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作為漢語言文化最基礎的知識,在初中階段,學生對語文的認識處于發展期。在新課標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在不斷改革,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適合青春期學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接收消化知識,做到課堂高效率教學,帶領學生綜合全面發展,讓語文成績得到提高,提高升學率,更好地為祖國培育未來接班人。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新課標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1-0108-02
【本文著錄格式】秦宇.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課外語文,2020,19(21):108-109.
一、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局限性
(一)以傳統教育模式為主
雖然目前義務教育在我國普及,但是在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業中,基本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注重課堂板書教育,填鴨式教學。傳統語文教學是以“讀、寫、背”為主,最常見的就是背誦課文。在初中階段,作為思維發展期,語文知識是重要的基礎,為了教師要求的背誦課文,學生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反復記憶,抽查背誦。這樣耗費精力的背誦,對學生理解課文中心思想并沒有太大作用。語文的奧妙就在于一篇文章濃縮的中心思想,要教導學生理解中心思想,很多學生能把課文背誦下來,但都是應付式盲目背誦全文,對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理解不到位。教學方式傳統守舊,沒有創新,學生花了時間和精神應付課文背誦,卻沒有學會解題方法,答題時思路就會有偏差,感覺自己理解得沒錯,但是分數卻不高,這樣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對語文知識理解不到位,自然就沒有進一步研究語文的興趣了。
(二)教師作為課堂主體
很多老師在教育中會在學生與自己之間建立一個屏障,劃分界限,一直端著架子,在學生面前樹立威嚴的形象。學生在初中階段,正處在叛逆期,逆反心理本來就強,再看到老師不茍言笑、嚴肅的面孔,會覺得老師過于嚴肅,不好接近,對課本知識不理解,也不想去詢問。而且老師很多時候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逆反心理,只是按部就班地灌輸設定好的教案,以自己為主體,應付式地完成課堂工作,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沒有引導開發,不管學生有沒有真正理解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創新思維扼殺在搖籃中,學生感覺學習很被動,總是被灌輸一堆知識,自己不能有一點自主思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春期學生思維創新的動力。學生本來應該是教育的主體,老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先行者,應該積極引導開發學生思維,注重學生的潛力開發,培養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學習保持興趣,有動力,而不是完成任務式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
二、新課標理念下對初中語文課堂的創新措施
(一)教學模式與時俱進
在新課標理念下,對初中語文課堂的改革,要從創新教學模式開始。信息技術走在發展潮流前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進行開放式教學,不能一直墨守成規,只看重課本知識。信息技術更新在教育中被廣泛利用,多媒體教學方便、快捷,擺脫了傳統教育的局限性,能把大環境下的知識集合在一起,讓學習資源共享。在信息便捷的教育條件中,對文章作者的資料,時代背景的探究,可以及時通過互聯網獲取最新內容,解答疑惑。對互聯網的資料集合做分析研究,應用到學習中,讓枯燥的課本學習能夠變得有趣,有新穎的故事資料,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體會能力提高,對作者的寫作心情能夠有更直觀的感受,這樣在解析課文內容時,才會理解文章真正表達出來的意義。多媒體教學的廣闊視野,先進的故事大集合,帶著學生打開興趣探究大門,打破傳統教學壓抑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對事物帶著濃厚興趣,有探究性地學習,讓他們在思考問題時能舉一反三,更加全面地對問題進行解析。
例如在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整篇文言文用了慷慨激昂的文字,表現出岳陽樓的壯闊,由景入情,在面對山河壯闊的美景之時,抒發自己對人生感慨。老師在教學時,可以用多媒體把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給學生百度出來,讓學生先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寫作風格,然后利用多媒體找到岳陽樓的風景給學生觀賞,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理解為何作者能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文字。古代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情緒要發泄,礙于當時的時事政治,不能直接罵人,所以寫首詩,寫篇詞,用文字的含蓄手法把自己的情緒寫出來,由景入情。運用文字的博大精深,把自己的不滿通過詩詞含蓄地表達出來。作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孤苦心情下,還能苦中作樂,其心志可見一斑。
(二)以學生為主體
老師享有課堂教育的主動權,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已經不適合運用在新課標理念下的教育行業,要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樹立學生在課堂的核心地位。初中的學生正在逐漸步入青春期,思維不斷發展,有叛逆心理,很多事情會藏在心里不跟父母溝通,也不會跟老師有深入交流,對很多事物是很敏感的,在學習生活中感覺有太多的限制。老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啟發學生情感發泄,用語文來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八年級語文課程中有一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作品,在整篇文章的描寫中,用生動形象、細致入微的記敘手法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描寫小石潭時,重點突出石潭的特色,“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各種形狀參差組合,給讀者刻畫出一個形象逼真的“小石潭”。然后描寫潭中游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用輕快明了的手法表現出魚的靈動,給小石潭增加了生機勃勃的感覺。老師在教學時除了必須梳理的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苦中作樂的精神。柳宗元在寫這篇文章時是被貶永州,內心凄苦悲涼,自己的狀態跟游魚一樣“皆若空游無所依”,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仕途坎坷命運,此時的心境就猶如筆下的小石潭“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在對小石潭的石頭、游魚等具體描寫中,抒發自己在孤寂的處境中無處話凄涼的憂傷,用含蓄的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表達不得賞識的命運。語文課堂教學的是文字,老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讀寫基礎,更要以學生為主,啟發學生理解文字的魅力,通過文字的情感共鳴,抒發情緒。青春期的壓力本身就重,很容易造成學生壓抑的狀態,通過語文教學啟發學生的人生觀和情感,面對生活的各種挫折能夠積極應對挑戰,學會自我調解開導情緒,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才能有更好的狀態。
(三)師生平等交流
新課標理念的推廣,在初中學生的課堂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導,老師作為學習道路的指引者,適時對學生加以引導,開展一些不限于時間空間的交流會,充分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老師教學方法需改革的方面加以改變,對學生青春期發育和心理發展做一個科普,讓學生正確對待身心發展。從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出發,塑造一個無障礙的平等交流氛圍,作為師者解惑,作為友人陪伴,亦師亦友,充分尊重個性發展。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身心不被束縛,得到全面發展,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語文是個最直接反映思維的學科,沒有固定的參考答案,任何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探究性學習能開發學生思維,尊重個性發展,為學生創新思維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結語
在新課標理念下,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注重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開發學生潛能,在教學中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貫徹到底。讓學生能在尊重個性發展的教學改革中,形成自主思考,思維創新的良好習慣,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帶動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發展,還能為將來步入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巖.生本教育喚醒自然生命力——初中語文生本課堂教學實踐案例分析[J].新課程學習:上,2013(2).
[2]王小東.三思語文課堂中的教學對話——以省初中語文優質觀摩課為例[J].語文建設,2013(4).
[3]張世壁.淺談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中的體現——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思想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