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然

教學評價是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針對教學內容和任務完成效果進行的判斷過程。而過程性評價則更加注重評價的廣泛性和持續(xù)性,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幫助教師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問題,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度,增強個人體育綜合素養(yǎng)。
一、過程性評價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應用分析
1.課堂常規(guī)部分的過程性評價表現(xiàn)
體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地運動與思考來獲取知識。課堂中,學生們的活躍程度往往是課堂效果的表現(xiàn)因素之一,那么如何在保障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更專注于課堂活動呢?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是課堂安全的保障。以往通過教師單一的語言強調和機械式的練習,效果提升微乎其微,此時,教師運用過程性評價機制,效果往往大不一樣。在低學段教學過程中,以隊列練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常規(guī)為例,首先教師講解和示范正確的動作姿勢,強調動作要點,例如:腰背要挺直、手臂要貼緊、五指要并攏等。經過幾遍練習之后,挑選動作標準的學生上前示范,其余學生進行觀察和評價,并交流如何能夠更好地完成動作,通過問答的方式集中學生注意力。接下來,選派動作優(yōu)秀的學生分頭指導其他學生的動作,在指導的過程中,要具體說出練習學生動作存在的問題和改正的方法,教師則繼續(xù)不斷尋找動作優(yōu)秀的學生。這樣一來,以點帶面,通過不斷的過程性評價,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動作要領和評價方法,身體活動與頭腦思維并行。
分析: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課堂常規(guī)需不斷培養(yǎng),過程性評價的教學方式簡單、直接,比傳統(tǒng)的教師糾正方式更有實效,更利于學生接受。通過學生之間相互指導、評價、學習、激勵的評價過程,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習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熱身準備部分的過程性評價表現(xiàn)
熱身準備活動是體育活動之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僅采用教師或學生代表帶操的方式,而活動內容又千篇一律,可想而知效果會大打折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活動和學生自創(chuàng)練習內容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過程性評價來進一步提升教學實效。
在每節(jié)課的熱身準備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完成主觀表現(xiàn)方面的評價內容。起初得到的評價反饋比較表面化,類似“喊口令的聲音很洪亮”“動作很認真,很用力”“能夠服從指揮,態(tài)度認真”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評價和教師引導后,評價內容逐漸深入,陸續(xù)出現(xiàn)了這樣的評價:“某同學在活動時的點子很多,帶給我們不少好的練習方法”“某同學提供的練習方法很新穎,活動起來很過癮”,最后,有了“某同學進步非常大,服從指揮了,我們組選他”等評價。隨著評價內容的不斷深入,學生逐漸有了更加清晰的練習目標,內化于心,真正達到了熱身練習的目標和效果。
分析:出自學生的評價話語,能夠看出學生在過程性評價中的關注點不斷變化,從動作表現(xiàn)到動作的創(chuàng)新性,從只關注優(yōu)秀學生到關注進步學生,評價角度和內容逐漸豐滿,表現(xiàn)出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3.基本部分(主教材)的過程性評價表現(xiàn)
主教材內容是體育課中的核心部分,往往都是技術性較強的動作,有明確的動作方法、技術要領和動作重難點,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認知掌握情況是衡量體育課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標準,但針對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常常只停留在表面,比如“優(yōu)秀”“合格”“再努力”,又或者簡單評價為“某某標兵”“某某能手”,遠沒有起到評價的真正效果和作用。過程性評價就是要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將評價內容具體化,讓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讓學生有目的性地學習和思考,從而掌握完整的技術動作。筆者以前滾翻和跳短繩(一帶一)這兩個動作項目為例,列舉了過程性評價細則(表1)。
分析:有了這些技術動作的過程性評價標準,學生可以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動作,并根據評價標準有針對性地對其他學生的技術動作做出客觀、具體的評價,相互幫助改正動作錯誤,提高自身動作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4.基本部分(輔教材)的過程性評價表現(xiàn)
此環(huán)節(jié)內容是對主教材活動內容的補充,為達到學生身體全面均衡發(fā)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活動熱情,開拓思維,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分組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此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性評價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使學生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活動的內容也會隨著活動次數的增加而豐富。
在中高年級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把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動作練習、創(chuàng)新,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心理需求和教學實際,從結合度、參與度、安全性、趣味性、實用性和延續(xù)性6個維度來衡量學生小組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分析: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單一的口頭評價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因此,一定階段進行書面的過程性評價可以讓學生記錄評價過程,從而進行有效的對比,發(fā)現(xiàn)改變提升的空間,同時,過程性評價也從學生個體之間的評價過渡到學習小組之間的評價,達到更好的思維碰撞、相互促進的評價效果。
二、建議
1.過程性評價需要結合教學實際
過程性評價的方式和類型多種多樣,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分為師評、互評和自評;按照方式不同,分為隨堂口頭評價和課后書面評價。教師必須靈活掌握這些評價的功能和作用,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學內容和課堂需求來使用,只有不斷給予準確、及時的評價才能起到掌握學生學習進度、推動教學目標達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體育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作用。
2.過程性評價需要貫穿課堂始終
過程性評價對學生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過程,要讓這種學習評價習慣發(fā)揮其優(yōu)勢和作用,絕不能單一、偶然地出現(xiàn)在課堂某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需要把這種過程性評價的學習體系滲透到課堂中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且長期、持續(xù)地在體育課堂中進行運用,形成“有內容必評價”的良好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適應,最終習慣用過程性評價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過程性評價需要明確內容標準
過程性評價不是一種盲目的評價,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的層面上,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需求制定詳細、統(tǒng)一的標準。否則,過程性評價所帶來的收獲和存在的意義將大打折扣。這樣的要求,對于教師課前預設和構思提出了很高的挑戰(zhàn),教師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探索方法,確保評價的框架、內容、標準是翔實、有效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評價的過程中了解內容,明確標準,完成課堂目標,并通過長期有效的過程性評價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