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洵子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作為五育之首的德育越來越重要,在很多方面,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存在著契合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課堂上,課堂外,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滲透式德育,讓德育之花盛開在語文課堂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德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成為教育行業標志性話語。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的“靈魂工程師”,這與推動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首先,德育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中一直都是關注的重點,這其中不僅有歷史原因,也有時代因素。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只關注學生“能考多少分”,不關注學生“成為怎樣的人”,這是對德育的疏忽;隨著教學理念轉變,德育逐漸成為教育中的重頭戲,這是時代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教育是一國之根本,教師的根本任務不是教出高分數的學生,而是教出更多“健康”學生,即思想態度積極樂觀,擁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學生。
其次,初中階段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征。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變化激烈,同時也是他們形成人生三觀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較為模糊,容易受外界不良環境影響,走上“歪路”。因此,在初中階段教育中,教師必須矯正學生的不良思想,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這與德育的目標同出一源。
最后,從學科性質上看,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涵蓋了學生的生活、學習,對學生至關重要。初中語文培養學生的目標在于將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而這與德育特點不謀而合,學生良好品質培養有賴于長期的滲透與堅持,所以將語文教學與德育結合是一種較為融洽的教學方式。
二、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以多樣教學方式融入德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涵蓋內容較廣,以下,我從語文閱讀、寫作以及課堂學習三方面闡述德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路徑。
1.閱讀。在新改版教材中,語文教材依然以閱讀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為基礎,深挖教材,通過合適切入點,將德育融入其中。以九年級上冊中《沁園春雪》為例,這是毛澤東同志在1936年革命進入新征程時寫下的一首詞,旨在贊頌當下的時代英雄,在這一篇文章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對古代英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描寫,凸顯了最后一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抗日戰爭時期條件艱苦,但是毛主席依然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出如此慷慨激昂的斗志,這正是一種大無畏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的堅持與傳承,才有了今日祖國的大好山河。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進行朗誦配樂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作者當下的心情;通過課前搜集戰爭故事讓學生在課堂中認識更多戰斗英雄;通過為學生講述烈士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在課堂中意識到愛國主義情懷并不是空話,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沒有戰爭,但是通過努力學習,增強自身實力,將來將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回饋給祖國和社會,也是對祖國的一種報效方式。
2.寫作。語文教學中的另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寫作,筆和紙是表達學生思想狀態最好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好閱讀與寫作的連結關系,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當下社會中充滿了利欲,這也影響學生心性,為避免學生形成金錢至上的觀念,教師要深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時代的相應教育。以九年級上冊中第五課《敬業與樂業》為例,作者梁啟超通過三部分清晰的陳述,揭示了文章主題:勉勵大家做到敬業樂業。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國家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黃旭華以及屠呦呦等人民科學家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在課堂中看到科學家小小的身體中蘊含的大能量。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兢兢業業,刻苦鉆研,最后對國家乃至全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這正是敬業的魅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自己的生活,將環衛工將馬路打掃得十分整潔,交警在嚴寒冬日依然在道路上解決交通問題等日常現象寫出來,通過自己筆下的涓涓細流,體會敬業帶給社會和自己的重要性,通過名人和平凡故事的連結,閱讀與寫作的連結,將敬業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3.學習方式。課堂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也是需要教師矯正的,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依然存在逃避心理、依賴思維,這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不良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要擺正學生位置,將課堂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要可體現在鼓勵學生大膽發問,敢于質疑的態度,鼓勵學生小組合作的同時培養合作意識,設置仿寫,評論等環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寫作發散思維等。
(二)在生活日常中以長期堅持方式保持德育
語文與其他學科的不同在于,教學場所不僅存在于教室,更存在于教室之外,課堂之外。課堂上的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德育滲透也不可忽視。例如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在班級中制定相關班級公約;在學校中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在活動中感悟傳統文化魅力,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進行垃圾分類大評比來普及垃圾分類常識;鼓勵學生給父母朋友寫信,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情感或是想法,增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以柔和的方式化解沖突;經常與學生交談,做學生的“心靈使者”,試著和學生做朋友,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進入養老院,為孤寡老人送去愛心,在活動中感悟自己能給他人帶來的力量……
三、結語
語文無處不在,德育也同樣,教師要真正將語文知識與德育化為無形,以春雨的姿態融入學生心靈,才能發揮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