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彪
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鄭國因為盟主楚國的要求,去攻擊宋國。宋文公剛執政四年,他派出了華元和樂呂兩位將軍去抵抗。這個華元,在本文中是個丑角,但在歷史上,卻是個有作為的人物,他曾歷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是宋國的頂梁柱。
以前的打仗,重型武器是馬拉的兵車,將軍當然也在兵車上指揮。每輛兵車都有自己的駕駛員,古人稱御者,俗稱馬夫,宋軍將領華元的馬夫叫羊斟。春秋時期的戰爭比較君子,大戰以前,雙方約定時間地點,然后開打。
因為第二天要決戰了,華元這天晚上殺羊犒勞全軍將士。不知華元是有意還是無意,結果,羊斟居然連一碗羊肉湯都沒有分到。聞著肉香的羊斟只能啃又冷又硬的窩窩頭,聽著戰友們唱歌喝酒,當然不高興,就向華元反映:“我明天也要去打仗,為什么他們有羊肉吃而我沒有?”華元說:“羊肉不多,你只是一個駕駛員,所以沒份兒。吃肉的事,我說了算!”羊斟當然生氣。
次日清晨,宋鄭兩軍來到了約定地點,各自排好了戰陣,戰鼓咚咚地敲起來,等待開戰。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排在宋軍前列的華元的戰車,在四匹馬的拉動下,突然旋風一般向對方刮去,華元一時間還沒有回過神來,御者羊斟已將戰車開到了鄭軍的陣中,被鄭軍甕中捉了鱉。羊斟這才得意地對華元說:“昨天吃肉的事,你說了算。今天開車的事,我說了算!”將領被俘,宋軍立即亂了陣腳,鄭軍乘機發動攻擊,宋軍大敗,另一位將領樂呂也當了俘虜。
宋軍敗了。鄭國提出了贖回華元的條件:兵車一百輛、良馬四百匹。宋國只好答應。當兵車、良馬送出之后,華元已從俘虜營逃回了。華元回到國內,讓人向國王通報:我回來了。接待他的是叔佯。叔佯問:“老兄的馬怎么會在戰場上出問題?”華元低頭答道:“不是馬有問題,是馬夫出了問題。”
《左傳》的作者對此事恨聲不絕,還引用《詩經》中“人之無良”句,認為羊斟以私害公,是“無良”人的代表。當代的一位作家,也將羊斟目為“小人”而嚴加譴責。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因為他們的預設前提是,在上級與下級有糾紛的情況下,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但是,如果我們站在羊斟的立場上,將羊斟當成與將領一樣的“人”去考慮一下,也許會有另一種感受。
——作為一個軍中最重要戰車的駕駛員,是理所當然的戰斗人員,在大戰前夕的戰士聚餐中,居然分不到一碗羊肉湯,心里會好受嗎?這不是有沒有羊肉吃的問題,而是戰士與戰士之間,還有沒有平等的問題。
——不平則鳴。羊斟向華元反映,希望得到糾正。但是,華元明確告訴他,你沒有羊肉,是我安排的,因為我說了算!羊斟面對訓斥,還有尊嚴嗎?如果說,原先的失落,只是有點不高興,而現在的絕望,能產生的,就只有憤怒了。
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當然能力有大小、職位有差別、分工有不同,但是,作為一個人,尊嚴是一樣的。作為一個戰士,在戰場上生與死的概率也是一樣的。為什么華元可以蠻不講理而羊斟必須忍受?華元的敵人是鄭軍,對羊斟而言,他的敵人恰恰相反,是他的上司華元,因為對他的不公與不尊,都是華元造成的。羊斟的戰爭,是一個“人”的戰爭,是為了捍衛自己尊嚴的戰爭。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