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丁古麗·瓦特汗
【內容摘要】與傳統教育不同,現代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自主意識與合作意識的發展,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深化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與合作意識培養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初中化學自主意識合作意識
自主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屬于現代化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在化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之下,與教師、同學之間進行合作討論與探究,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強化對其自主意識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值得深思。
一、優化問題情境設計
化學是一門基礎性自然類學科,我們在日常生產及生活活動中所看到的很多現象,都可以通過化學知識進行分析與解釋。在日常工作中,化學教師應該積極搜集與生活相關的化學問題和化學現象,經過整合成為課堂互動的素材,以提高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性,引導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探究對所學知識內容形成更深的理解。比如,將白糖倒入水中為什么會消失?而倒入過量白糖為什么會有一部分不會消失?如何分辨葡萄酒的真偽?制作饅頭和包子需要發酵,這反映出了什么原理?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問題。化學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擅于利用這些生活化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一些熟悉的化學現象,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問題答案。在化學教學中對問題情境的有效設計,不僅能使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引導之下強化思維活性,還能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其合作能力,對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非常有利。
二、完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環境
雖然學生在初三學年第一次接觸化學學科,但經過以往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已經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對于化學學科中的概念、性質、用途等,可以通過自主閱讀與思考獲得較好的掌握效果。不過,個體思維畢竟存在一定限制,不同學生所處生活環境、學習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具有一定區別。因此,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對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形式的有效結合,能使學生對化學知識形成更為豐富的理解,促進其活學活用能力的發展。比如在“燃燒的條件”一課中,可以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主總結燃燒過程發生的必要條件,并在小組內進行分享與討論。隨后,由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實驗活動,以驗證自己的設想。用鑷子夾取兩塊棉花分別蘸取適量的水和酒精,并在酒精燈上加熱,以證明第一個燃燒條件,即可燃物;從乒乓球與濾紙上分別剪下一小塊(大小相等),放在薄銅片兩側并加熱銅片中部,以證明第二個燃燒條件,即溫度達到可燃物著火點。最后,為學生提供燒杯與蠟燭等實驗用品,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以證明第三個燃燒條件。大家經過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決定將兩支蠟燭點燃并直立放置于書桌上,用燒杯將一個蠟燭罩住,得到燃燒需要氧氣(或者空氣)的實驗結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引導,為學生設計學習目標與評價標準,同時結合多媒體展示、問題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產生疑問,以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產生與同學或教師共同探討與分析問題的欲望。
三、加強學習方法的傳授
無論是在自主學習還是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都要比對化學知識內容的簡單學習更為重要,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提升的基礎。①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習計劃,在充分了解學習目標的前提之下實現對學習時間的合理安排。學習目標不僅要體現出長遠打算,還應具有明確的近期安排。②在小組分配上,要充分體現出“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形成對學習較差學生的帶動,并在小組之間創建良好的競爭機制,以激發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此外,化學教師要充分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智力發展水平,切實做好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逐漸滲透中強化學生的自主及合作意識與能力。③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或小組合作預習,引發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當學生對新知識形成初步了解之后,在課堂上經過深入學習與交流,可以對其形成更深的理解。針對初中化學當中的各類知識內容,教師需要將相應的學習方法滲透在實際教學過程。比如“金屬化學性質”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金屬的活動順序,對各種金屬的特點、區別以及共性進行分析。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對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利用,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促進其學科素養的形成與優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鵬.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1):254.
[2]吳雪連.初中化學教學中課堂管理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反思[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10):170+182.
(作者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