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
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100多年以來的企盼。而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關鍵取決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得如何。建設一個現代化強國,如今已經被國家確定為關乎基本國運的百年目標。相應地,對中國現代化問題進行深入和系統的研究,應當成為學術界的重大議題。
中央黨校的吳忠民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近來推出50多萬字的著作《中國現代化論》。該書視野開闊,立足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并比較分析許多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具體狀況,對中國的現代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許多富有啟發性和原創性的觀點。
該書首先對于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歸納分析,從一個重要側面解釋了現代化(現代性)“是什么”的問題,即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該書認為,從物質基礎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擁有發達經濟的社會;從社會構成以及社會各種構成要素相互關系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的社會;從民眾的基本生活態度或生活方式取向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從社會經濟的空間分布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城市化的社會;從國家意義上的社會(民族)共同體相互間交往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社會;從文化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現代知識占據突出地位的社會;從人們行為取向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普遍認同自由和平等基本價值取向的社會;從社會賴以運行和治理的角度看,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現代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征(基本特性)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另外,全書對實現現代化過程的多樣化樣式也進行了有價值的分析。
該書關于中國現代化模式的闡述,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該書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改變了以往外在拉動型的現代化建設模式,開啟并逐漸形成了自覺內生型的現代化建設模式。這種自覺內生型的現代化建設表現為:第一,現代化建設道路選擇的自主性和科學合理性。第二,現代化建設動力的內生性。第三,現代化建設推進的共生性。毋庸置疑,自覺內生型現代化建設方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建設。
對中國現代化特殊的助推因素的分析,也是該書的重要價值所在。該書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之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中國充分用好了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一些帶有某種特殊性的“助推因素”,如國家發展的規劃性、大國規模優勢等等。其中,該書有關中國延續至今的世俗化精神對現代化的助推作用的分析十分具有啟發意義,是該書的一個原創性貢獻。該書認為,與一些西方國家不同,從歷史上看,中國總體上講一直就不是一個宗教社會,而是一個世俗化社會,世俗化的傳統根深蒂固,以至于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歷史基因。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世俗化由于具有一種歷史基因的支撐,而表現得更加明顯、更加“充分”,兩者的契合造成中國現階段的普遍而強烈的世俗化現象。較之很多國家來說,普遍而強烈的世俗化現象或“世俗化倫理”成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公認巨大成就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且還會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中國現代化論》,吳忠民 ?著,商務印書館201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