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媛,甘潔文,陳啟庭,金宇,張莉,田歡,林洪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廣東深圳 518035
乳腺癌作為臨床上十分普遍的惡性腫瘤之一, 對于全球女性的生命有著嚴重的威脅, 隨著診斷技術水平以及臨床治療手段的不斷更新, 該病已經成為了一種可控癌癥, 而且早期確診患者5 年內的存活率已經達到了90%[1]。雖然如此,每年仍然至少有50 萬人死于該病,而且當中有90%是因為術后轉移引起的, 因此乳腺癌術后轉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 CTC 是一種存在于患者外周血的腫瘤細胞,可以通過聚集、黏附以及遷移等方式形成微小癌栓,并逐漸發展為轉移灶,因此可以將CTC 視為乳腺癌遠處轉移的指標之一[3-4]。 該文抽取2015 年1 月—2016 年6 月期間于該院進行治療的乳腺癌與乳腺纖維瘤患者各50 例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選于該院進行治療的乳腺癌患者50 例(視為實驗組),同時選擇同期于該院進行治療的乳腺纖維瘤患者50 例(視為對照組)。 實驗組的50 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均在23~68 歲之間,平均(43.32±3.54)歲;病灶部位:有28 例患者為右側,有22 例患者為左側;乳腺癌類型:有8例患者為HER-2 過表達型, 有3 例患者為三陰性型,有22 例患者為Luminal A 型,有17 例患者為Luminal B 型。50 例對照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均在23~67 歲之間,平均(43.57±3.83)歲;單純乳房發病27 例,雙側發病23 例;纖維瘤數量4~18 枚,平均數量為(7.88±3.45)枚;纖維瘤直徑1.3~5.9 cm,平均直徑(3.71±0.52)cm;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灶部位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知情同意且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分別于兩組患者手術前24 h 內、 術后每間隔3 個月抽取靜脈血,容量均為5 mL,使用自動化的CTC 檢測設備CTCBIOPSY 進行CTC 富集、檢測。
比較兩組術前CTC 陽性檢測結果, 并對研究組術后CTC 陽性檢測結果及腫瘤轉移情況進行分析。
以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50 例乳腺纖維瘤患者均未有陽性檢出者,檢出率為0.00%。研究組陽性檢出患者例數為22 例,陽性檢出率44.00%(22/50),其中LuninalA 型7 例,LuninalB 型9例,HER-2 過表達型5 例,三陰性型1 例,各分型陽性檢出 率 分 別 為31.82%(7/22),52.94%(9/17),62.50%(5/8),33.33%(1/3)。 兩組陽性總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8.205,P<0.01); 且研究組不同病理分型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經手術治療后, 實驗組50 例患者在術后第3 個月接受外周血CTC 檢測時均顯示為陰性, 在隨后的為其3 年的隨訪中,經外周血CTC 檢測為陽性者16 例,發生臨床轉移(經病理組織學確診)者22 例,其中骨轉移者4 例,肝轉移者2 例,顱腦轉移者3 例,肺胸膜轉移者7 例,腋窩淋巴結轉移者6 例。
術后隨訪期間22 例轉移患者中有16 例患者外周血CTC 陽性,檢出率為72.73%(16/22),其中骨轉移患者陽性檢出率為50%(2/4), 肝轉移患者陽性檢出率為100%(2/2),顱腦轉移患者陽性檢出率為66.7%(2/3),肺胸膜轉移患者陽性檢出率為71.43%(5/7),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陽性檢出率為83.33%(5/6)。
實驗組16 例外周血CTC 陽性檢出患者中最早確診于陽性檢出第12 周,最晚于陽性檢出第44 周,其中陽性檢出第16 周-第28 周陽性檢出患者最多,共12 例,占比75%, 該時段屬于外周血CTC 陽性檢出患者臨床確診為乳腺癌的高峰期。

表1 比較兩組術前CTC 陽性檢測結果 %(檢出例數/免疫組織學分型例數)Table 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CTC positive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number of cases detected / number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ypes)

表2 研究組術后陽性檢出至臨床轉移確診時間Table 2 Time from postoperative positive detection to clinical diagnosis
乳腺癌所具有的復雜的臨床病例特點與生物學行為由其基因異質性所決定,相關報道[5]指出,早期乳腺癌患者在行外科手術治療后仍有近40%患者最終進展為轉移性乳腺癌, 一旦發展為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將會大大升高,對其放化療只能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及緩解臨床癥狀為主。 為此,對術后轉移乳腺癌患者及早發現可便于醫生選擇更為合適治療方案, 對于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改善其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6]。 但是當前臨床針對轉移性乳腺癌常通過檢測腫瘤標志物的方式進行協助診斷,但該方式往往存在特異性、靈敏性較低的問題,導致臨床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CTC 是一種血液中可檢測到的微轉移細胞, 相比于淋巴骨髓,外周血標本的采集創傷更小,更易反復獲取,屬于臨床檢測CTC 更為理想的標本來源[7-8]。 乳腺癌屬于全身性疾病,在早期即存在癌細胞擴散至全身,即便是通過早期根治手術以及術后放化療治療, 能夠大大延長乳腺癌患者存活時間,但復發率仍較高,導致大部分患者死于癌細胞擴散轉移[9-10]。 早在2007 年,CTC 即已被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生物學標志物臨床應用指南列入新的腫瘤標志物。 梁志洪等[11]人研究結果中CTC 陽性組總生存率為36.73%,與該文研究相似。大量臨床研究[12]表明,對CTC 的變化進行動態監測可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及時了解, 從而及早地依據病情變化為其制定綜合性治療方案。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前外周血CTC 陽性檢出率(44.00%)遠高于對照組(0.00%);經手術治療后,術后第3 個月實驗組患者外周血CTC 檢測均為陰性, 且經MRI 與CT 檢測均未發現轉移病灶;在為期3 年的術后隨訪中發現,發生腫瘤轉移的22 例患者外周血CTC 總陽性檢出率為72.73%(16/22),且經CTC 檢測陽性時間比病理組織學確診提前12~44 周。 研究結果提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TC 陽性率較高,在根治術后再次出現CTC 陽性檢測結果是轉移病灶的形成表現, 且CTC 檢測陽性后第16~28 周是臨床確診病灶轉移的高峰期。
綜上所述, 外周血CTC 檢測能夠對乳腺癌轉移的發生進行更早的預測, 對乳腺癌患者的預后評價與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應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