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楊科
結構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思維方法。筆者以本屆活動水平四(8年級)《田徑——快速跑與補償性體能練習》(第2次課)一課為例,談談在快速跑教學中實施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一、依據課程標準制訂“結構化”學習目標讓學習更有層次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基本理念”部分要求“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優良品格……力求避免過于注重單一知識點以及把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割裂開來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1]。本課基于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主要方面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以快速跑4個技術環節為主線,制訂“結構化”的學習目標:1.運動能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快速跑的多種練習,針對起跑——起跑接加速跑——途中跑——沖刺4個技術環節系統地、連貫地、有層次地、結構化地實施教學,采用搶標志盤的游戲、擺放標志盤定格跑等逐步提高步頻,通過加大標志盤間距形成大步幅跑的意識。2.健康行為:主教材部分主要發展下肢力量,“課課練”環節進行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練習,達到上下肢力量均衡發展。3.體育品德:培養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養成在游戲和比賽中懂得遵守規則、尊重同伴的良好習慣;通過拼圖游戲培養“中國版圖”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從單一技術學習向“結構化”學習轉變讓練習循序漸進
知識的生成和形成,從來不是割裂的,技能的學習也同樣如此。課程體系需要結構化,同樣一節課也需要結構化。快速跑是由起跑、起跑接加速跑、途中跑、沖刺4個部分組成,專項化的學習要求在原有技術動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專項技能。高中學生學習快速跑教材主要是在初中學習快速跑的基礎上掌握并提高快速穩定的短跑能力。因此,就需要通過快速跑的整體技術結構的教學來達成教學目標,而不是單一地進行技術學練。
本次課教師以快速跑的整體技術結構為主線,起跑采用搶標志盤的游戲“看誰反應快”突出起跑快;利用“長江—黃河”游戲讓學生體會起跑接加速跑中的快速反應;“定格跑”讓學生體會途中跑過程中頻率快、步幅大的動作要領;“挑戰炸彈”讓學生體會途中跑接終點跑的動作技術。最后采用師生對抗比賽和“快速拼地圖”游戲將快速跑整體技術環節連貫起來,讓學生在比賽中、游戲中鞏固提高快速跑的完整動作,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快速跑的動作要領,并將所學技能動作完整系統地在比賽中展示,達到了結構化教學的目的。
三、“結構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基本理念”部分要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對運動的喜愛……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遵循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關注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興趣和需求,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1]快速跑教材本身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要創設形式多樣、氣氛熱烈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練、賽系統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轉變。本課通過起跑——起跑接加速跑——途中跑——沖刺4個技術環節的教學實施,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提高學習效率。
起跑,要求學生反應要快。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反應能力?當學生熱身活動結束后,教師口哨聲響起,學生快速反應搶地上隨機擺放的標志盤,并高舉為勝;接著繼續在場地內散點跑,當聽到教師口哨聲繼續搶標志盤,標志盤的個數會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逐漸減少,以激發學生練習興趣,突出一個“快”字。
起跑接加速跑,不僅要求學生反應快,還要求學生起動快。從起跑接加速跑動作分析,學生起跑后接加速跑至少應有10~15m的跑動距離,本課采用游戲“長江—黃河”讓學生進行反應能力挑戰,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快速跑到場地中間相對站立,當聽到教師第1聲哨響,在標志盤后做原地快速小步跑;聽到教師第2聲哨響,快速撿起標志盤轉身跑到規定標志物處返回并大聲喊“到”,通過反應能力挑戰環節讓學生充分體會起跑接加速跑的過程。
途中跑,要求學生頻率快、步幅大。該環節是本次課的重點環節,組織形式需要循序漸進、結構清晰;同時也是快速跑教學中專項技術動作的學習環節,練習方法需要有趣、有效、有量、安全。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10組,每組4人,以“穿越雷區”游戲為主線,采用定格跑的形式練習步頻、步幅。步頻練習時,“雷”與“雷”之間距離近(間隔0.75m),要求學生步頻要快;步幅練習時,“雷”與“雷”之間距離遠(其中男生為1.8m、女生為1.5m),要求學生步幅大。這種練習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步頻和步幅的區別,讓學生體會快頻率、大步幅的跑動練習。
沖刺,又稱終點跑,要求學生盡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過終點。本次課采用“挑戰炸彈”的游戲將快速跑起跑、起跑接加速跑、途中跑、沖刺4個階段串聯起來,要求學生采用站立式起跑的方式準備,當聽到“3、2、1、GO”的聲音后,快速起動、加速跑出,在設置的“炸彈”聲響時,必須沖過指定的終點線,否則為挑戰失敗。整個環節一氣呵成,讓學生在快速跑動中體會終點跑技術動作,達到結構化教學的目的,增強了學生自信心,使學生求勝欲得到了滿足,讓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多媒體的使用體現“結構化”教學營造課堂教學氣氛
信息技術帶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學習情趣,提高了學生學練主動性與參與意識。本課通過多媒體采用“3、2、1、開始”提示起跑,“5s、4s、3s”縮減時間提示跑速,制作“炸彈”聲效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途中跑環節步頻練習時(標志盤間距為0.75m),終點線設置為男生挑戰16m、女生挑戰13m,挑戰3次,教師將音樂依次制作成“5s、4s、3s”,練習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快頻率;步幅練習時(標志盤間距男生為1.8m、女生為1.5m),終點線設置為男生挑戰30m、女生挑戰25m,挑戰3次,教師將音樂依次制作成“7s、6s、5s”,練習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大步幅。本環節讓學生從慢到快不斷地挑戰更快的速度,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激情,使教學更直觀,讓練習更有效。
終點跑“挑戰炸彈”環節,教師通過不同的音樂提示學生準備、開始(起跑),減輕了教師負擔,讓教師更好地觀察、提示、輔導學生的技術動作,教師用音樂制作的“炸彈”聲響,更形象、直觀地引導學生挑戰終點線,即“炸彈”響前跑過終點線為挑戰成功,反之為失敗。激發了學生的挑戰心理,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8min“課課練”環節主要是以身體素質練習為主,教師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要求在8min內4個小組分別完成4個不同的練習內容。此環節,教師制作了節奏感強的背景音樂,提示學生該項目完成時間是1′50″,時間到立即交換,交換時間10s,并到達下一個練習項目做好準備,當“3、2、1、開始”的提示音發出后,下一次練習開始,依次完成。這樣的練習有序、有層次,練習自然流暢,課堂氣氛良好,也“解放”了教師,讓教師能夠更好地關注、激勵學生的練習,學生學習效率更高,同時也保證了“課課練”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
“結構化教學的關聯性,呈現出各個知識技能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體現了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有層次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實踐證明,任何體育運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經歷一個完整有次序、有效果的導、教、學、練的過程?!盵2]通過深入的實踐過程,可使結構化教學所倡導的技術、戰術、規則、知識、素質、體能相互間的關聯性、層次性和完整性更加清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郭巍.對結構化教學的理解與應用[J].中國學校體育,2018(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