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
關于三線建設,《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有這樣的論述:“60年代前期,國際形勢出現新的動蕩,美國對越南北方侵略戰爭逐步擴大,我國周邊形勢日趨緊張,備戰問題擺到黨的重要議程上來。1964年五六月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和中央工作會議專門討論‘三五計劃時,高度關注國家安全的毛澤東,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據此,中央改變‘三五計劃的最初設想,作出了開展三線建設、加強備戰的重大戰略部署。”
以蘇為鑒 ?立足備戰
20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的演變使得我國周邊局勢越發嚴峻。首先是中蘇關系從分裂到惡化,發展到蘇聯策動新疆分裂分子舉行武裝叛亂。美國第七艦隊公然進入我臺灣海峽,還脅迫我周邊國家簽訂條約,結成反華聯盟,并在這些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
1964年8月12日,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向中央和毛澤東轉交一份報告說,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問題很多,有些情況還相當嚴重。比如工業、人口、交通設施過于集中在14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及附近,遇到空襲,將遭受嚴重損失。毛澤東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實施。”
1964年5月2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主要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第三線建設注意不夠,一個是對基礎工業注意不夠。毛澤東說,第一線是沿海,包鋼到蘭州這一條線是第二線,西南是第三線。攀枝花鐵礦下決心要搞,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毛澤東還說,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來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略“屁股”(基礎工業)和后方了。
8月20日,毛澤東在北戴河聽取薄一波關于計劃工作匯報時指出,要好好地研究、吸取斯大林的經驗教訓,一不準備工事,二不準備敵人進攻,三不搬家,這就是教訓。沿海各省都要搬家,不僅工業交通部門,而且整個的學校、科學院、設計院,都要搬家。遲搬不如早搬。一線要搬家,二線、三線要加強。
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是在當時戰爭烏云籠罩下形成的,體現的是“以戰止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維。1965年,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鋼鐵基地開始大規模建設。這年6月26日,毛澤東在同汪東興談話時說,一件事情,不能看得那么容易。有人想三線建設好了再打仗,我看美帝國主義不會等你的。它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等你建設起來才打?也可能建設不起來就打,也可能建設起來又不打,要有兩手準備。
改善布局 ?開發西部
成都在2019年被英國的全球領先房地產顧問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發布的《2019年科技城市發展》報告評為全球30座科技城市之一。成都有今天這樣的地位,追根溯源,奠基于50多年前的三線建設。長期關心西部建設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1991年評價說,三線建設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現在西南、西北的工業基礎。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后,毛澤東的注意力和工作重點開始向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建設方面轉移。他在1月25日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中,滿懷信心地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這一年,毛澤東寫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篇之作《論十大關系》。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毛澤東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深刻地闡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等十大關系。
實際上,早在開始實施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時,毛澤東就考慮到平衡工業發展問題。在毛澤東的運籌下,周恩來等與蘇聯方面進行多次協商,最后雙方同意把106項民用工業企業中的21項、44項國防工業企業中的21項放在西部。
在西南、西北三線建設的所有項目中,毛澤東對西南三線的攀枝花特別重視,意在推動三線建設這個全局。而三線建設這個全局,又屬于“三五”計劃這個更大全局中的重點內容。這樣,毛澤東實際上把三線建設納入整個國民經濟建設計劃中考慮了。
“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的重大戰略意義在今天更加得到凸顯。2016年,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的一個專家團隊實地調研了當年的三線建設。他們在調研報告中寫道:“毛澤東自三線建設戰略啟動起,便把川西作為重點。我們調研所到之處,親歷者們提及較多的一句話,就是1964年毛澤東說要騎著毛驢下西昌,去抓三線建設。1965年,鄧小平視察川西地區,確定了‘兩點一線的西南三線建設布局。”“調研組看到,現今的‘兩點一線區域,鐵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企業和科研機構星羅棋布,崛起了重慶、成都、西昌、綿陽、雅安、樂山等工業城市。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延伸到涼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綿陽市及重慶市、廣西北海市等地建廠。當年的點線分布,已經擴展為生機勃勃的新經濟區。三線建設時開始興建的內(江)昆(明)鐵路,以及2010年開通的渝—新—歐國際鐵路,成為連接東南亞經濟圈的重要國際通道,這凸顯了當年實施‘兩點一線戰略構想的重大意義。”
摘自《黨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