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清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云南德宏 678400
甲狀腺癌也就是甲狀腺組織出現癌變, 在臨床中對于該病癥的發病原因并不明確,主要懷疑與內分泌失調、遺傳、碘含量異常和輻射有關。 近幾年,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漸升高,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不斷增長, 患有甲狀腺癌的概率也逐步增加[1]。乳頭狀甲狀腺癌是一種甲狀腺癌的類型, 其病灶直徑通常都在1 cm 以下, 病情發展較慢, 患者的頸部會出現腫塊,進入后期的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2]。 臨床上對于乳頭狀甲狀腺癌的治療一般都有同位素治療、手術治療、甲狀腺激素、化療等[3]。 該研究擇取該院于2017年4 月—2018 年3 月期間收治的92 例微小型甲狀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穿刺活檢確診且為早、中期,探討微小型甲狀腺癌患者早中期予以微小型甲狀腺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和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該文的研究樣本均選取于該院進行微小型甲狀腺癌治療的患者,共計92 例,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為確診為早、中期乳頭狀甲狀腺癌, 根據入院時間將樣本平均分為手術組和化療組,各46 例。化療組男19 例、女27 例;年齡范圍最小25 歲、最大64 歲,平均(41.3±2.8)歲;腫瘤直徑最小0.10 cm、最大0.91 cm,平均(0.52±0.17)cm。 手術組男18 例、女28 例,年齡范圍最小25 歲、最大65 歲,平均(41.5±2.7)歲;腫瘤直徑最小0.11cm、最大0.91 cm,平均(0.50±0.18)cm。 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該次實驗的研究方法與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化療組予以患者化療進行治療,順鉑+紫杉醇,第2~4天順鉑(國藥準字H53021740)靜滴,劑量為40 mg/m2,第1 天和第5 天紫杉醇(國藥準字H20058719)靜滴,劑量為100 mg/m2,1 個療程為3 周,連續治療3 個療程。
手術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微小型甲狀腺癌術,微小型甲狀腺癌的早期和中期患者, 其病灶還未對甲狀腺包膜產生侵犯。 對于無淋巴結轉移情況的患者,完全切除其患側腺體同峽部,對于有淋巴結轉移情況的患者,在切除手術同時還要行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后給予對癥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生存質量、預后情況。
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好轉、無效。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病灶面積減小幅度超過80%,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基本消失,經影像學檢查無病灶顯影;好轉:治療后患者的病灶面積減小幅度超過50%,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顯著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病灶面積減小幅度低于50%,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未見好轉。 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生存質量采用WHOQOL-100 量表 (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估,共100 個小問題,分數越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
預后情況于治療1 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 評估患者的甲狀腺球蛋白升高情況、頸側區轉移情況、中央區復發情況。
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輸入到SPSS 19.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生存質量)行t檢驗,通過(±s)表示;計數資料(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行χ2檢驗,通過[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化療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es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生存質量數據,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均有所改善, 手術組的生存質量明顯好于化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化療組(n=46)手術組(n=46)t 值P 值51.3±5.6 51.5±5.1 0.179 0.858 67.8±5.7 76.2±5.4 7.255 0.000 14.005 22.554 0.000 0.000
經1 年后隨訪調查得知, 手術組的預后情況明顯好于化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n(%)]
甲狀腺癌在臨床中是內分泌系統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微小型甲狀腺腫癌在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病情指征,在診斷時會對醫師的判斷造成一定的影響, 因此要結合相應的影像學手段進行輔助判斷,例如:CT、彩超等。 甲狀腺屬于功能組織,能夠促進細胞利用氧氣,加快生長發育和能量代謝,一旦出現病變會影響各種機體功能[4]。 在全身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的占比為1%~1.5%,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外科手術[5-6]。 現階段,對于微小型甲狀腺癌患者的治療方法依然沒有統一的意見, 其爭論點就是手術是否必要以及范圍, 手術目的是對頸部的腫瘤組織進行切除,包括受累的淋巴結以及甲狀腺[7-8]。 乳頭狀甲狀腺癌具有發展慢、病灶小、惡性低、預后好的特點,但比較容易出現頸淋巴轉移,且多為早期和中期甲狀腺癌,因此手術治療是最佳的治療方式[9]。
手術治療是根據患者的病灶類型、 侵犯范圍進行選擇,主要的手術方案有:甲狀腺單葉加峽部切除術、甲狀腺全切與功能性清頸術聯合、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等3 種,由于早期并請指正不明顯,且病灶直徑不超過1 厘米,但是大多數的患者會出現頸部腫塊,隨著患者的病情發展,會出現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的癥狀,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 因此患者一旦出現疑似病情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就診,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該研究中,手術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1.3%、生存質量(76.2±5.4)分、甲狀腺球蛋白升高4.3%、頸側區轉移2.2%、 中央區復發2.2%, 均優于化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69.6%、生存質量(67.8±5.7)分、甲狀腺球蛋白升高17.4%、頸側區轉移15.2%、中央區復發13.0%,說明手術治療的效果和預后更佳,且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在于穎娟等[10]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2.6%、生存質量(76.5±12.6)分、無影像學TG 升高3.7%、轉移3.7%、復發率僅為1.85%,與該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具有一定可靠性。
綜上所述,對處于微小型甲狀腺癌早、中期的患者實施微小型甲狀腺手術治療, 相較于化療治療效果更好,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證,而且經過手術治療的患者預后效果更好,具有在臨床中應用的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