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雨 Feng Yu
(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中國傳統家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外在表現。文化是家具風格形成的深層影響因素。文化的諸多要素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具的材料、結構、造型、裝飾、工藝等方面的嬗變。傳統家具能映射出特定歷史階段文化的特征,二者存在一種相互映證的關系,呈現出適時的動態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傳統家具的發展與演變伴隨著中國歷史的進程,是自然選擇、淘汰和進化的過程。中國傳統家具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呈現出十分顯著的文化特征。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地區共同組成的國家,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決定了區域性的物質資料供給,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性顯著,這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傳統家具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1]。中國目前有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在歷史長河中還出現過諸如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每一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民族家具。至今保留較為完好的藏族、維吾爾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家具體現出本民族鮮明的特性,或神秘、或熱烈、或雄壯[2]。這些地區和民族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也使中國傳統家具的形式豐富多樣[3]。因此,我們判斷傳統家具的重要依據就是觀察家具是否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是否具備中國眾多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如圖1、圖2所示)。
傳統家具從開始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為目的,發展到家具結合勞動并促進生產的功能,進而演變出眾多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家具,說明傳統家具具備生產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重視農業生產并衍生出的農具、工具、農用機械無不體現出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4]。例如:宋代出現的秧馬,它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保護生產者為目的的。凳子結合船體使這種器物可以在南方的水田自由穿行,農業生產過程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民間我們可以看到椅子兼具紡線功能,便于一邊勞作一邊照顧嬰兒的多功能家具均是民俗文化的體現,更是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智慧的體現。穿梭于街市巷坊的剃頭匠攜帶的剃頭凳,兼具坐、儲存、承放多種使用功能(如圖3、圖4所示)。
中國早在周朝就形成了完備的“禮制”思想,后經儒家學說的不斷壯大開始緊密結合封建統治階級的需求,通過歷朝各代君王的推崇,成為中國正統的治國思想[5]。“禮治”思想利用諸如科舉制度得以廣泛傳播,深入影響到中國各個階層人群的思想觀念,尤其表現在中國人對于家具使用的觀念上。敬天、崇古、分等級、講尊卑、重禮儀的觀念深深鐫刻在傳統家具之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科舉制度文化中,重視務農、讀書的觀念,表現在家具裝飾題材“漁樵耕讀”圖,推崇學而優則仕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狀態,表現在雕刻紋樣“魚躍龍門”“加官進爵”“一路蓮(連)科”等等形象當中(如圖5所示)。通過家具這種物質載體,潛移默化影響著與傳統家具和使用傳統家具的中國人[6]。
東漢末年傳入中原王朝的佛教,最初并不被大多數人所認識和接受。佛教在不斷與中原文化結合過程中尋找自己更易于被中國人理解和接納的方式,佛教造像就是很好的物化載體。通過大量佛教造像、佛教繪畫以及佛教僧人的涌入,給中原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7]。從坐姿上講,中國人開始改變了以往席地跪坐的傳統起居方式,出現了高坐家具,使腿部肌肉得以解放出來。裝飾上引入蓮花寶座、壸門形態[8]。重要的是佛教徒擴展至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人群,他們以佛教的教義、佛教的文化、佛教的行為方式作為社會生活的風尚,這種自上而下的影響對于傳統家具演變的作用是巨大而直接的。在后期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的“禪宗”思想,講求打坐修禪,這種從佛教行為變化出的“禪椅”就是最好的例證(如圖6所示)。
中國人有著自己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9]。天圓地方、四時五方的空間觀念貫徹在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思想,起源于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追求天、道、氣、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10]。它是封建社會正統儒家治國思想的有效補充。儒家鼓勵入世、積極有為的構建,道家崇尚出世、淡泊無為的解構[11]。這也恰恰符合道家陰陽觀念中互相作用,互為補充,相互轉化達到和諧統一的宇宙圖示。陰陽關系表現在家具造物觀念上十分突出。圈椅外在形式的圓方結合;家具內部構造的榫卯(凹凸)結構;家具用材上保持材料肌理與色彩的統一;家具構件順應木材生長的方向,家具外形保持整體與局部的協調,均是“陰陽平衡”觀念的具體體現。

圖1 蒙古族家具

圖2 蒙古族家具

圖3 街頭剃頭場景老照片

圖4 剃頭凳

圖5 科舉場面中的家具形象

圖6 禪椅

圖7 梳背椅

圖8 衣架

圖9 五福連年(提盒盒蓋)
文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位突出、作用明顯、影響深遠,對傳統家具的發展演變作用巨大。春秋戰國時期“士”的大規模階層流動促使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現象的產生[12]。從那時起,文人就通過自身的知識和行動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和組織形態。平民階層得以改變自身原有的社會地位,進而參與治理國家。之后通過科舉制度,文人的作用和影響日益顯著。對于傳統家具發展而言,文人的觀念、生活方式、愛好追求逐漸成為社會效仿的對象和風尚標。元代文人地位淪落底層,不得以轉入其它行業,這使得手工業行業有機會融入高層次的知識分子,大大提高了家具制作水平、家具設計水平和家具審美的水平。明清時期,文人重回社會舞臺中心,江南地區大量修建私人園林,使家具的需求激增,文人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喜好參與家具的設計和制作。江南一帶的家具具有典型的文人特征,文人參與家具設計和制造是明清家具達到設計巔峰的重要推動因素。
傳統家具至今保持以線為主的外在特征。這與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有密切的關聯。繪畫當中的形神兼備思想在傳統家具中也有很好的體現。對于造物、立象、寫意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13]。繪畫和書法注重線的表現力度、強弱變化、空間布局營造,直曲之間的轉化、虛實變化,在傳統家具上均可以感受到相似的體驗[14]。不同之處在于繪畫和書法以線的形式在二維的空間中造物、塑象、立形;家具則是通過材料塑造三維空間當中的線形構成。明式家具當中的線腳處理就極好地闡述了中國人處理形體與裝飾、整體與局部關系的手法。中國人對于線、輪廓、形象、虛實、形、神的理解是極其深刻的,這種獨特的設計手法和設計元素貫徹在傳統藝術的各個方面。如果西方的藝術是石材與體塊的樂章,那么東方的藝術則是木頭和線的詩詞(如圖7、8所示)。
中國建筑的發展影響了中國的家庭,而家具是建筑的延伸,是“家”的主要構成部分。傳統家具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建筑形式的變化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建筑和傳統的家具都是以木材為主要對象的。建筑結構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木材本身處理好荷載與強度,梁與柱,空間和布局,結構與材料,實用與裝飾的矛盾等問題。所有這些矛盾和解決辦法都適用于傳統家具之中。典型的特征就是采用榫卯結構解決橫向與縱向,材料部件之間結合的問題[15]。傳統家具不用釘子少用膠,單靠木材自身的剛性和強度,采用科學合理的內部構件之間的凹凸、穿插、咬合、借用的手法就可以使家具安全、牢固、經久難用[16]。這不得不說是對人類家具文明作出的偉大創造和貢獻。
中國人立象、造物、寓意是基本的造物觀念。與生活相關的器物當中常常蘊含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理解、幸福的觀念。吉祥、美好的寓意通過傳統家具表現出中國人樂觀向上的積極生活態度。家具裝飾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均可以體現出這種趣味性。“子孫滿堂”“福祿壽喜”“漁樵耕讀”“加官進爵”、“馬上封侯”“福壽連綿”“太平吉祥”等裝飾紋樣無不體現出中國人的心意與愿望[17]。這是愛好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國人最值得驕傲和稱贊的智慧體現(如圖9所示)。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最直接有效的傳播途徑還是具備中國文化的人的流動和傳播。中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使得在多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不斷接納外來民族和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壯大自身的影響力,擴充傳統家具的文化內涵[18]。我們通過歷史的觀察不難發現,由于戰爭和災害等原因,中國不斷從核心的中原地區向四周輻射,經歷過三次大規模移民遷徙,促使南部地區人口上升、經濟增長、文化繁榮。以北宋末年靖康之亂為標志的第三次大的移民浪潮來講,就直接帶動和影響了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的發展。使得這些地區匯聚各類人才,為明代家具的高度發展提供了物質、人才、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基礎條件[19-21]。
中國傳統家具研究應深入觀察家具發展演變過程中呈現出的顯著特征,從而將傳統家具物質、行為和精神三個層面的文化內涵做綜合的思考。將家具文化研究與家具構成要素之間形成有機的整體。不斷地反思、總結、概括、提煉傳統家具的特征對于家具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