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
關鍵詞:河北省;戲曲;保護;路徑
河北省是我國民族發祥地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屬燕趙地界,經過數千年的沉淀,河北省逐漸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戲曲文化,河北省是我國文化大省之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27 項,位居全國第二。河北省戲曲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戲曲劇目和種類。
河北省地方戲曲種類繁多,有近50種,其中有12種已經消亡,這是我國戲曲發展史上的一個缺憾。河北省地方戲曲流傳久遠,擁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河北梆子、評劇以及哈哈腔等,曾廣受到人們喜愛。
(一)河北梆子
清朝道光年間,山陜梆子傳入河北,經過長期的演變,變成了河北梆子。這種曲目融合了河北當地的語言和民俗傳統,受到民眾的喜愛。河北梆子在原有戲曲形式上不斷發展,逐漸成熟。河北梆子在19 世紀60 年代逐漸發展,當地有許多戲曲組織,發展熱潮層波迭起。同時,河北梆子傳人也廣布在河北各個地區,使河北梆子成為河北農村重要的劇種。到了20 世紀30 年代,河北梆子開始逐漸走向沒落,尤其在抗戰期間,受到京劇和評劇的沖擊,很多河北梆子從藝者被迫改行。新中國成立后河北梆子曾有復蘇趨勢,但是到了20 世紀80 年代,在各種文藝形式的沖擊下,河北梆子發展再度萎靡,已經到了需要傳承保護的境地。
(二)評劇
評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在我國北方廣為流傳,在戲曲中的地位僅次于京劇,被稱為我國第二大劇種。評劇形成于清朝末期,由河北灤縣的蓮花落演化而來,因此,評劇也被稱為落子戲。在評劇發展歷程中,出現過諸多藝術名家和經典評劇曲目,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從2000年開始,河北省文化廳聯合其他文化和政府單位,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評劇藝術節,為評劇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技術的發展,評劇逐漸開始萎縮,目前已經處于瀕危狀態。
(三)絲弦
絲弦素有南北之分,北方絲弦流傳于河北一帶,屬于稀有的地方戲曲之一。絲弦起源于明末,于鴉片戰爭后得到發展。絲弦具有較強的鄉土氣息,具有人物刻畫細膩、動作夸張、粗獷豪放的特點,在表演中經常會加入一些雜技動作。2006年,絲弦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四)平調
平調是河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又被稱作平調梆子,平調傳統劇目大多以民間傳說和神話為題材,劇本具有較強的民間文化特色和鄉土氣息,2006 年,平調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哈哈腔
哈哈腔產生于河北民間,明代即在河北滄州一帶流行,是比較古老的地方戲曲,哈哈腔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與不同的方言和民間藝術形式融合,發展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哈哈腔曾經多次在北京演出,有過輝煌的發展歷史。哈哈腔不但具有較深的藝術價值,而且獨特的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反映了近代和現代的人文精神和社會狀態。目前,為數不多的哈哈腔傳人大多已進入暮年,因此,哈哈腔已經處于瀕危境地[2]。
(一)傳播河北地方戲曲就是傳遞燕趙文化
河北省地方戲曲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和表現形式,這也是有別于其他戲曲的重要標志。河北省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燕、趙國,地方戲曲中依然蘊含著燕趙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經過長時期的流傳和發揚,河北地方戲曲融入了民間群眾對生活的理解,蘊含著人民樸實的情感,例如:河北地方戲曲中的安國老調,發源于明代,后來在河北民間傳唱,是河北地方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劇種之一。安國老調曲目中不僅有古老的民間小曲,也有近代唱腔板式和文武場伴奏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元素。新中國成立后,逐漸發展出《三月三》《劉三姐》等三十多個現代戲,在伴奏和唱腔中也融入了多種新的元素,為安國老調增添了新的表現風格,實現了對傳統戲曲的創新發展。因此,河北省地方戲曲是燕趙文化和河北地區長期文化積累的高度融合的產物。
(二)傳播河北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省地方戲曲大部分被收錄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傳統文化是我國各個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結晶,是我國現代文化發展的基礎,傳播河北省地方戲曲不但符合我國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略決策,也符合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潮流。例如:海興南鑼這種河北地方戲曲,是海興縣傳統的漢戲劇種,經過多年的傳承和發展,這種戲曲融入了舞蹈和雜技的精華,保留了河北吹歌韻味。這種劇種具有活潑生動、幽默詼諧、歡歌快舞的特點,有豐富的喜感。該劇種通過不同的樂器表現出文場和武場不同的風格,在表演過程中,摻入方言表演也是一大特色,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劇種已經瀕臨消亡。可見,傳播和發揚河北地方戲曲已經具有較強的緊迫感。
(三)研究河北地方戲曲有助于發掘文化內涵
河北省地方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融合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特色,對河北省地方戲曲加以研究,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將會對我國戲曲發展史有更深刻的認知。例如,作為我國北方的皮影戲代表——冀東皮影,就是燕趙文化的重要文化載體。相傳,冀東皮影在抗戰中發揮了宣傳作用。1943年,共產黨冀東特委宣傳部帶領冀東皮影藝人利用影社為掩護,利用皮影戲作為宣傳工具,對群眾宣傳抗日思想,做群眾的政治宣傳,激發民眾的抗日信心和斗志,當時冀東皮影創作了很多關于抗日的劇目,其中包括《齊心殺敵》《中心逃獄》等,為抗日救國做出了一定貢獻[3]。
三、 河北省地方戲曲傳播路徑
(一)傳統舞臺表演傳播路徑
目前,河北地方戲曲還是以傳統的舞臺表演方式傳播,舞臺表演更加符合觀眾對戲曲欣賞的要求。河北地方戲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不僅要有豐富的內涵,還需要表演者具備通過唱腔、身法和表情等表現出表演細節的能力?,F場演出能把這些細節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生動形象,這點是其他任何傳播途徑無法比擬的。但是,從當前河北地方戲曲發展形勢上看,想要單純依賴現場表演達到傳播發展的目的顯然是不實際的。
首先,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已經改變,同時也改變了文化傳播方式。不僅河北地方戲曲受到影響,其他形式的文化產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電影行業和其他民間藝術,都在不斷向著新媒體和其他信息通信渠道轉變傳播方向。
其次,從受眾范圍來看,現場演出的形式傳播范圍有限,與新媒體等現代科技傳播方式相比劣勢明顯。而且現場表演受到時間和地點限制,只能夠滿足部分戲曲愛好者需求,無法實現大范圍的傳播。
(二)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
河北省擁有豐富的戲曲資源,國家和地方政府,尤其是文化宣傳部門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在政策上和經費上給予了大力支持。河北省各種戲曲種類都有較為專業的團隊在經營運作。戲曲團隊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而且河北省是我國文化大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此背景下,如果能夠改變傳統戲曲傳播方式,將互聯網技術與戲曲傳播相結合,利用各大網站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應該能夠充分發揮傳播的主動性。
(三)發展微博和微信傳播路徑
1. 微博傳播路徑
微博是2009球范圍內推廣,用戶能夠通過網頁、手機等編輯140 字以內的信息或上傳圖片,受到很多公眾人物的青睞。河北省戲曲傳播不僅要考慮戲曲形式,更要讓百姓對河北戲曲增加認識,充分利用微博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對各種新奇種類和曲目進行文化背景宣傳,讓群眾能夠對河北戲曲有更深刻的認識。此外,專業團隊的戲曲人員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可以通過對戲曲發展動態、戲曲表演技巧等群眾關心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想法,實現和群眾的互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戲曲傳播中來,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河北省戲曲人的知名度,還能夠擴大戲曲影響范圍,甚至引發河北戲曲熱潮。
2. 微信傳播路徑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種免費社交軟件,在我國應用十分廣泛。很多國內企業和文藝組織都利用微信宣傳自己的產品或活動。河北省戲曲可以效仿,注冊戲曲公眾平臺,一方面能夠整合新媒體資源,擴大信息的發布范圍;另一方面能夠實現與群眾的互動。此外,微信小程序也是可以利用的傳播途徑,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讓戲曲愛好者直接登錄到戲曲賬號中,讓人們通過手機視頻對戲曲進行鑒賞。微信用戶數量龐大,這些都是河北戲曲的潛在聽眾,可以通過建立微信群,將喜歡河北戲曲的群眾集中到一個群里,宣揚戲曲知識,對相關資訊進行傳播,達到戲曲宣傳的目的[4]。
(四)利用視頻APP 等傳播路徑
1. 快手傳播路徑
快手是2011年推出的短視頻APP,一些專業戲曲演員可以將自己的戲曲曲目錄制成短視頻,利用快手進行直播。這種傳播途徑不僅適用于專業的戲曲人,也適合戲曲愛好者進行個人展示,具有較高的瀏覽量。而且,通過快手進行直播,還能夠實現與群眾互動,解答觀眾關心的戲曲問題,尤其是利用快手進行戲曲教學演示,也是一個不錯的傳播辦法。
2. 微視傳播路徑
微視是近年來推出的專用于短視頻創作和傳播的平臺,通過微視,可以將河北戲曲表演拍攝成短視頻分享給微信好友,或者通過朋友圈實現共享。而且利用微視進行戲曲傳播,其中的字幕功能,能有效解決戲曲表演中的公眾聽不懂戲文唱詞的問題。
3. 火山小視頻傳播路徑
火山小視頻是2017年開始推廣應用的,主要面向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行業人群,用于技能展示和行業交流?;鹕叫∫曨l是專業人士交流比較理想的平臺。同時,通過火山小視頻還能夠吸引更多的河北戲曲愛好者加入到專業技巧探討中來,不但能夠實現戲曲知識傳播,還能夠為挖掘戲曲人才創造條件[5]。
河北省具有豐富的地方戲曲資源,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文化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下,對瀕危戲曲進行了保護和挽救,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隨著當前科技的不斷發展,對河北地方戲曲保護還需要進一步革新觀念、創新思路、發展新途徑,進而讓我國文化瑰寶得以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