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慶
濟寧醫學院附屬金鄉醫院兒科,山東濟寧 272200
MPP 為兒科多發病及常見病,具有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等特點[1]。近些年來,MPP 發病率逐年升高。支原體肺炎常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炎性介質水平升高[2],急性發作期一般采取鎮靜補液、氧療、退熱等對癥治療及肺外并發癥、抗生素治療,但常規治療方法未重視患兒免疫功能的改善與調節,造成病情反復[3]。 臨床研究發現[4],MPP處理不及時或不規范,將有可能進展為難治性肺炎,誘發肺外并發癥,或導致患兒死亡。 目前臨床常采用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MPP, 但隨著抗生素使用不當導致細菌耐藥性逐漸加強, 單純采用這類藥物治療此病已無法達到理想的療效[5]。 匹多莫德是一種免疫調節劑,能夠抑制體內感染、提高機體免疫功能[6]。 為進一步探討匹多莫德治療小兒MPP 的臨床價值,現將該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月收治的150 例MPP 患兒作為研究樣本, 針對以上課題開展研究,報道如下。
150 例患兒經臨床診斷、X 線及實驗室檢查后確診為MPP,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男40 例,女35 例,年齡4~12歲,平均(8.85±3.17)歲;病程1~6 d,平均(4.22±2.19)d。 治療組男42 例,女33 例,年齡5~11 歲,平均(8.90±2.20)歲;病程2~5 d,平均(4.31±1.00)d。所有患兒病情均與《實用兒科學》[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家屬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將藥物過敏和肺部發育不全者排除。 兩組一般資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意義。
兩組均接受解痙、止咳、退熱等對癥治療,對照組采用阿奇霉素(國藥準字H2001007)治療,即每日將10 mg/kg阿奇霉素+5%葡萄糖注射液靜滴,持續治療5 d,其后停藥3 d,再靜滴3 d 及停藥3 d,最后改為口服用藥,初次口服劑量為每日10 mg/kg,1 次/d,連續治療3 d,合計治療3周。
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325)治療,其中年齡≦4 歲者,200 mg/次,2 次/d;年齡>4 歲者,400 mg/次,2 次/d,一個療程為3 周。
(1)評價指標[8]:癥狀消失、血常規復常、X 線提示肺部陰影及濕啰音消失為顯效;癥狀改善明顯,血常規接近正常、X 線檢查顯示肺部陰影大部分消失且濕啰音明顯減少為有效;上述標準均不滿足為無效。 (2)觀察標準:①免疫功能指標:CD4+、CD8+以及CD4+/CD8+; ②炎性因子指標:IL-4、IL-6 以及IL-10。
借助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統計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兩組治療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間的微小病原體微生物, 這種病原微生物能夠通過飛沫途徑感染而誘發肺炎支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屬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 常發生于夏末和初秋, 可經呼吸道傳播,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患兒可出現呼吸音減弱、胸痛、發熱、咽痛及干咳等癥狀,還可出現全身癥狀與多系統多器官損害,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療,將會導致病情反復,使患兒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病情嚴重情況下還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 肺炎支原體引起感染時,患兒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感,還可合并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并且肺炎支原體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將改變體內抗原結構,造成免疫功能異常。 趙秀芝[9]研究也指出,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可促使機體出現炎癥反應,導致多種細胞因子水平改變,此類細胞因子能通過結合細胞表面受體發揮出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此類細胞因子之間關系密切,能相互產生作用,影響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補體和免疫球蛋白, 對機體各項功能帶來不良影響。 從中不難得出,MPP 的發病機制與免疫功能關系密切,而免疫功能受損與細胞、體液免疫存在密切的關系,免疫反應為MPP 的重要致病因素,不但能損傷肺部,還可誘發肺外多器官功能障礙。
表2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相比(±s)Table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相比(±s)Table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of patients(±s)
組別CD4+(%)治療前 治療后CD8+(%)治療前 治療后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75)治療組(n=75)t 值P 值29.82±5.40 29.80±5.39 0.023 0.982 35.20±5.35 37.64±5.35 2.793 0.006 30.29±2.45 30.27±2.45 0.050 0.960 29.45±2.44 26.13±2.39 8.418 0.000 1.01±0.05 1.02±0.04 1.353 0.178 1.15±0.03 1.37±0.05 32.675 0.000
表3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相比[(±s),pg/m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g/mL]

表3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相比[(±s),pg/m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g/mL]
組別IL-4治療前 治療后IL-6治療前 治療后IL-10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n=75)對照組(n=75)t 值P 值45.72±10.15 45.76±10.09 0.024 0.981 32.39±9.79 38.48±10.12 3.746 0.000 17.55±3.92 17.49±3.96 0.093 0.926 12.67±3.97 15.06±3.78 3.776 0.000 36.86±9.67 36.94±9.60 0.051 0.960 31.43±9.77 34.62±9.76 2.007 0.047
目前臨床常通過使用抗生素、 止咳化痰和吸氧等方式治療小兒MPP,但整體療效欠佳。 近些年來,隨著臨床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 免疫調節劑如匹多莫德等在小兒MPP 治療中發揮了顯著效果。 匹多莫德屬于免疫刺激調節劑,能對細胞、體液及非特異性自然免疫產生刺激,進而發揮作用,使機體免疫功能增強。 在該次研究中,治療組總療效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5.33%(P<0.05),表明治療組制定的治療方案更有利于恢復MPP 患兒的病情,進而達到改善臨床預后的目的。 阮群燕等人[10]研究中對57 例MPP 患兒采用阿奇霉素和匹多莫德治療,結果提示總有效率為93.00%,與該研究結果對比一致性好。匹多莫德是一種二肽類藥物,能顯著調節細胞及體液免疫,還可加速淋巴細胞增殖,推動MPP 患兒的康復進程。 孟慶祝,沈英鵬[11]研究發現,匹多莫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促炎因子。 通過分析比較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發現,對照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有所改善, 但和治療后的治療組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P<0.05),進一步說明單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MPP 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聯合匹多莫德使用,效果更可靠,不僅能有效抑制炎癥反應,還可改善免疫功能。 推測原因可能在于匹多莫德切斷了炎癥進展過程,使CD4+細胞增殖活化受到抑制,進而改善了CD4+/CD8+比值和CD4+T 細胞。
綜上所述, 小兒MPP 采用匹多莫德治療能取得理想臨床療效,建議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