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蓮貞 張鑫
【內容摘要】如何改變習作無米下鍋的窘態?反思作文指導課的做法,得出最佳答案:讓傳統節日來滋養習作。中國傳統節日多,讓傳統變得有聲有色,讓民俗變得可親可近,可以很好提高學生對祖國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學生在體驗節日快樂的同時,一篇篇反映節日的佳作自然應景而出。這樣的習作,有交流,有體驗,有真情,有底蘊。
【關鍵詞】傳統節日習作
一堂作文課,題目是《中秋月兒圓》。學生們抓耳撓腮、緊鎖眉頭,足足15分鐘,愣是沒寫出一行字。作前指導自覺得已經很詳細了,但學生搜腸刮肚,就是找不到下筆的素材。像這樣的情景,似乎已是作文課的常態。如何改變這種無米下鍋的窘態?反思作文指導課的做法,得出最佳答案:讓傳統節日來滋養習作。
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文明智慧的延續,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傳統節日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作文教學中,尋找傳統節日和學生習作的交匯點,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以傳統節日為重要的平臺,創作出富有民族意蘊的習作。習作教學之難,首當其沖的原因就是沒有東西可寫,提起筆來“無話可說”,這歸根結底是一個缺乏素材的問題。我們祖國有著光輝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傳統節日更是豐富多彩。在這些節日中,既有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合,又有各自獨有的深刻內涵。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祖國,如果我們不積極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各種“習作資源”,豈不是極大的浪費?在教學中,我們只有創造性的利用好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有效的打開學生的習作之門,擊破學生寫作無活水的瓶頸。
一、開發校本課程,了解傳統節日的特點及意義
《新課程標準》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承載的民族精神、豐富情感、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進行學科整合,教學中,把傳統節日按時間序列化,形成幾大版塊,如:春節文化,清明文化,端午文化,月亮文化,重陽文化等。每學習一個版塊,教師帶領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開放書吧、班級圖書角等地方,讓學生廣泛閱讀,搜集整理與該版塊相關的節日知識,同時開設交流課,讓他們在互補知識過程中,激發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在豐富他們習作素材的同時,利用“節日文化”的感化功能,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營造現代化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開展節日進課堂活動,搭建交流的平臺
《新課程標準》閱讀建議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每逢傳統節日,開展主題節日系列沙龍,如猜燈謎比賽,寫對聯比賽,眾人劃旱船,感恩父母節,賞月賽詩會,觀看國慶大閱兵,重陽節登高等。過節之前,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收集節日的由來及相關傳說,了解中國各地傳統節日習俗;過節時鼓勵學生制作賀卡,手抄報,黑板報,節日畫報,講民俗故事,禮儀表演,節日飲食大比拼……讓傳統變得有聲有色,讓民俗變得可親可近,提高學生對祖國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學生在體驗節日快樂的同時,一篇篇反映節日的佳作自然應景而出。這樣的習作,有交流,有體驗,有真情,有底蘊。
三、到民間采風去,豐富習作的內容
生活處處有語文。廣闊的生活舞臺,給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利用寒暑假,號召學生到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參觀了解少數民族的習俗及民族特色節日。在少數民族的節日活動中,保留了該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國歷史悠久,所蘊育的節日活動多姿多彩,無一不是代代相傳的文化資產,個別的節日形式雖然風格迥異,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經驗成果。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讓學生走進少數民族,真切的體驗異域的風俗人情,體驗別樣的節日氛圍,從異域的傳統節日中汲取文化營養,繼往開來開拓創新,使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使學生的習作內容異彩紛呈。
四、每逢節假日,號召學生深入民間,了解傳統節日的新時代特點
生活在新時代的學生,對于傳統節日中的一些習俗特點,大多通過查看資料、聽長者講述了解。時下,在信息時代的沖擊下,傳統節日的習俗也染上了時代的色彩。比如:一到新年,拜年電話便響個不停;微信、微博也被 “新年快樂”連連刷屏。人們用一條條帶著笑臉表情的信息,一句句附帶自拍的朋友圈問候,一張張精美的動態電子賀卡來表情達意。與現代生活相交融的節日文化元素,讓傳統節日煥發新時代的光彩!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它承載著每個新時代的特點,永久不息。學生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創作出富有時代感的習作。
傳統節日就在學生的身邊,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走進傳統節日,用心感悟傳統文化,用心呵護傳統文化。這樣的優質資源,經過老師的精心引導,就會給學生的習作,引來源頭活水,就會解決學生無米下鍋的困境。學生在了解、感悟、體驗傳統節日的過程中,既培養了民族自豪感,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又學會了合作、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勞動,學會了與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勞動成果,提高了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團結互助、盡職盡責的合作意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習作的幼苗深深扎根于燦爛的祖國文化沃土中。
習作指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眾人尋她千百度”,但我 “衣帶漸寬終不悔”,我相信,在求索中,必然會出現“驀然回首,她在燈火闌珊處”的佳境。
(作者單位:1.桓臺縣實驗學校;2.桓臺縣城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