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安
十堰市屬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該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緊扣“準、實”要求,大力推動實施“五個一批”,補短板、強弱項、攻難點、固根基,推動脫貧攻堅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
截至2019年底,十堰全市累計脫貧83.02萬人、出列貧困村456個、摘帽8個縣(市、區)、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5.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37.26%下降到2019年底的0.17%,年均減貧15萬人以上,十堰歷史性地告別了區域性貧困。
力量在一線集結
十堰市堅持盡銳出戰,把力量派向農村貧困地區,將主戰場放在村、組攻堅前沿,凝聚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該市領導干部帶頭聯點駐村包戶,市、縣、鄉機關黨員干部包戶幫扶,不脫貧不脫鉤。34名市級領導分別聯系一個縣,掛點一個鄉鎮,帶領一支工作隊,駐一個貧困村,進行包戶幫扶。1397名副縣級以上干部、67024名機關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找窮根、定項目、謀發展。選派1807支駐村工作隊、5719名機關干部脫產駐村,帶領貧困群眾搬窮窩、治窮病、挖窮根,全市26.6萬戶83.4萬貧困人口實現了駐村包戶全覆蓋。
“勠力同心,就是不讓貧困人口掉隊。”十堰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師利龍介紹。
力量到村,幫扶到戶,措施到人,350萬秦巴兒女誓言攻克堡壘,向貧困發起總攻。
2014年9月,“種啥啥不長,養啥啥不成”的房縣土城鎮土城村成立了土城白茅佳釀黃酒釀造專業合作社,回鄉煤老板耿吉奎上任村支部書記的第一件事,就是率先嘗試帶貧減貧的市場化模式。隨后,“三碗不過崗”“慧泉黃酒”“陵州小匠”等品牌紛紛加入合作社、建起釀造作坊,按照統分經營的發展模式,把全村57戶貧困戶緊緊聯結在產業鏈上,走出了一條“市場帶、大戶幫、共同富”的產業扶貧好路子。
去年11月,村書記耿吉奎、脫貧戶瞿萬江通過政協聯線,和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一起向北京介紹房縣黃酒,得到北京市場的廣泛響應。年底,土城村黃酒銷售收入達1.1億元,成為享譽湖北、北京、河南、陜西等省、市的黃酒專業村。
“黃酒產業的成功,得益于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更得益各級領導到村的指導和幫助。”耿吉奎深有體會。
難題在一線破解
十堰市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特殊困難群體量大、致貧原因復雜,越到后來,“硬骨頭”越多。
怎么扶是精準脫貧最關鍵的一環。
圍繞破解深度貧困,市委書記張維國、市長陳新武等“四大家”領導,帶頭走邊遠、訪貧困,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力、辦民事。在深入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該市創新推動“戶戶走到、扶貧車間(作坊)、安幼養老、強基固本”四項重點工作,吹響了攻克深度貧困的沖鋒號。
截至2019年底,全市各級領導干部累計走訪家戶206萬戶次,實現了入戶走訪全覆蓋;創辦扶貧車間(作坊)3481個,帶動貧困勞動力2.8萬余人;建設安幼養老中心767所,建成農村互助照料中心1243個,設施覆蓋率達68%;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668個,以繡花功夫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確保貧困群眾更加穩固地脫貧致富。
“今年種了5萬袋夏菇,合作社的收購價格5.5元1斤,除去成本可以賺12萬元以上。”在扶貧小額信貸的支持下,戴了多年“貧困帽子”的房縣沙河鄉火光村村民張德軍現在成了袋料香菇種植大戶。到2019年底,十堰市袋料食用菌規模達到1.3億棒,產值達17.8億元,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8個國家和地區,成了穩定脫貧的“錢袋子”。
十堰市大力推進以茶葉、中藥材、林果、蔬菜(食用菌)為主的產業強農計劃,力爭實現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到2019年底,全市特色產業面積達到603萬畝。
與此同時,十堰市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等精準扶貧工程,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精準滴灌,全方位、多維度解決貧困問題,在摘掉貧困的帽子后,正向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邁進。
成效在一線顯現
“活了50多歲,洗澡從來都是用盆接熱水,如今裝上浴霸、熱水器,可以淋浴了。”近日陰雨連綿、氣溫陡降,竹溪縣豐溪鎮周家壩村村民吳桂明說。
他家屋頂原先蓋的是石板瓦,年久失修,經常漏水,廚房和廁所都是土墻,經常垮塌。去年3月,竹溪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普查脫貧短板,村里把吳桂明家納入危房改造,廚房、衛生間納入廁所革命。不到兩個月,老吳家煥然一新。
讓扶貧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讓扶貧腳步在貧困村里堅實回響,黨心連民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鄖陽區譚家灣鎮龍泉村,一條標準化的柏油公路修到門前,村民們告別了雨雪天不能出門的歷史;房縣土城鎮花樓門村,自來水管道修到家里,老鄉們笑逐顏開;丹江口市丁家營鎮花園村扶貧車間林立,返鄉就業迎來熱潮,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小小的網線連接世界,貧困村變身“淘寶村”……這些過去的貧困村,如今正行駛在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快車道上。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建設安置點4482個,易地搬遷35.5萬人;加強技能培訓,引導精準就業,每年轉移貧困勞動力16萬人;建設扶貧車間(作坊)3481個,帶動貧困人口就業2.8萬人;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圍;累計資助貧困學生97萬人次,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1800余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瀝青)路、通客車,456個貧困村全部通硬化路;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達標;行政村通信、寬帶、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農村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當前,十堰市廣大黨員干部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拼搏在精準脫貧第一線,以奮進之心努力把脫貧答卷寫在群眾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