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鋒 蔣貴軍 戴華 梁維



為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水平,2016年開始,廣西全區開展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不分學科),主要內容為課堂教學比賽、實驗操作技能比賽兩個賽項[1],為適應自治區教學技能比賽改革要求,桂林市2017年開始體育教學技能大賽也參照該樣式,具體內容由參賽教師現場抽簽確定。三年來,初、高中教師參賽人數共107人,其中初中46人(兩年),高中(三年)61人,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同時參賽教師(初、高中教師)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
一、教學設計方面的問題與建議
根據賽事設計,教學設計為30分,其中,前置要素占40%,教案占60%,評分指標和分值設計見表1、表2。統計發現,在參賽各個模塊內容中,教學設計平均得分率最低,初中為71.7%,高中為76.6%(表3、表4),這表明“寫”是體育教師的短板。
(一)內容缺失與錯位
1.問題與分析
(1)內容缺失。即教學設計的要素或欄目內容撰寫不完整。從107份教學設計中統計發現,有54份(占總數的50.5%)教學設計的前置要素不全面,其中22份(占總數的20.6%)只撰寫了3項或不足3項前置要素;教案部分的“教學內容”欄目撰寫過于簡單,有38份(占總數的35.50%)教學設計只寫內容的名稱,如,游戲:喊數抱團;足球:腳弓傳接球等。
(2)內容錯位。內容錯位表現在撰寫教學過程時,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組織這4個欄目的內容混亂,如把站立式起跑的方法寫在“教師活動”欄目中,教學步驟寫在“教學組織”欄目中,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的欄目內容不對稱等。
上述問題是由于教師對教學設計的概念認識不到位,教學設計所涵蓋的要素不明確,教學設計與教案之間的關系不清晰,甚至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教學設計就是教案。
2.改進建議
(1)理解概念。教學設計是以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2]教案是以課時為單位對教學的預先籌劃和設計,用于課堂講授及組織教學的重要藍本。[3]教案的關注點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2)厘清關系。教學設計和教案有著內在的關系,教學設計是在教案的基礎上,加上指導思想、教學分析、學情分析等要素,這些要素對教案有解釋作用,即闡述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在這里把其定義為前置要素。因此,教案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存在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
(3)明晰要素。教學設計與教案部分內容要素具有一致性,但部分內容要素也存在差異性,明晰這些內容有利于確保教學設計的完整性(表5)。
(4)優化教案文本。教學過程是教案的核心內容,一般包括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組織、運動負荷等,各欄目內容獨特的分區表述功能使閱讀者清晰可辨。因此,撰寫教案時,教學內容應名稱準確、方法詳細、規則明確、步驟清晰;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應成互動對應的關系,如,教師示范,那么對應是學生看教師示范;教學組織應體現隊形組織的變化、活動組織的要點及要求,圖文并茂,一目了然。
(二)語言表述不準
1.問題與分析
語言表述不準主要指在撰寫教學設計的前置要素時沒有把握住表述關鍵點以及專業名稱口語化使用較多。如,在撰寫指導思想、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時語言論述過于簡單,或是該簡潔的地方反而冗余;又如“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很多教師寫成“原地雙手頭上扔實心球”等。這緣于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專業表達的嚴謹性、教育教學理論與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專業知識與技術文本化轉換能力弱等。
2.改進建議
(1)準確表述前置要素。分析前置要素的邏輯性,把握表述關鍵點,對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說課水準有助推作用(表6)。
如,教學方法表述:采用“游戲法”熱身;步頻、步幅練習時運用“講解示范法”,“糾錯法”加強個別指導;“賽事法”提升能力,培養競爭意識;“激勵性評價”貫穿課堂始終。
(2)規范專業術語。體育專業術語有很多,如加速、騰空、投擲、滿弓、側平舉、體前屈等,要認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常用的術語名稱及解釋,并詳細做好記錄;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廣泛地使用專業術語,提高教師授課的專業水準;在撰寫教學設計時,對專業術語要做重點標識,以強化自身的注意力。
二、說課、模擬上課方面的問題與建議
(一)把時不準
1.問題與分析
說課和模擬上課都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恰如其分地完成。比賽中教師把握時間不準確表現在:(1)內容分析表面,比賽中趕內容,蜻蜓點水,早早收兵,最后還剩很多時間;(2)重難點不突出,但前面部分“自娛自樂”,時間流逝,最后顧此失彼,一帶而過,草草收場,超時告終。此現象是由于教師對說課和模擬上課的概念理解不透,沒有弄清兩者間的本質區別。
2.改進建議
(1)概念認知。模擬上課又稱無生上課,是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參與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展示課堂教學過程的虛擬教學活動。[4]說課是以語言為主要表述工具,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專家,系統而概括地解說自己對具體課程的理解,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表述自己具體執教某課題的教學設想、方法、策略以及組織教學的理論依據,然后由大家來評說,[5]是闡明教什么、怎樣教和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模擬上課和說課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手段,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招考、比賽中也被廣泛使用。
(2)本質區別。說課和模擬上課都是有效的教研形式,是提高教學技能的重要手段,說好是為了更好地去教好,但是兩者在目的、內容、時間、對象、表達形式方面存在本質上的區別(表7)。
模擬上課是展示教學的核心片段,是現場教學的真實再現,說課的內容是教學設計的前置要素,闡述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在厘清本質的基礎上,根據授課內容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分配各個教學環節的用時,力求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用時恰到好處。
(二)表達不清
1.問題與分析
缺乏對參賽者與評委有效互動方面的研究,造成在說課和模擬上課中表達不清。主要表現在:(1)語言表達時語速過快或卡頓,缺乏對語言節奏的處理與控制,使聽者很吃力;(2)缺乏肢體的解釋作用,如在集合時下達語言指令的基礎上,應加上手勢給予解釋;(3)動作示范的角度和線路不合理,如做跑步的示范時正面對著評委跑;(4)器材場地利用不充分,如有教師做單手肩上投籃時,連籃球都沒有準備,又如有的教師連口哨都不帶等。
2.改進建議
說課和模擬上課是選手在既定的時間通過語言、神情、肢體、示范、器具等傳遞信息與評委進行交流。特別是模擬上課,在無生的情況下,教師自導自演課堂真實情景,更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1)聲音洪亮,吐字清晰,節奏適中,抑揚頓挫,平時可先寫臺詞后邊讀邊錄音進行反復改善;(2)衣著得體,自信大方,動作舒展,富于表情,平時可對著鏡子反復練習改善;(3)示范正確,動作優美,角度合理,路線清晰,如,行進間的示范可側對評委,靜態示范可正對評委;(4)善用輔助資源,做到物盡其用,如器材、掛圖、多媒體、音樂等,同時合理使用口哨,使口令指揮更高效,隊形組織與調動更有效。
(三)邏輯混亂
1.問題與分析
邏輯混亂主要表現在模擬上課方面,緣于缺乏對模擬上課中各個教學環節內容的邏輯構建。如,講解時不明確哪些是核心內容,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時間如何安排,或是把說課和上課混為一談;又如,模擬上課時各個教學環節內容之間的銜接不自然,生搬硬套,甚至有些內容本末倒置。
2.改進建議
模擬上課主要是展示教學過程的核心片段,在無生的情況下,淋漓盡致地展現課堂情景,通過對活動環節的優化來提高模擬上課的真實性和條理性。如探究學習五環節,即“概念認知→體驗練習→講解示范→小組學習→賽事提升”(表8),該環節過后總結1min。同時,各個環節間要有簡單的過渡語,確保銜接自然。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舉行2016年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通知[S].2016-05-17.
[2]夏靜雯.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思路、內容及例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1(5):28-29.
[3]曹周天.教案寫作要尋找一以貫之的主線[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03.
[4]劉巖.模擬課堂:教研活動的一種新范式——化學模擬上課實施策略探析[J].化學教學,2016(6):38-42.
[5]魯獻蓉.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說課[J].課程·教材·教法,2003(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