訓輔導工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層次的實際意義,使其不能充分發揮自身在促進群眾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不能高質量完成所承擔的文化培訓輔導任務。
(二)高層次專業師資緊缺,培訓輔導輻射面受限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步入發展快車道,文化館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藝術信息,需要通過培訓與輔導的方式惠之于民,從而提升廣大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然而就現階段而言,優質師資力量的欠缺,致使文化館還不能將自身擁有的藝術信息與文化信息恰當而高效地遷移到基層群眾及團體的文化服務需求中去,不能較好地實現文化藝術信息的有效使用與分享,也無法充分發揮幫助基層群眾提高文化藝術水平的作用。就拿潮州市來說,一批基層文化分館相繼開館,卻苦于有“館”無“人”,無法滿足當地群眾對文化方面的培訓輔導需求。培訓輔導工作輻射力小、輻射面窄,使農村地區文化資源稀缺的狀態仍難以從本質上得到解決。
(三)業務干部能力參差不齊,培訓輔導支撐乏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文化素養的提高,廣大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輔導內容和培訓形式。在多元文化需求的新時代,文化館亟須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這就需要業務人員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思維、高品質的輔導手段來有的放矢地進行工作。可是,文化館專業人員緊缺、專業知識缺乏、能力參差不齊、人才斷檔、人浮于事等現實狀況,嚴重制約了培訓輔導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三、新時代文化館提升培訓輔導效能的創新思考
新時代要求各級文化館的培訓輔導既要有規模更要有質量,增強公共文化供給能力,找準定位、建好隊伍、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才能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精準對接需求,豐富輔導內容,提升培訓品質。培訓輔導是直接聯系廣大群眾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群眾業余文藝骨干、發現人才培育人才、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的根本渠道。如今,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已由“被動接收”向“主動索取”轉變,他們更多地想自己參與、自己展示、自己表現。因此,要提升文化館培訓輔導的質量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否則就是脫離群眾,難以與群眾需求相呼應。如潮州市文化館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橋梁”作用,面對少兒、外來務工人員等不同層面的群體,針對性開展培訓輔導,增強服務功能,將群眾文化輔導送進農村、學校、社區。
(二)利用“互聯網+”,創新輔導方式,打造培訓品牌。單一的培訓輔導模式容易流于形式,且收效甚微。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信息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文化館的培訓輔導工作也應該運用相對靈活、形式多樣的方法來開展,既要注重“手傳面教”,也要注重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及數字移動電視等一系列媒體具備的優勢,建立相應的網絡互動平臺,豐富培訓輔導方式。2019年,潮州市文化館聯合各區市館,依托各自資源優勢,聯手打造了門類豐富、全市互動互通培訓輔導機制,并在定點定期服務的基礎上,提供點單配送式服務,打造服務流動、走親巡診下鄉的培訓輔導新常態。此外,潮州市文化館還積極探索數字文化培訓輔導方式,緊密結合全民藝術普及培訓、群眾文藝團隊培育扶持等核心功能,運用網絡云平臺,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培訓課程,讓自主自助學習與互動輔導相輔相成。
(三)加快師資培養,拓展藝術空間,增強培訓輻射力。人才是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培訓輔導工作的第一要素,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此,文化館在業務人員隊伍建設方面可采取專業人員和業余人員相結合的靈活機制,通過招聘來實現專業人員“新鮮血液”的補充,依靠社會力量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潮州市文化館采用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形式,借助當地文藝協會等團隊,以文化志愿者服務為抓手,壯大師資力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另外,要加強陣地建設,拓展藝術空間,擴大培訓輔導的輻射面,通過文化分館、文化站等陣地,實現人才、資源的“雙下沉”,達到群眾文化培訓輔導“無死角”、全覆蓋。
(四)提高業務素養,補齊短板不足,提升服務效能。文化館業務干部的素質和隊伍建設,關系著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也是廣大群眾文化權益的保障,所以,提高業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養十分重要。文化館在群眾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應拓寬思路、創新方式,定期舉辦或組織人員參加短期、中長期的培訓和輪訓,通過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平臺,提高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潮州市文化館就曾多次舉辦全市文藝骨干才藝大比拼,以才藝展示、擂臺“博弈”的形式,讓文藝骨干發現自身不足,迅速補齊短板,提升基層文藝人才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魏淑英.文化館輔導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神州,2014(06):271.
(作者簡介:曹偉英,女,大專,廣東省潮州市文化館,研究方向:中國畫、花鳥畫)(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