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雪蓮 孟偉
自1941年冬天開始,太行抗日根據地持續干旱,至1943年爆發空前的旱災,之后又發生了蝗災、水災,進一步加劇了太行抗日根據地的災情。此外,日軍實行日益嚴密的經濟封鎖、頻繁“掃蕩”,國民黨政府停止了對八路軍的供給。天災人禍使太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陷入極端困境,
當時,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曾駐扎在黎城縣洪井鄉孔家峧村。該村村民郭海波(其曾祖父郭建擔任孔家峧村村長兼八路軍后勤供給基地的會計),家中收藏有大量抗戰民間文書,其中很多文書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軍民共渡難關的魚水深情。
節衣縮食
為了救濟災民和難民,太行根據地部隊和地方干部都主動減少口糧,人均每天節約四兩小米用于救災。隨著災情的加劇,1943年,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要求一二九師部隊每人每日再節約三兩小米及全部菜金,用于賑濟災民。
孔家峧村文書中編號8638號單據寫道:“入區撥來救難民糧;小米二斗、玉交子二斗、谷子六斗。”
八路軍除了定量節約糧食外,還吃冷食以節約柴火,吃糠、吃野菜,挪出糧食救災。據不完全統計,太行抗日根據地軍隊節約物資折合小米141.4萬余斤,全部捐給根據地災民、難民。
根據地除了救濟糧、難民糧的發放外,還會發放廉價購貨證以救濟因天災、戰爭或日軍“掃蕩”而缺衣少食的民眾,如編號8573號單據寫道:“廉價購貨證說明:1、日本人燒了我們的房子、糧食、衣服,聯辦和八路軍關心民間痛苦,運來棉花二千斤、白布二千尺,還有錢款一批來給我們解決困難。2、本證除受災同胞外,各干部及任何人不得使用。”
在戰爭的破壞和多方勢力的管控下,八路軍為了解決糧食、棉布短缺的問題,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大生產運動和紡線比賽。在當年鄧小平的辦公室還有一架紡車,一有空他就搖車紡線,夫人卓琳和其他女戰士一樣會在閑暇時間積極織布。
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生產自救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災荒時期最主要的救濟手段。在太行區以工代賑的措施有很多,比如運輸軍用或救災物資、興修水渠、鑿井修灘、植樹造林、滅蝗等。
具體到孔家峧、柏官莊村的以工代賑主要是鼓勵村民做軍鞋。八路軍讓村民制作軍鞋會提供做軍鞋的材料并讓村民從做軍鞋的工作中獲得較為豐厚的報酬(一雙軍鞋的工錢為五角),以渡時艱。區公所除了發給村民制作軍鞋所需的布匹外,還發放了夜間制作軍鞋點燈時所需的煤油,在細節上充分為群眾著想。有兩張單據提到:“十一月區署派來軍鞋七十雙、布二百一十尺,派給兩附村軍鞋七十雙,布二十一丈”;“區署派給軍鞋一百雙鞋口,派給孔家峧軍鞋五十雙、布十五丈,派給柏官莊同上。”
僅三天時間,柏官莊村便上交軍鞋105雙。
共創奇跡
在一心為民、紀律嚴明的人民子弟兵的感召下,根據地群眾也自發地準備軍用物資。
孔家峧村編號8638號單據上這樣寫道:“差務處派來代購麥秸二千斤(旁批:卜抗大醫院),入大洋六元八毛(旁批:言明暫與一千)。”差務處是民國年間縣政府財政局的下屬機構,負責具體執行田糧契稅的征收工作,共產黨在黎城縣的黨政機關沿用該機構幫助八路軍籌集糧草。據該單據內容顯示,1944年秋,差務處先后給孔家峧和柏官莊村派發了代購1000斤麥秸(軍馬飼料)給附近的抗大醫院、3100斤麥秸給一二九師司令部、2000斤麥秸給黃崖洞造幣廠。一個月內完成多次籌集軍用物資的工作,可見村民在籌集軍用物資上是非常積極的。
(摘自《黨史文匯》2019年第12期 晏雪蓮 孟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