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
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陶行知
你可能還記得,那雙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
但你可能不知道,距離“大眼睛”蘇明娟家鄉20多公里,就是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所在地。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正是從這里“萌發”。
5月19日,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迎來了30歲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破土”:30年來,它見證了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兩萬多“兄弟姐妹”一起,改寫了無數人的命運,點亮了無數夢想與未來。
余淦從1983年起就在金寨縣希望小學任教。初建的學校設在彭氏祠堂里,“窗戶沒有玻璃,都是拿紙糊的。一到陰雨天,沒有電燈,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過。”余淦說,一塊木質黑板、兩三支粉筆便是所有教學器材,長桌長凳上三五個學生并排而坐,寫字時得小心翼翼避開桌面上開裂的長縫。
除了教學,余淦還有個“艱巨”的任務——清點學生。“開學時往往就會少幾個學生,上到中途也有學生突然就不來了,我們就要挨個去學生家里找,基本上都是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了。”余淦還清楚記得,許多家庭都是靠賣雞蛋、賣柴火來一點一點湊齊學費。
金寨縣地處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紅軍第25軍就誕生在這里。然而,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這里曾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每次看到老師拿本子來收學費,我就嚇得躲到桌子下面,覺得交不起學費怪丟人的。”47歲的金寨縣希望小學副校長廖桂林說,這是她少年時的煩惱。
其實這也是當時不少地方遇到的共同難題。1989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發起建立希望工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青基會捐款4萬元,省、縣、鎮配套資金,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開建。
同年5月19日,新教學樓啟用,大家都沖進了新教室,孩子們摸著嶄新的書桌,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寫了幾個字,教室里面通了電,還配了幻燈機,”余淦說,“那些在當時都不敢想象。”
30年過去,背靠的馬頭山依舊,這所學校不斷“生長”,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教職工近100人。校園里一棵從祠堂時代留下來的柏樹,見證了歷史變遷。
31年來,希望工程始終鍥而不舍地踐行一個樸素的理想:讓每個孩子不再因為貧窮而失去課堂。截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
在城市,平均每10個居民中,有9個人知道希望工程,有6個人向希望工程捐過款;在鄉村,每100所鄉村小學中,有7所是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