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斌
(正寧縣博物館,甘肅 正寧 745300)
正寧文廟大成殿位于甘肅省正寧縣永和鎮羅川九年制學校院內,“元至正初文廟初建,原廟制:大成殿五間,左右廡各七楹,戟門三,欞星門三,泮池一”①。現僅存文廟大成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廟前保留明代五指柏一棵。正寧文廟大殿應為元代建筑,其建筑地盤延用宋代金廂斗底槽的柱網布局形式,柱身、梁架及鋪作用料考究,結構獨特,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宋代“廈兩頭造”官式建筑風格。是研究甘肅宋元建筑承襲、發展演變的珍貴文物遺存。2003年12月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正寧文廟大成殿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也稱孔廟、大成殿、夫子廟等,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祭祀孔子的場所,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文廟祭祀在崇尚祭祀的中國古代逐漸盛行。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詔州縣皆特立孔子廟,四時致祭”②,這是地方建立孔廟的開端,文廟祭祀制度逐步由京師推廣到全國,孔廟開始被稱為“文廟”。唐宋以來,文廟祭祀開始與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廟學合一”的固定體制,文廟一般修建在儒學里面,“文廟祭祀與教學一樣,成為儒學日常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旨在傳授儒家文化,祭祀則是弘揚儒家文化的精神,由學尊廟,因廟表學,文廟祭祀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職能”,宋元明清時期③,對孔子重加封典,各府、州、縣均建立文廟或孔廟,文廟祭祀活動如火如荼,其中明代全國州、府、縣三級孔廟約1560所,清代增加到1800余所。
羅川是正寧縣的古縣城,從西漢開始置陽周縣,東漢稱泥陽(治在今寧縣),北魏重置陽周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因“羅水出于川”)改為羅川縣,唐玄宗將羅川改名為真寧縣,清雍正因避世宗“胤禛”諱,更名為正寧縣。此間,正寧縣治皆在羅川,1949年8月縣治遷往山河。2006年8月,甘肅省建設廳、文物局將羅川命名為全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在羅川城東建成文廟大殿。明清時期,只要是國家設立的縣以上行政區域均設有文廟,文廟建筑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群模式?!懊骱槲涠曛h郭鈞重修”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真寧縣(今正寧縣)歸屬于明,縣治羅川,知縣郭鈞重建了文廟大殿。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儒學在文廟后建立,設習射場1處,明廷開鄉試科,本縣又整修了文廟,擴建學宮,設教諭1名、訓導2名、官費生20名。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知縣王真增修過文廟;“成化間同知李著增修”⑤,成化年間(1465—1487),同知(知府的副職正五品)李著增修。“嘉靖間知縣馬存仁、張國政、樊克正、教諭王正、強晟相繼修葺”⑥,馬存仁,明直隸涿州人,嘉靖十二年(1533年)任正寧知縣;張國政,明山東濰縣人,嘉靖年間任正寧知縣;樊克正,明山東鄒平縣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正寧知縣,他在任期間維修了文廟正殿,并建成東西廡各7楹,戟門3楹,東西南門各1座,欞星門3間,重修明倫堂5楹,在正殿后,東西齋共6楹,神廚、神庫及學之倉庫各4楹,期間,刑部給事中傅學禮曾撰《重修學宮記》?!叭f歷三年知縣張仲友重修,居人張紀置欞星門、石檻,規制乃備”⑦,張仲友,明山西吉州人,明萬歷三年(1575年)任正寧知縣;張紀,明四川成都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任正寧知縣?!皣樦问曛h王士麟修”⑧,王士麟,清遼東遼陽任,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正寧知縣,他在任期間負責捐資維修了文廟中的明倫堂?!翱滴跞曛h俞作霖繼葺”⑨,俞作霖,江南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任正寧知縣,他在任期間又負責修葺了文廟。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胤禛諱,改真寧縣為正寧縣。“雍正三年知縣蕭天華修”⑩,蕭天華,清福建人,雍正三年(1725年)任正寧知縣時重修文廟?!扒《迥曛h諸為霖重修”?,諸為霖,清廣西臨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任正寧知縣時,負責組織捐俸重修了文廟大成殿、左右廡、戟門、欞星門、泮池、崇圣祠、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博文齋、約禮齋、敬一亭、訓導公廨等,文廟內備有禮器761件,樂器59件,舞器77件,弓矢羽旌等94件。明清時期,正寧文廟經多次維修、重建,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但由于歷史原因,建國初,大殿前的左右廡、戟門、欞星門崇圣祠等均被拆毀,泮池被填平,唯文廟大殿獨存。近年來,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至2016年,正寧縣博物館負責對文廟大成殿主體進行了修繕,對周圍環境進行了綠化硬化。
現存正寧文廟大成殿,面闊5間、前后明柏各1株,大殿坐北朝南,為元代建筑,屬單檐“廈兩頭造”廳堂式結構。大殿坐落于高1.27米的臺基之上。通面闊17.28米,其中明間面闊3.52米,次間面闊3.40米,梢間面闊3.48米;進深五間10.20米;現存建筑通高9.76米(至現存脊頂瓦面)?,F存文廟大殿右側、后側為學校操場,原儒學位置為教職工宿舍;左側亦為近年新建磚混教職工宿舍,前部戟門位置現為教學樓。
大殿原臺基長19.94米,寬13.1米,前檐高1.27米,后檐階基由于周圍土層墊高原因而僅有0.42米。由于后期整修,階基局部已改變,階幫原由城磚砌筑,局部由條石鑲補?,F存踏步位于大殿明間前部,現踏跺長1.82米,寬3.24米,共5級,由舊條石拼裝而成,無垂帶。
用柱:柱身紫柏木質,無卷殺,皆為直柱,5間用28柱。布局:依據階基上地盤布局,其柱網布局為金廂斗底槽形式。間不越廣:從明間至梢間兩側有升起,即明間平柱柱高3.41米,次間柱高3.43米,角柱柱高3.46米,與明、次及稍間間廣相比,均略小于間廣,遵從了《營造法式》廳堂“間不越廣”的規定。升起:從明間平柱至角柱依次升起0.02米、0.05米。按照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用柱之制,廳堂五間“生高四寸”之規定,升起應在12.4~12.8厘米之間。由此看來,大殿應是延續了宋代用柱之遺制,但升起僅有5厘米左右。側腳:角柱柱頭沿面闊方向收10厘米,沿進深方向收6.5厘米,即沿45°角方向收分為5.5厘米,按照柱高比例計算,沿進深方向側腳為1.9%,沿面闊方向側腳為2.94%,遠大于宋《營造法式》規定的1%的比例。
眾所周知,“用柱之制,法式規定有角柱平柱加高之升起,及柱首微側向內之側腳兩法,幾為宋代建筑不易之定法”?。元代傳統建筑逐漸打破《法式》束縛,用柱及梁架用材制度相對自由,至清代《營造則例》頒布時側腳逐漸消失。
由于柱網布局、間不越廣、升起、側腳、普拍枋特征均為元代之特征,可見該殿的柱體、斗栱、普拍枋建造年代應屬于元至正初時期(1325年前后)的建筑原構遺存。
明間左右縫梁架為六架椽屋前后搭牽用四柱。次間、梢間梁架為六架椽屋前后搭牽用六柱。兩山出際:大殿兩山出際距離山面內柱梁架中線0.74米,距離梢間補間鋪作中線尚有0.95米。與清代向外端移出,大致與山墻取齊之法迥異,其手法肇始于宋《營造法式》的“兩頭增出脊槫”之法。舉折:脊步舉架陡峻,其余各步架舉折平緩,大殿舉折尺寸趨于宋法。
望板:宋代亦有用葦箔之法,傳統官式建筑望板一般均采用木板,但該建筑望板全部采用方形望磚,望磚尺寸為20×185×3.5厘米。同類望磚鋪砌方法僅在涇川城隍廟大殿山面上有部分保留,但僅保留2~3m2,遠非正寧文廟大殿可比。
屋面瓦件的變化應為歷次維修時不完全更換,歷次添加瓦件有關,每維修一次,瓦件等級下降一次,至最后一次維修則大部分瓦件更換為上世紀流行之民房所用小布瓦。
正寧文廟大成殿建于元至正(1341—1368)初年,即元代中期。是紀念先哲孔子而建立的建筑。同類建筑上自東漢末,下至清代末期,對孔子均尊崇有加,尤其是宋、元、明、清時期,重加封典,府、州、縣均建立文廟,并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及規定。
①一般明代規定州、府文廟為五楹,縣為三楹。而正寧文廟為五楹,超出了縣級文廟建筑規格。
②正寧文廟大成殿所在地羅川為正寧縣府所在地,至1949年8月8日,縣政府機關進駐山河城。羅川趙氏石坊、趙氏祠堂、鐵旗桿、三清碑、堅持清白碑、明清民居、古城遺址、城隍廟遺址、文昌閣原址、馮玉祥仁人之言碑原址等歷史遺跡存世。
③正寧文廟大成殿結構獨特,尤其是角柱側腳、升起明顯;斗栱后尾“秤桿”挑起,承挑撩檐槫;普拍枋為圓形,即闌額直接承托鋪作;梁架出際等特點。具有鮮明元代建筑特色,在西北地區建筑中獨樹一幟。
正寧文廟大成殿年代較早、類型獨特。其建筑地盤采用宋代金廂斗底槽的柱網布局形式,柱身、梁架及鋪作用料考究。雖歷經元、明、清多次維修,但均為文廟兩廡、戟門及牌坊等重修為最,文廟大殿本體,包括梁架、鋪作及柱身布局均未進行大的改變,雖為元代建筑,但具有鮮明的宋代“廈兩頭造”官式建筑風格。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建筑科學及技術方面,至宋代以《營造法式》頒布為標志,木構建筑技術和科學發展已達到高峰時期,現我國西北地區元建筑已鳳毛翎角,尤其是具有宋代建筑特色的木構建筑更少,正寧文廟大成殿的存留,是研究甘肅宋元建筑承襲、發展演變的珍貴文物遺存。
[注 釋]
①[清]折遇蘭纂修,王立明點校:《正寧縣志·祠祀志·壇廟》.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5頁。
②[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禮樂志五》,中華書局,1975年。
③申萬里《元代文廟祭祀初探》.暨南史學第三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83頁。
④~ ?[清]折遇蘭纂修,王立明點校:《正寧縣志·祠祀志·壇廟》.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5~78頁。
?梁思成主編:《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