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媛 Wang Jingyuan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與城市設計院,北京 100032)
大都市城市空間在進入存量時代的今天可建設用地已日益縮緊,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人口激增卻并未停止,在這一矛盾之下,為充分滿足外來人口、當地青年人口與年輕家庭等房產消費主流群體的居住需要,小微戶型逐漸成為房產市場的主流,如何組織其室內空間實現從小微戶型到人居空間的轉變是使這一人居產品趨于成熟的重要探索途徑。
小微戶型的出現與發展,與城市人口結構、家庭單元結構和大都市人居形態轉變息息相關。城市化的極速進程使城市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外來人口、當地青年人口與年輕家庭成為小型人居單元的主要消費群體。政府為了滿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積極地促進小微型人居單元的發展,逐漸使其成為房地產的主流戶型。同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逐漸開始關注節能與環保,而不僅僅關心戶型的大小。更深層面,小微戶型公寓已不單單是普通居住空間的縮減,而是一種簡約時尚的生活方式,更符合現代追求快捷高效、空間獨立的人居訴求,因此無論當下還是未來,小微戶型公寓都是一種更能滿足都市大眾多元需求的人居空間產品。
第一,室內空間極度有限,僅能容納極少的居住者長居其中是小戶型公寓的最大特點。因此在室內設計中盡可能考慮服務獨居與小家庭人群的空間需求;第二,轉變以平方米為單位的傳統設計視角,而以立方米為單位,在三維視域下創造每立方米空間之內功能性與體驗意義結合的復合使用;第三,小微空間中光照的局限性是設計中不可避免的空間條件短板,因此有針對性地提出有限自然光的最大化利用策略是科學營造小微人居空間的必要挑戰。
即便小微戶型受限于空間尺度,但作為獨立的人居空間應配套完備以滿足必要的功能性需求。其中住戶日常起居與居家工作的必要家具配套包括但不限于,餐桌椅、書桌椅、床、沙發、衛生間、衣柜,甚至咖啡桌等,然而傳統家具因其相互獨立且功能單一的特點,使其在小微戶型內組織空間布局的實際操作中處處掣肘,制約了小微戶型空間設計中追求的功能齊全且和諧舒適,打破家具與人居之間的平衡性,造成空間擁擠感。
“建筑師之家”(Architect’s Apartment)是GEORGE RANALLI在紐約為一間小微型社會保障房設計的室內空間[1]。在居住面積非常有限的條件下,GEORGE RANALLI利用高復合型家具在該房間中高品質創造了滿足住戶各項起居需求的空間,包括臥室、衛生間、閱讀空間、用餐空間、下午茶空間等等,同時營造出超越功能性的體驗氛圍,具體設計方法總結為以下三點。
GEORGE RANALLI為該公寓設計了一個整體的復合型家具形體,劃分出了上下兩層空間,下層是整體的餐桌、座椅圍合形成的用餐會客空間,并留出了門廊通道,上層是較為私密的臥室空間。上下兩個空間以兩段阿拉伯式踏步連接,并在踏步轉角利用一個三角形體進行分隔,創造出一個書架與儲藏空間。踏步每階的高度與梯面寬度根據人體工程力學設計為既滿足行走方便也符合坐臥舒適度的尺寸,且鋪設柔軟防滑的材質,不僅適合通行,也適合住戶舒適放松的坐在上面,與一旁的書架形成一個理想的閱讀空間(圖1)。
由一個整體的復合型家具,在約6平米的面積內,同時創造出了門廊、座椅、餐桌、書架、踏步、床、儲藏柜等功能,并形成了連續的通廊、起居、閱讀、儲物、用餐會客等多元化的空間。

圖1 “建筑師之家”項目中的高復合型家具

圖2 “建筑師之家”項目平面及功能分析

圖3 “建筑師之家”項目軸側分析圖

圖4 “建筑師之家”項目的內嵌書架

圖5 “米蘭三年展”中GEORGE RANALLI的作品

圖6 “Ranalli Studio”項目中的桌臺

圖7 “建筑師之家”中的用餐空間

圖8 “Ranalli Studio”中的豎向鏤空設計
在“建筑師之家”方案中,GEORGE RANALLI一個重要的策略是清晰區分空間內的主次關系,即一部分空間緊湊且基礎功能密集,一部分空間開敞松散(圖2),住戶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動享受陽光。常規戶型通常具備在充分安置滿足日常居住需求的各項家具之余仍有活動空間,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并不作為主要的設計原則。而針對小微戶型,主次清晰、張弛有度的空間分配正是使小微戶型從簡單的功能齊全邁向舒適人居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
GEORGE RANALLI就是利用了上文提到的整體復合型家具,在極緊湊的空間內實現了基本功能的有序布局,得以為室內創造一個開敞的起居空間,在其中住戶能夠舒適享受陽光,自由進行活動。
整體的復合型家具位于整個室內空間的中段,不僅清晰劃分了功能性空間與活動空間,還結合門廳的通道實現了引導性的構建,穿過功能的五臟六腑,將人引導向布滿陽光的活動區,整個過程里不僅為室內空間創造了主次,還創造出了空間的韻律感。
在小微戶型中充分利用光線不僅局限于直射陽光,還包括散射光與反射光,同時提供使光線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功能家具。在“建筑師之家”中GEORGE RANALLI在窗邊設計了一個匯聚光線的形體,并融入沙發座椅的功能結構,同時還可作為花架的復合型家具,搭配書桌或咖啡桌,充分利用漫反射,在休閑活動空間內打造了一個舒適的學習、工作空間(圖3)。
高復合型家具在形式與功能上都區別于多功能家具。近年來在大眾觀念、消費市場,包括理論研究中,多功能家具(multifunction furniture)的探索與實踐已不陌生,即在“具備傳統家具初始功能的基礎上,對家具功能進行再創造,實現多功能使用的新型家具”[2]。是一種“一物多用,資源節約型的家具”,方法在于通過家具的形式變換以滿足不同的功用[3],作為解決小微戶型空間局限性的策略已廣泛流行。后者以單件傳統家具為載體搭載多種功能于一身作為主要形式,主要目的在于在局部空間內集中滿足多項使用需求;而高復合型家具是從空間劃分角度出發,在消解傳統家具形式的語境下,將室內空間的基礎構成,如墻體、門框、分隔、邊角等部分,整體納入重新組織室內空間的家具體系之內,利用物體的原始空間感對整個室內空間進行功能的重塑與疊加,以營造相應功能的空間體驗為目的,實現從小微戶型到人居空間的轉變。
GEORGE RANALLI的作品中善于利用內嵌空間,實現在功能最大化的同時減少家具體量本身對空間的擠壓,如在“建筑師之家”中內嵌書架的設計(圖4)。一方面集約空間,另一方面形成整體性的家具復合體。體現在GEORGE RANALLI在“米蘭三年展”(Triennial of Milan)上展示的室內改造設計理念,利用墻體的內嵌空間作為桌臺的支撐,座椅打破常規的沿桌臺短邊擺放,使人面向桌臺坐在座椅上時,目光即可穿過墻體的內嵌及鏤空部分形成完整的視線連續性,座椅、桌臺、內嵌墻體等獨立空間要素在人參與的過程中構成一個整體的空間體驗(圖5)。
這一理念在“Ranalli Studio”項目中得到實踐,這是一個位于紐約曼哈頓的保障性住房[4],GEORGE RANALLI在這一小微戶型中利用類似于“建筑師之家”中的復合型家具,優化了作為空間切分結構的室內體量作為桌臺一側的支撐,打破造型與形體之間的界線,在考慮室內空間切分與布局的階段將家具設計的工作前置,巧用室內結構的形體變化,結合家具的靈活造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復合型家具,實現共同組織、優化室內空間的目的(圖6)。
在三維視閾下以立方米為單位利用復合型家具組織室內空間,一方面體現在利用豎向分層創造多元化空間中的功能復合,如“建筑師之家”中利用復合型家具形成的上層臥室下層起居;另一方面體現在豎向設計過程中對通透性的考慮,即根據光線條件、家具布局等因素對墻體、分隔構件、復合型家具體量等進行豎向鏤空設計,形成視線的連續性,起到擴大視閾、增強室內空間感的效果。
如“建筑師之家”中復合型家具在用餐空間部分的半包圍式設計,結合餐桌上方的頂燈形成了空間視線的焦點[5],一方面保證了穿過門廊后視線的連續性,強化了活動空間的開敞,對小微戶型中的擁擠感起到消解作用,增強了松散隨意、舒適自如的人居氛圍;另一方面將更多的自然光引入復合型家具的另一側,使室內整體明亮通透(圖7)。
在上文提到的“Ranalli Studio”項目中同樣有這一設計手法的體現,一個豎向方形的鏤空設計位于桌臺的上方,踏步的一側,鏤空部分的結構同時作為踏步的支撐與溝通復合型家具兩側空間的豎向聯系,將客廳的自然光引入踏步結構之后的功能性空間,通過巧妙利用豎向的通透性實現整體空間的視線連續性(圖8)。
規則的幾何形體具備便于切分、易于組合的特點,因此在具體的高復合型家具設計過程中,形體的幾何化設計是在小微戶型中實現功能復合疊加的重要手段。另外,規則幾何形體的直線邊角,相較于曲線,在室內設計中更顯簡潔,更易塑造空間感,給人寬敞的感受。

圖9 卡蘭德學校室內改造項目,紐波特

圖10 “建筑師之家”中的復式臥室空間(圖左);“Ranalli Studio”中的復式臥室空間(圖右)

圖11 “Angoli Protagonisti”項目軸側圖,紐約

圖12 Angoli Protagonisti”中面向功能性空間

圖13 “Angoli Protagonisti”中面向臥室空間

圖14 “Angoli Protagonisti”中的浴室空間模塊
在“建筑師之家”與“R a n all i Studio”項目中都展示了高復合型家具幾何化的設計原則,GEORGE RANALLI同時將這一設計手法應用于古老建筑的室內改造利用項目中,以實現便于拆裝組合、增強空間感,且功能復合的目標,創造出功能多元、層次豐富的空間體驗。如GEORGE RANALLI在紐波特完成的卡蘭德學校室內改造項目[6](圖9)。
利用高復合型家具實現空間的分隔創造是高復合型家具有別于多功能家具的核心,它使高復合型家具不僅僅是搭載多功能的傳統體量,而是室內空間重新組織以實現空間價值再創造的科學手段。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如GEORGE RANALLI在“建筑師之家”與“Ranalli Studio”項目中都利用高復合型家具創造出了復式臥室空間[7](圖10)。
在GEORGE RANALLI為紐約一對藝術家夫婦與他們年輕兒子做的名為“Angoli Protagonisti”的老公寓室內改造設計中,為了給家庭的每個成員在這一原本狹長開敞的室內空間中提供相對獨立的隱私空間[8],他對利用高復合型家具進行分隔空間設計進行了極致探索,以精巧又復雜的高復合型家具分隔創造了獨立的臥室空間模塊、浴室空間模塊及廚房空間模塊,并共同圍合、劃分出了客廳及活動空間,以強化視線連續性、弱化狹長空間短板、功能空間相互滲透疊加的方法對室內空間進行了重新組織與功能布置(圖11)。
具體而言,在空間組織層面,利用長條戶型的優勢清晰區分空間層次,將浴室與廚房等功能性、活動性空間模塊聚集于靠近門廳的一側形成“動態”區域,將臥室以連廊的方式互相連接布置于靠近窗戶的一側形成“靜態”區域,兩區域之間自然圍合形成了相對松散寬敞的起居活動空間。由此不僅明確了空間主次、提升空間效率、充分利用陽光條件,更可以在后期燈光的布局設計上做出側重以營造相應的空間氛圍,“動態”區域布置以光感明亮、層次豐富的燈光,“靜態”區域以柔和、暖系、單一的燈光烘托其溫暖松弛的氛圍。
聚焦該案例中的高復合型家具本身,它將儲物柜、門、玻璃等元素集于一身并使自身的每個部分都作為空間的分隔,依據功能需求進行自身形體的變形進而形成復雜的空間體量,如廚房是一個由完整的高復合型家具形體圍合而成的半開放式空間(圖12)。由完整的高復合型家具形體組織設計臥室空間,嵌入磨砂玻璃一方面保證臥室的私密性,另一方面為陽光直射不及的臥室提供明亮充足的光線(圖13)。嵌入玻璃的手法同樣應用于衛生間模塊的高復合型家具體量中,在保證隱私需求的前提下削弱體量的厚重感,起到塑造高復合型家具外觀整體性與豐富裝飾的作用[9](圖14)。
通常,平整簡潔的家具表皮會營造出整齊空曠的空間感,越復雜的裝飾越顯得擁擠。因此GEORGE RANALLI面對小微戶型的空間條件時通常選取光滑平整、色調簡潔的材料作為高復合型家具的表皮。無論在“建筑師之家”、“Ranalli Studio”項目,還是卡蘭德學校室內改造項目中每個獨立的小空間,都能總結出他對于材料選擇的一致性。
從小微戶型到小微人居空間是向高階空間產品邁進的過程,需要更多元的空間思考與設計方法作為支撐,也是一種理念的轉變。GEORGE RANALLI作為著名的美國現代建筑大師,在商業、公共、居住、景觀等多類型建筑項目中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在各類空間條件與尺度下對室內設計、歷史建筑改造所進行的實踐探索獲得了全球性的榮譽與認可[10]。因此以他在小微戶型室內設計與歷史建筑室內改造領域的實際項目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總結,對指導小微戶型室內設計具有針對性與說服力[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