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慶治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廣義上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或生態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個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與維度的完整話語體系。它既離不開或基于對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本的深度解讀和時代詮釋,當然也包括始于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安德烈·高茲(André Gorz)和威廉·萊斯(William Leiss)等人的歷代歐美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生態環境危機成因及其社會主義未來替代路徑的理論分析,以及隨后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者結合各自實際所作出的“綠色左翼”或“紅綠”分析。這就使得生態馬克思主義同時成為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和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中的一道靚麗風景,而這二者之間又顯然是彼此關聯、相互促進的:除了對于各種形式的資本主義,尤其是新自由主義的“綠色資本主義”或“生態資本主義”的明確拒絕,還包括對于一個社會主義的綠色未來的公開信奉與政治追求。換言之,作為資本主義真實替代的未來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而這種社會主義只能同時是生態主義的。
依此而言,本專輯的4篇論文恰好構成了一幅當代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完整圖畫。弗里德·奧托·沃爾夫(Frieder Otto Wolf)的《作為一種審議性政綱的生態社會主義》一文,從迄今為止歐洲綠色變革實踐反思的視角,討論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政治戰略意蘊及其時代革新,比如如何將“人類世”時代的生態環境挑戰意義納入到“紅綠”變革政治聯盟的戰略考量之中。邁克爾·布雷(Michael Brie)的《第二次大轉型:財富的轉型與轉型的財富》一文,從財富觀及其衡量尺度的視角詳細闡述了歐洲綠色左翼學界目前激烈爭論的“社會生態轉型”理論與實踐的豐富意涵和政治想象空間。愛德華多·古迪納斯(Eduardo Gudynas)的《拉美新榨取主義及其批評:十個核心論點》一文,系統闡述了拉美“超越發展”學派對于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期間執政的南美進步左翼政府“新榨取主義”發展政策的生態政治批評,以及這種現實政治結果背后深刻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與文化價值理念成因。而吳寧等的《帕森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三個維度》一文,則系統概括了帕森斯(Howard L. Parsons)在20世紀70年代開創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研究的“回歸文本方法”的重要貢獻,而這種研究方法至今仍被包括日本學者齋藤幸平(Kohei Saito)在內的國內外新一代生態馬克思主義者所推崇遵循。
總之,生態馬克思主義或生態社會主義是一個自身包含著多重內容維度并與其他左翼和綠色思潮密切關聯的理論或話語體系。這意味著,當代中國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必須更自覺地與現實實踐,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現代化)的豐富實踐相結合。同時,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探索理應更主動地納入到世界性的生態社會主義變革(“社會生態轉型”)大潮之中,并找到合適的切入與對接點。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