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美國的威脅繼續存在,朝鮮就不可能棄核”“為繼續維持半島和平,應該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用和平協定代替現在的停戰協定”。總體看,今天不時浮出水面的朝鮮半島問題,根子是美韓與朝鮮之間的顛覆與反顛覆斗爭。
今年是朝鮮戰爭爆發70周年,與戰爭有關的國家和地區紛紛舉行紀念活動。那些親歷過戰爭的人及其后代普遍表達這樣的心愿——“如果不想要‘永久和平(系德國哲學家康德隱喻的‘死亡帶來終極和平),那就現在珍惜和平。”美國老兵杜諾德·普勒說。
30分鐘造惡70年
“活在這里,就像礁石上等著被曬干的青蛙……”在朝鮮半島的三八線上,不時出現這樣傷感的留言,因為能體驗“槍頂腦門”的感覺,三八線成了朝韓兩國吸引游客的重要地標。尤其在韓國,三八線更成了旅行社的“香餑餑”。前韓國陸軍第22師老兵曹勛(音)說:“三八線是民族的傷疤,70年過去了,形勢還陰晴不定,只能靠停戰協定來維持和平。拿這種痛苦來賺錢,無論怎么說,都有點兒難過。”就在6月9日中午,朝鮮宣布切斷朝韓一切通訊聯絡線,抗議韓國政府縱容“脫北者”往朝鮮散發反朝傳單。“盡管現在三八線的氣氛沒有1950年6月那樣緊張,但人的神經卻無法松弛下來。”韓國統一部一名官員說。
“朝鮮戰爭是二戰結束后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糟糕的是,這場戰爭就是從二戰結束之地開始的。”有人如此評價。1945年8月10日晚,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開會討論東北亞問題。此時,兩顆原子彈已在日本爆炸,百萬蘇聯紅軍也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日軍,二戰最后一個策源地——日本法西斯氣數已盡,投降指日可待。在美國看來,地緣政治問題變為“什么地方能阻止俄國人,不讓共產主義多覆蓋哪怕一英寸的土地”。綜合兵力、時間、空間因素,美國陸軍參謀軍官查爾斯·博尼斯蒂爾和迪安·臘斯克草草在30分鐘里劃出一條能讓美軍獨占日本并保持一定緩沖地帶的界線——北緯38度線,橫貫朝鮮半島中央,美蘇將在此受降分處南北的日本殖民軍。
“平衡”在三八線
1950年6月25日,戰爭沿三八線全面打響。準備更充分的朝鮮人民軍打得李承晚(韓國首任總統)軍隊丟盔棄甲。3天后,數十輛蘇制T-34/85坦克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漢城(今首爾),成為朝鮮全軍乃至全國的驕傲。
當半島局勢突變之際,充斥麥卡錫主義反共狂熱的美國,把朝鮮“解放進軍”視為“蘇聯陣營擴張的重大信號”。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出兵朝鮮半島,使朝鮮戰爭由民族內戰演變為國際化戰爭。同時,美國盜用聯合國名義,拼湊17國“聯合國軍”實施武力干涉。面對擁有雄厚兵力兵器的對手,朝鮮軍民依然頑強地保持了3個多月的主動進攻,特別是7月下旬全殲從日本趕來的美軍步兵第24師,活捉師長威廉·費舍·迪安,震驚了西方世界。
直至1950年9月,由于后援不繼,再加上美軍利用海軍優勢完成仁川登陸,朝軍失去進攻銳度,不得不轉移北撤,戰火迅速燒過三八線,一直抵達鴨綠江邊,“幾乎看見了中國的大地。”狂妄的麥克阿瑟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頻頻出動空軍“誤炸”中國邊城安東(今丹東)。此時,中共中央很清楚,美國插手朝鮮半島,還動用軍艦隔斷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完成祖國統一,同時支持法國殖民軍在越南活動。新中國不能坐視不管。
中國敢于出兵同美國較量,既體現了非凡的膽略,在戰場范圍、出兵時機和參戰方式上,又表現出極其謹慎、量力而行的科學態度。從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底,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憑借近戰、夜戰傳統,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與敵人展開白刃戰,并以炸藥包炸坦克,從而達到“以我之長擊敵之短”,將美軍為首的侵略軍打退400公里,不僅收復朝鮮平壤,還把戰線重新推回到三八線。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驚呼這是“美軍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事實上,中美軍人都意識到自己碰上“從未有過的勁敵”,這種較量又同時有著“誰鋼(物質)多,誰氣(精神)多”的雙重考驗。戰爭持續到1951年初,美國人認為,后勤軟肋導致絕大多數志愿軍只能靠身上背的糧食、彈藥打仗,一周消耗光后就沒了后勁,即常見的“禮拜攻勢”;志愿軍對敵人的感受是“能打現代化立體戰爭”,“(我們)沒有制海權,就無法(沿朝鮮半島東西海岸兩翼)實施戰略迂回,而沒有制空權,就無法達成戰役上的殲滅戰”。雙方力量的“平衡”恰恰又歸于三八線。
和平仍在路上
朝鮮戰爭盡管遠去,但烙在朝鮮民族靈魂深處的印記卻無法撫平。92歲的韓國老兵袁鐘旭(音),在1950年時作為白骨部隊(第3師)排長作戰,他的部下有三分之二的人陣亡,“戰爭奪走了我的父母、兄弟、子女、配偶的生命”。韓國老兵嚴正順曾作為翻譯,隨美軍在朝鮮元山登陸,之后一直攻到圖們江畔,不久被中國人民志愿軍趕到興南,繼而逃回釜山。他說:“現在討論那場戰爭到底是‘南侵還是‘北侵很荒唐,國家應該告訴年輕人的,是如何阻止戰爭爆發……要不了幾年,絕大多數參加過那場戰爭的人將離開這個世界。還記得那場民族悲劇的人,應該忘記民族間的仇恨,合力推動和解。”
回顧過去幾十年,朝鮮政府也對那場戰爭表達了明確態度,“只要美國的威脅繼續存在,朝鮮就不可能棄核”“為繼續維持半島和平,應該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用和平協定代替現在的停戰協定”。總體看,今天不時浮出水面的朝鮮半島問題,仍是當年戰爭的“后遺癥”,根子是美韓與朝鮮之間的顛覆與反顛覆斗爭。二戰后,在美蘇直接干預下,半島南北雙方奉行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雙方均認為自己是代表全體朝鮮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互視對方為“主敵”,相互謀求“制度統一”和“體制兼并”。
實踐已證明,無論戰爭,還是施壓制裁,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半島問題。近幾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方積極努力下,半島局勢才向好的方向發展。中國一貫勸和促談,敦促有關方面抓住對話時機,打破半島僵局,避免刺激性的語言和行動,是創造各方對話的重要條件和前提。目前,盡管有關各方坐在一起仍有一定難度,但推動延長半島緩和機遇期,為下一步開展對話營造良好氛圍,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梁衍軍薦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