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以來漳州地區閩南人端午節習俗的變遷

2020-08-05 04:08:26石奕龍
閩臺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石奕龍

(廈門大學 人類學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根據《大明漳州府志》的記載,在明代正德年間,漳州府有龍溪、漳浦、龍巖、長泰、南靖、漳平等6個縣。“正德十四年析南靖、漳浦地置平和縣。嘉靖九年析漳浦地置詔安縣,凡領縣八。(嘉靖)四十四年,析龍巖地及延平府大田、永安二縣地置寧洋縣。隆慶元年析龍溪、漳浦地置海澄縣,凡領縣十。”所以在明末清初,漳州府有龍溪、海澄、漳浦、詔安、平和、南靖、寧洋(1956年撤縣,其地歸漳平、龍巖、永安)、長泰、漳平、龍巖等十個縣,但也包括云霄、東山(當時為鎮海衛之銅山千戶所)在內,當時應在漳浦縣內。清“雍正十二年,總督郝玉麟酌核海邊情形,請陞龍巖縣為直隸州,領漳平、寧洋二縣從之;今郡之縣凡七云,”即在雍正十二年后,漳州府只剩龍溪、漳浦、長泰、南靖、平和、詔安、海澄七個縣。清雍正十二年設龍溪分縣(華豐),1928年設華安縣。嘉慶三年,建云霄撫民廳,1914年改為云霄縣。1916年5月在銅山所的基礎上設東山縣。因此,在民國期間(1911~1949年)漳州地區有龍溪、漳浦、長泰、南靖、平和、詔安、海澄、云霄、東山、華安十個縣。1960年8月龍溪與海澄合并為龍海縣,1993年又改縣為市。故當下的漳州市 (地區),除市區外,還轄有龍海市、漳浦縣、云霄縣、詔安縣、東山縣、平和縣、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等九個縣市。而在漳州市的范圍中,除南靖、平和、詔安的部分鄉鎮居住部分客家人外,其余都居住著閩南人,是故本文所談論的漳州人的端午節習俗主要是指現漳州市中閩南人的端午節習俗。另外,因明清時,龍巖、漳平曾屬于漳州府,故在敘述明清時期的漳州人時,我們列舉了龍巖、漳平的資料。盡管在清代雍正十二年龍巖設立直隸州,成為與漳州府并列的行政單位,所以在民國以后的敘事中,就不再討論龍巖、漳平的資料,盡管如此,由于龍巖縣(現龍巖市新羅區)、漳平縣的居民仍以閩南人為主,故他們的習俗仍與漳州人(閩南人)更接近,而與客家人的有些差異。

在漳州府志與各縣的縣志中有的沒有記載歲時風俗,如明代正德八年漳州府太守武陵人陳洪謨修的《大明漳州府志》的《風俗志》中,我們沒有找到關于那個時代漳州地區端午節活動情況的記載。有的則簡單地記述了明清時期漳州各縣縣城附近的端午節習俗。如明萬歷元年四川忠州人知府羅青霄修的《漳州府志》提到漳州府各地的端午節時云:“端午,水鄉鬧龍舟,妝采蓮女,凌波鼓棹,歌句相答,作角黍,系以五色線為節物”。這主要抄錄嘉靖十三年《龍溪縣志》的記載。而到清代晚期光緒三年湖南岳陽人知府沈定均修的《漳州府志》時則載:“五月端午,懸艾插蒲,蒸角黍,服雄黃酒,兒童帶繭虎。俗斗龍舟,富人放標,持豚酒餉之。”比明代多了“懸艾插蒲”“服雄黃酒”兩項內容,而且兒童不是系五色線,而是戴繭虎。

明代嘉靖十三年萬安人知縣劉天授修,邑人白石林魁等纂的《龍溪縣志》記錄該地端午節的情況時云:“端午,水鄉鬧龍舟,妝采蓮女,凌波鼓棹,歌俱相答,作角黍,系以五色線為節物。”其為萬歷元年的《漳州府志》所抄用。清代乾隆廿七年陽湖人知縣吳宜燮修,永福人黃惠、秀水人李疇等纂的《龍溪縣志》則記載詳細些,其曰:“五月端午,懸艾插蒲,具角黍,服雄黃酒,兒童簪繭虎。是日競渡,有至三四日乃罷者。”也是增加了“懸艾插蒲”“服雄黃酒”,兒童也是不系五色線,而是戴繭虎,另外,龍舟競渡則強調了競渡的時間的延長性,如“有至三四日乃罷者”。

清代乾隆廿六年寧州人知縣陳瑛修,南豐人鄧廷祚等纂的 《海澄縣志》(明代隆慶元年建縣)說:五月“端午懸艾葉、菖蒲、榕枝、稻穗于門,以五色長命絲系兒女臂,取繭作虎子、文獅帖小兒額,所在競渡,浮酒菖蒲及雄磺,除百毒,人家共為角黍,夜半祭屈沈之,俾蛟龍無所得。”在這里,增加了“榕枝、稻穗”為驅邪物;并說所謂的“繭虎”,實際是用蠶繭剪成的老虎、獅子等猛獸形象而貼于小孩的額頭;而且第一次出現端午“夜半祭屈”的說法。

乾隆十五年浙東人縣令張懋建修,邑人賴瀚顒等纂的《長泰縣志》(南唐保大十三年建縣,北宋乾德五年歸屬漳州府)云:“五月端午,家懸蒲艾于門,系五色線,作角黍,水斗龍舟,采草作藥材。 ”

康熙三十七年知縣陳汝咸修,邑人林登虎等纂、光緒十一年知縣施錫衛續修的《漳浦縣志》記曰:五月插艾,飲菖蒲酒,家作角黍,有喪者則否。舟人競渡角勝,中流簫鼓,先抵岸者奪錦標為樂。又以五色長命縷系兒臂,復以繭作虎子貼額上。

乾隆廿五年陳振藻修纂的《銅山志》記載,在東山縣(明清的銅山千戶所,1916年建縣)的端午節情況為:銅俗端午插艾懸蒲之外,并以榕葉、稻穗綴于門首所在。競渡有龍船歌,曼聲高唱,語雖鄙俚,亦饒情趣,其詞曰:

正月十五是元宵,周堅酒醉滿街搖,讒臣岸賈害忠義,趙武把冤心正消。

二月節令是春分,同胞兄弟并五倫,田真田慶復和好,荊樹開花萬年春。

三月上巳過清明,關公送嫂去尋兄,過了五關斬六將,又斬蔡陽入古城。

四月初一聞鼓聲,西廂月下有人行,君瑞哥哥吟詩賦,鶯鶯小姐依屏聽。

五月初五端陽天,智遠別妻十八年,咬臍打獵沙陀過,母子相會在井邊。

六月炎熱荔枝紅,陳三騎馬過樓東,因為荔枝打破鏡,后來夫妻結成雙。

七月七夕乞巧時,蘇秦下第被人欺,妻不下機嫂不禮,六國丞相一家疑。

八月十五慶中秋,相府千金拋彩球,彩球拋于呂蒙正,父母打趕不收留。

九月初九是重陽,蔡邕進京中狀元,貧圖富貴又別贅,出路尋夫趙五娘。

十月天氣小陽春,殺狗勸夫是賢君,玉環打破西胡柳,孫大飲酒弄迎春。

十一月大雪冷凄凄,世美薄倖不認妻,大公無私包文拯,虎頭鍘下命歸西。

十二月廿四祭灶王,被害和番陳杏元,得遇神仙相搭救,二度梅開會團圓。

嘉慶二十一年知縣薛凝度修、吳文林等纂的《云霄廳志》(1914年改為縣)記錄:端午懸艾插蒲,爭角黍(蒲,邑志云:有喪者則否),服雄黃酒,兒童帶繭虎,俗斗龍舟,富人放標,持豚酒餉之。

康熙三十年知縣秦炯修的《詔安縣志》(明嘉靖九年建縣)記載:“五月端午日,家食角黍,采艾與蒲共懸之,兒童臂系五色縷,復以繭作虎子貼額,具如他邑俗,而競渡之風尤熾焉。其日,唐將軍裨將祀于詔者,社中人鼓吹其儀,各導其神,覲于將軍之廟,謂之‘貢王’。”與眾不同的是,供奉開漳圣王陳元光部將的廟宇,這天會前往供奉陳元光的祖廟進香,其俗稱“貢王”。

乾隆九年知縣姚循義修的《南靖縣志》(元代至治年間建縣,名南勝;至正十六年改名南靖)曰:端午,家懸蒲艾于門,飲雄黃酒為辟毒,作角黍,競龍舟。親友先一二日以殽果相饋,謂之送節。凡門楣必粘小紅聯,寫:“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又寫:“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門閭”,橫粘其上。其表明貼門聯與門符的行為,同時門聯的內容表明,龍舟競渡或“斗龍舟”是為了驅邪魔,故“龍舟下水千災散”。

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李鋐修,昌無錦等纂的《平和縣志》(明代正德十四年建縣)云:五月端午節(五月五日也,亦名天中節),每家懸蒲(菖蒲)插艾于戶牖間,飲雄黃酒,食角黍(俗謂之粽,以竹葉裹糯米而蒸之)。舟人競渡角勝,金鼓喧鬧,奪標為樂。或以繭作虎形貼小兒額上。午時則煎蒲艾水,舉家洗浴。龍船潭,縣東水門外,邑人端午節皆競渡于此。

道光十年巡海道李鋐等修,昌天錦等纂的《漳平縣志》(明代成化三年設立,清代雍正十二年歸龍巖直隸州)記述:五月端午,先期互相饋贈。是日,采艾懸門,菖蒲泛酒,取菰箬裹米為粽,食之。以五色彩絲約小兒臂,即《風俗通》所謂長命縷。江干競渡奪標,俗傳吊屈,亦以宣達陰陽之氣也。

道光十五年知州彭衍堂修,陳文衡纂的《龍巖州志》(清代雍正十二年設龍巖直隸州,下屬漳平、寧洋兩縣,開始與漳州府并立。1934年7月為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53年為龍巖專區。)記:端午,門懸蒲艾,泛蒲酒,薦角黍,結彩船競渡,以時物相遺,俗曰送節。

康熙元年知縣邛州人蕭亮修,莆田人張豐玉纂的《寧洋縣志》(明代嘉靖四十四年設縣,清代雍正十二年歸屬龍巖直隸州,后撤縣歸龍巖、漳平、永安)云:端午,插艾,佩菖蒲,以角黍相饋遺。光緒元年知縣余杭人董鐘驥修,邑人陳天樞等纂的《寧洋縣志》曰:五月端午,門懸蒲艾,泛蒲酒,薦角[黍],結彩船競渡。以時物相送,曰送節。

根據上述這些府志、縣志等的記載,我們把志書上敘述的端午節中的活動列一個表格,然后,看看漳州府各地的閩南人在明清時期端午節時所從事的活動有哪些異同。

表1:明清時期漳州府各地端午節活動一覽

雄黃酒 √ √ √ √菖蒲酒 √ √√ √ √√√√貼符或門聯 √插稻穗、榕葉 √ √午時茶浴蘭湯或午時水√綁粽子(角黍) √ √ √ √ √ √ √ √ √ √ √ √相饋遺粽子(送節) √ √ √ √ √ √龍舟競渡 √ √ √ √ √ √ √ √ √ √ √ √ √佩菖蒲 √采藥材 √龍船調 √ √

由此看來,在明清時期,漳州府各地的端午節活動都相差無幾。首先,記錄多的活動是辟邪祛毒的行為,如端午節時,家家戶戶在門上插艾條、菖蒲以辟邪,這種現象較為普遍。有的地方如海澄、東山,還會懸榕枝和稻草等來趨避邪煞,而有較濃郁的地方特色。為了保證邪與毒不侵擾孩童,都會讓孩童手掛五色絲(長命縷)和用繭子制作一虎形或獅形的“繭虎”,貼于孩童的額上來抵御邪毒的侵擾。為了祛毒,人們也會喝點雄黃酒或菖蒲酒以防止物化的毒蟲或意念化的毒的侵襲。有的地方,會用艾葉與菖蒲在午時燒湯來沐浴,以潔凈身體,以祛邪毒,如平和縣城。有的地方會在端午節期間去采集藥材,以備用。有的地方在端午節要換上端午節用的門聯,如“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門閭”等來驅邪,此外,從對聯所反映的信息與意義看,連龍舟競渡,其主要的功能也在于驅邪祛災,而非紀念屈原。

其次,幾乎所有的縣市的閩南人都有制作堿粽的行為,用其敬神祭祖,有的地方如海澄,在夜半時用粽子扔到河中祭祀屈原,以“俾蛟龍無所得”,避免供品被“蛟龍”所享用。由于粽子,特別是堿粽,為端午節的儀式食品,故需潔凈,因此,端午節前家有喪事的家庭就不能自己制作堿粽,所以其親戚家或嫁出的女兒家就會饋贈一些給他們,以便他們也可以用此儀式食品來敬神、祭祖以及新近逝去的亡靈。這種行為也導致了端午節前的“送節”事項的實施。所有這些也表明,在明清時期的端午節中,諸項民俗活動中的重點還是祭祖與驅邪辟毒,如康熙十三年,海澄縣城被鄭成功的軍隊圍困,城里“自四月初至月抄,米價斗二兩,群藉馬肉度日”。在這樣的艱難情況下,海澄教諭李岱在五月中天節(端午節)還要用“鯊翅一塊、麻一升、伏雞一只以供先人”。顯然,這說明,在端午節,祭祖與驅毒更重要些、更普及一些。

而龍舟競渡在有河流的水網地帶才比較盛行,這是因為城鎮、縣城、府城多臨水而居,此既是為了飲水供應的方便,也是為了交通的方便,如漳州緊鄰九龍江北溪、西溪,海澄、石碼都在九龍江邊上,有的則臨海,如東山,等等,所以幾乎漳州府的每個縣城到端午節時都有龍舟競渡,有的地方俗稱“斗龍舟”(漳州市區、云霄縣),有的地方俗稱“鬧龍舟”(龍溪縣),有的地方稱“競渡角勝”(漳浦縣、平和縣)。競渡多需先從事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祀水仙尊王、為龍舟“點睛”開眼和祭江、巡江等,祭祀活動結束后,才開始競渡,有的地方龍舟競渡三四日,有的地方競渡十多天。競渡時因為有“角勝”、“奪標”的緣故,故支持者甚眾,不僅龍舟以鑼鼓指揮,岸上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有的還唱“龍船歌”等助興,鬧熱滾滾。有的地方如海澄、漳平認為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但大多地方沒有明確表示。有的地方競渡使用的“龍舟”是平時使用的舢板類小船,有的地方則有專門用于“競渡”的龍舟,有的龍舟特別長,可承載五、六十位槳手。

比較特殊的是詔安縣城,端午節也是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部將覲見陳元光的日子。是日,詔安縣北關供奉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武德侯)、李伯瑤(輔勝公)的信眾,會扛著沈世紀、李伯瑤二公的神輦,帶著豐盛的祭品,吹吹打打,前往南關開漳圣王陳元光的祖廟進香覲見,舉辦迎神賽會游街活動,至陳元光廟時,會高抬神輦,沖進廟宇中,俗稱此覲見進香活動為“貢王”。

至民國時期(1911~1949),漳州府各地的端午節情況如何?有些民國時期的府志、縣志、鎮志也記錄了一些,有的續抄明清的府志、縣志,并沒有做什么調查與補充,如民國時期林鳳聲編纂的《石碼鎮志》記曰:“五月五日謂之蒲節,家家門前必懸青蒲,黎明汲井泉水調雄黃貌兒女,謂可辟瘡瘍,午時祭神焚紙虎于水,以解危,各鄉競渡,月盡乃罷。”其說在龍海石碼,五月節俗稱“蒲節”,各家各戶都會在門口懸掛艾葉、菖蒲,清晨打井水或泉水調雄黃為兒童點抹以避毒(避免他們生瘡瘍),午時在水邊燒紙虎“以解厄”,驅邪驅毒仍為端午節的主要內容。各村社的龍舟競渡可以延續一月有余,如包括四月初一開始的訓練等,龍舟競渡的活動可以持續兩個月左右,這種端午節特有的體育活動對提高人們身體健康和增強村社的凝聚力有著促進的功能。

民國廿五年(1936)朱熙修的《漳浦縣志》記載:漳浦縣“五月插艾,飲菖蒲酒,家作角黍,有喪者則否。舟人競渡角勝,中流簫鼓,先抵岸者奪錦標為樂。又以五色長命縷系兒臂,復以繭作虎子貼額上。”其基本抄錄康熙年間修、光緒年間續修的《漳浦縣志》的記載,沒有什么變化,表明民國時期的漳浦的端午節習俗與明清時期沒有什么區別。

民國三十一年(1942)陳蔭祖修,吳名世纂的《詔安縣志》記載:“端午節為天中節。家食角黍,采艾蒲懸門,兒童臂系五色縷,或以繭作虎子帖額,具如他邑俗,而競渡之風今稍戢焉。是日,唐將軍裨將沈、李二公,祀于詔之北關者,社中人鼓吹具儀,各導其神覲于將軍之廟,謂之貢王。(按,《葉志》云:將軍即威惠陳公元光也。廟在南內。而北廂祀沈、李二公者,端午迎神游街,社眾金鼓前導,齊唱掉(棹)歌,未幾舁神疾走入廟,未嘗覲于將軍,不知貢王之義何居也。今仍仿行故事。)”這條記載的前半部也是抄自康熙《詔安縣志》的,只是后半部對所謂的詔安縣城的“貢王”活動做了一些新的闡釋,如其記載陳元光的祖廟威惠廟在縣城南部,貢王活動主要是位于縣城北部的供奉陳元光部將沈世紀、李伯瑤的宮廟前往其祖廟威惠廟進香的活動,其次,到威惠廟前,進香隊伍需將神輦抬至高處而疾走入廟去拜拜,民國時期此現稱之為“走王”的儀式舉動仍稱之為“貢王”,其與其他地方設宴祭祀代天巡狩王爺的“貢王”(祀王)的名稱一樣,但行為不同,意義也不同。

1949年后,漳州地區的端午節活動基本延續前代的情況,但有的可能有所簡化,如在龍海市(龍溪縣與海澄縣的合并)“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俗稱‘五月節’,民間多在門楣上掛艾葉、菖蒲、稻穗、榕葉,在小兒臉上抹雄黃。端午曬書籍和衣服,家家吃粽子”。又說:“五月初五日,吃粽子或鹵面”。但有的則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如漳州文化叢書中的《漳州民俗風情》的歲時習俗中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一些漳州市區與郊區過去與現在端午節的活動情況,如: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漳州人稱為“五月節”或“午日節”。

防疫:漳州民諺說“未吃五月節粽,破棉裘仔不甘放”,意思是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端午節后,才算正式進入夏季,需要防止夏天的蛇蟲疫病。這一天,漳州城鄉群眾以紅紙束艾草、柳條、榕枝、桃枝、稻穗、蒜頭、菖蒲或鐵樹葉等懸插門首以去穢辟邪。農戶有的拔一叢稻帶泥黏于門旁的墻上。農村熏燒艾草、蒲根、川芎或蒼術以驅蚊除瘴。大人喝雄黃酒,小兒額上點雄黃,家人于午間用香草煮的水沐浴。各家清掃房間,清理衣服、床鋪,以驅除蚊子跳蚤等,墻腳撒石灰,屋內噴灑雄黃水以祛濕辟疫。大人還要給孩子脫下衣服,拿到大門口抖一抖,口念“送啰送蚊蟲,送去咬樹叢”。

民間在端午節午時正汲“午時水”來喝或者沏茶,俗稱可保平安,以午時水浴身,俗稱不生痱子。有的人于午時到河里沐浴,也有人帶狗到河里洗澡。還有人將午時水貯于瓶中,以備和藥治療熱毒諸癥。

辟邪:舊時,漳州的小孩在這一天要以五色的“長命線”系于腕上,男系左腕,女系右腕。也有的在胸前掛彩緞制成的小虎形、心形或粽形的小香囊,稱為“繭虎”。還有在胸前掛用芒桿紅線扎成的笛子和四方形的袋子,稱為“虎仔平安袋”。這些都是用來辟邪,祈求小兒健康平安地生長。同樣的繭虎,臺灣稱“虎仔香”。

端午前數天,各中藥店備有含白芷、丁香、雄黃等的香末,無償分發給兒童做香囊。新媳婦要用彩布縫香囊分給鄰近各家的兒童,各家都盡可能將香囊袋做得精美些,以顯示自己家的媳婦手巧。

以前,還有在五月初五日午時書寫對聯,內容大概是“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閭門”、“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之類,俗謂這種對聯有辟邪祛魅的功效。

紀念屈原: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流傳得最廣的是起源于屈原。

漳州的風俗確實是將端午節與紀念屈原等同起來。舊時,漳州城在五月初五要祭祀“水仙尊王”,至今城內仍有水仙王廟。民間認為,水仙王就是屈原。

裹粽: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做粽子,稱為“裹粽”。有堿粽子,系用糯米浸泡草木灰水后做成,可貯藏多日不變質;也有咸肉粽子。當年有喪事的不得包粽子。在漳州,五月初一就有人開始制作端午的粽子了。俗諺云:“初一裹芳粽,初二裹乖綜,初三裹送人,初四裹敬尪”。

漳州城區居民端午節還要吃“鹵面”。一些地方還有祭江之俗,祭畢將部分祭品投入江中。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漳州雜詩》中的“角黍蒲觴午節臨,龍舟吊古典重尋。年年白鷺洲前鬧,誰識離騷報國心?”《漳州四時竹枝詞》是這樣描寫龍舟競渡的:“端陽佳節可人天,溪北溪南競斗船。金鼓聲喧齊喝彩,錦標爭奪看誰先。”

漳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的習俗,開設有獎品,勝者當眾“奪標”。有的地方在競渡的終點泊“標船”,以鴨子為標,龍舟到達終點時將鴨子投入水中讓競渡者跳入水中追逐,觀眾則吶喊助威。有的地方賽龍舟前要祭江,唱龍船歌,祭奠屈原。城區的賽龍舟不單在端午日舉行,而是延展到整個五月,劃龍舟多從浦頭港沿江上溯到新橋頭、大路頭,直到洋老洲分地段輪日舉行。

由此看來,在漳州市區,據老人回憶,所謂的端午節懸蒲艾,實際上不止是蒲艾,還有柳條、榕樹枝、桃樹枝、稻穗、蒜頭、鐵樹葉等,凡是人們認為可以避邪、驅毒的植物都可以束成一束,掛于門上來驅邪毒。現在,由于城市中,已沒有什么野生植物,人們難以找到這些避邪物,有的人家只好到市場上買一束艾草、菖蒲加榕樹枝的祥瑞物,懸掛于門上。過去,端午午時,多貯存午時水,或用午時水泡茶,或用午時水煮草藥沐浴,或下北溪、西溪洗澡。現河水污染,下河游泳沒了,到河里、井里打午時水也沒了,最多是在端午節的午時用自來水來泡茶,或洗浴,物化形式發生變遷,但意義仍存。

在過去,大人喝雄黃酒,小孩用雄黃酒點抹一下,但現在,幾乎很少人這樣做了,除非是有組織的行為,才會給孩子額頭上點一下雄黃酒。過去,漳州人常用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里屋外,以便驅蛇蟲。現在,這種舉動也極少了。其次,過去,人們多會做些虎形、心形的香囊,或簡單用紅布縫個小袋子,內裝白芷、丁香、雄黃等香末,給孩子帶著辟邪、驅蟲,也從某方面來顯示女主人的女紅功夫,現在,由于人們忙于讀書,女紅功夫幾乎都不會,故這種現象也幾乎也消失殆盡。另外,過去常見的系五色絲以辟邪的做法也少見了。

過去,漳州人多會自己綁粽,如漳州城區曾流行“初一綁芳粽,初二綁乖粽,初三綁送人,初四綁敬尫”的俗諺,同樣有用自己制作的粽子祭神、孝祖的現象,而現在,自己制作少見了,多是到市場上買些來完成端午節需要用粽子所從事的習俗事項,同時也喜吃鹵面。

另外,近年來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的老師與學生有些在漳州地區做田野調查,他們也發現漳州地區的多數地方現在仍過端午節,但節日里的主要活動還是祭神、祭祖、驅邪、驅毒,龍舟競渡則偏重在漳州市近郊的水網地區或有大河的地帶。

如南靖縣書洋鎮璞山村是個山村,村子建在船場溪畔,其為船場溪上游,不可行船,自然也就沒有龍舟競渡了。村民稱端午節為五月節,過節的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主要的節事活動有綁粽、插青、祭祀神、祖,蓄午時水等。制作粽子從五月初一開始,粽子有白粽(肉粽)、堿粽、甜粽等。白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豬肉、香菇、筍干、蝦米以及堿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肉鹵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后再加上其他配料包裹之。甜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花生、綠豆或紅豆、紅糖等。堿粽,最為常見,僅以糯米浸堿水,并無其他佐料,煮熟后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堿粽可久貯不變質。以往農民們去田里干活時會順帶幾個粽子當點心,而堿粽子放多日后,質變硬且粽葉與之牢牢粘附不易剝開,于是他們把粽子放在水溝里浸泡著,到休息時粽葉就易剝離。當地流行著的俗諺說:初一掛乖粽,初二掛相送,初三拜尫,初四落嘴孔,初五吃,初六種番薯,初七看醫生,初八來把脈,初九咚咚當。這里所謂的“乖粽”,是包給孩子吃的,據說孩童吃了會變乖聽話。初二制作的“相送粽”是黃色的堿粽(端午節的儀式食品),在當地,有新喪之家端午節不可綁粽,由親戚制作后贈送給他家,讓他可以用此節令的儀式食品祭祀神明與祖先。初三則制作本家祭神、祖用的堿粽,初四則制作自家吃當地白粽。過去食物較匱乏,故端午節時粽子豐富,大家多吃,由于粽子不易消化,衛生條件較差,再加上端午節以后天氣只有炎熱,所以俗稱“破裘”過此節可以收起來了,這也導致粽子可能變質。因此這些因素導致如果吃了過多的粽子,容易生病,所以俗諺的后幾句就是告誡人們不可貪食,以免因此致病甚至是致死。

其次,所謂的插青即志書上的懸艾插蒲,在璞山村,過去,五月初五大清早,家家戶戶都要有人去采摘艾草等,然后在每間房間和大門的門閂上插好后,才吃早飯。據說“插艾勇健”,不過近年來,已經很少人插青了,有些人家只在大門口插它兩束。另外,初五中午要吃“刺瓜”(黃瓜),這可能是過去端午食用“五黃”的孑留。

其三,祭祀神明與祖先,供品是三牲或五牲、水果、糖果以及堿粽若干,但忌諱四個。凡是祭祀都要有香、壽金或粗紙、蠟燭、鞭炮。拜天公是用一對蠟燭,拜祖先要用二對。以往初五這一天,族人同去祭祀,祖祠因人多而顯得格外熱鬧。雖然現在祭祀祖先仍很隆重,但是很多人出外打工,而端午節縱使有休假也因路遠不會返鄉,所以不在家的人,就捎錢請其兄弟姐妹或其他親戚或鄰居代為購買。

其四是蓄午時水,過去是午時到溪里或井里挑些水,蓄在水缸里,認為此水有驅邪、驅毒作用。現只是在午時從自來水龍頭中放些水,來表示午時水的意義。此外,有的人也在午時到溪里洗浴或游泳,用午時水燒熱水給兒童沐浴,認為此舉可以避免以后長瘡或痱子等。有的還在午時清理土圍樓中的水井,然后再打午時水。而從事這類清理工作的最佳者應是屬龍的男性。

頂城和北山距東山形成約12公里,是東山縣陳城鎮陳城村下的兩個自然村,兩村相連,都靠近海邊,但過去都是以農業為生計,北山村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經營海水養殖業,而頂城還是堅持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蘆筍。頂城的端午節有一項極具特色的習俗,亦即并非所有人家都會包粽子。若前一年中家中有人去世,則死者之女在五月初一要將自制或在市場上買的粽子挑回娘家,是日將粽子置于死者靈前祭拜過后,再將粽子分給村中每家每戶。若上一年村中無白事,當年五月頂城人就沒有包粽子的,一般也不會去買。平日村中也忌諱包粽子,認為不吉利。也有人說,粽子并非全村都要送,一般是送給那些在喪事期間或之后送過紙錢者,或者是在喪事后未滿周年送過甜粿的人家,送粽子相當于一種回禮。

端午節村人祭拜祖先的供品是三牲、水果、米飯、菜等,全天都可以去孝敬祭拜。像端午節這樣較為受到重視的節日,村人還會祭拜厝主(地基主),據說每個房屋內都會有一個厝主,掌管家人出入平安。村人通常會選擇房間大廳靠近門口的一個角落擺上供品祭拜。有些人家也會先去城隍廟以及祠堂祭拜。

端午節午后,有些村人會讓自家孩童飲一點雄黃酒,據說可以驅邪保平安;也有村人用雄黃酒給小孩洗頭,擦洗手腳,據說可防止生瘡和蚊蟲叮咬。而端午節當天,各家會取竹葉、榕樹葉、艾葉束在一起蘸著雄黃酒,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這是因為端午節前后是蛇、蟲頻繁出動的時候,撒雄黃酒不僅可以驅邪,還可以防蟲。以前村人還會將稗草用黏土黏在自家門上,現在大部分人家都是在門上插艾葉。

北山村就在頂城村隔壁,因此,其端午節俗與頂城村人的基本一致,如北山人稱五月初五端午節為“五月節”,過五月節時一般也不吃粽子,而是吃薄餅。村中耆老解釋說,鄰近東山的詔安、云霄等縣都在端午節包粽子,但是前一年家中有喪事的人家不能包,親戚朋友要以粽子贈予喪家。老人認為,古時由于口傳的訛誤,傳到北山、頂城一帶,人們誤以為端午一般人家不包粽子,而是由喪家外嫁的女兒包了粽子回贈娘家,再由喪家分送給村里的親友鄰居食用。由于在北山,去年有喪事的家庭今年才有粽子吃,因此,端午節在北山不可以開口問人家有無包粽子,因為這里包含有不吉的含義。除此外,北山人在端午節時,要用艾草、榕樹枝和石榴枝懸掛在門上辟邪,用石榴枝葉蘸雄黃酒在房前屋后撒灑,以驅除蛇蟲等。端午節午時汲些井水貯藏,此為“午時水”,日后可以用此為藥引來煎熬中藥,據說有較好的功效。

詔安縣西潭鄉山河村為一個小山村,在端午節,晨起后,陸陸續續有村民到村中的大廟祭拜神明,之后再回到家中拜公媽(即祖先)。該村流行有“走黃巢,插艾草”的故事,解釋為何端午節需要插艾草。他們將艾草和榕樹枝(或菖蒲)綁成一束,插或懸掛在門上。因為菖蒲乃五瑞之首,象征祛除不祥的寶劍,其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也被風水師稱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斬千邪。艾草喻為招百福,是一種可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驅蚊蟲、凈化空氣。端午節的晌午時分婦女開始煮粽子、做粿。

這幾個村落的周邊都沒有能舉辦龍舟競渡的河流,所以沒條件“扒龍船”。實際上,現在漳州地區的龍舟競渡多在漳州市郊和一些縣城中舉行。如在漳州市區薌城區的浦頭港到新橋頭、大路頭一帶,步文區的湘橋社區一帶的九龍江西溪沿岸地帶與湘水沿岸一帶,在端午節常有龍舟競渡。如浦頭港五月初五舉行龍舟賽,通常有六只隊伍參賽,該地的龍舟船型較短,通常一條船有10多個劃手。步文區藍田鎮的湘橋社區在連接九龍江北溪與西溪的湘水邊上,在這河道兩岸的村落、社區從五月初三到初十都有龍舟競賽,這里的人們分段舉行,如湘橋社區在五月初八舉行龍舟競賽,屆時周邊十幾個友好社區的30多只龍舟隊都會來參賽。另外還有同為九龍江西溪沿岸的龍海市顏厝鎮等地,如顏厝鎮五社劉也有龍舟賽。而且,該地的龍舟與浦頭港的不同,它們都較長,通常劃手有四、五十人。而且在五月初一各個社區都需敬奉水仙尊王,或給新舊龍舟“開眼”。在開賽前,人們還得擎著水仙尊王的旗幟祭江、巡江,并將其集中插在岸上,這樣人們才認為比賽起來會比較安全。

漳州地區下屬一些縣市的水鄉地帶,也多在端午節期間有民間自我舉辦的龍舟賽,如云霄縣漳江兩岸的許多村落從農歷四月初一開始,就要舉行“箍龍鼓”儀式,敲打龍船鼓叫醒龍神,云霄人稱之為“踐鼓禮”。從這一天開始,漳江沿岸各村里的村民就開始自發進行劃龍舟集訓,從五月初一開始陸陸續續舉行龍舟比賽。在端午節前后半個月期間,是競渡氛圍最鼎盛的時候,其中陽霞、洲渡、下河、上窖、西林、荷步等村的“扒龍船”龍舟競賽更是熱鬧。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凌晨,村民們就劃著龍舟巡游江河,并到特定的地段燃放鞭炮,向江中投擲粽子,焚燒金箔,當地人稱為“獻江”或“祭江”,主要是祭奠水仙尊王,當然也包括水仙尊王之一的屈原。

該地的賽龍舟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平常看到的龍舟賽都是齊頭并進比賽,而云霄人則采取“劃圍(維)青”的形式進行,用你追我趕的繞圈競渡形式,進行“扒龍船”龍舟賽。即在江面上的兩個點插上榕樹枝葉,兩船各以一個榕樹枝為出發點,同時逆時針開劃,遇到下一個榕樹枝時則在外圍繞過,很快兩船就圍著兩個榕樹枝劃出了一個個橢圓形,兩船你追我趕,沒有限制圈數,直至有一船趕上另一船為止。這種比賽方式非常考驗劃手的體力,只有一強一弱的兩船才可能較快分出勝負;如果是勢均力敵的兩條船參賽,則有可能一直在那里打圈圈僵持下去,所以其競爭比較激烈與熱鬧。

總之,在漳州地區,端午節的習俗中,驅邪辟邪祛毒去蚊蟲的居多,如插艾、菖蒲,甚至更多,如榕枝、桃枝、柳條、蒜頭、鐵樹葉等,這不論山區與江邊、海邊都如此。而在一些江邊、河邊的城鎮與水網地區的城鎮與鄉村,才有較多龍舟競渡、奪標角勝的活動,如漳州、龍海的九龍江邊。其次,端午節祭神孝祖的現象也是普遍的現象,無論山邊或水邊的村落,都有這一行為。并非斗龍舟時才祭祀神明。當然,斗龍舟時所祭祀的神明除了村莊的境主外,人們多會祭祀水仙王或水仙尊王。水仙王一般都是五尊,其為大禹、伍子胥、屈原、項羽、魯班等,水仙尊王雖包括屈原,但并不以他為主,通常水仙尊王的主神是大禹,也就是說,他擺在神龕的正中。所以,端午節的起源與屈原無關,紀念屈原而有端午節的說法,是后代逐漸建構的。

注釋:

[1]清光緒三年,沈定均修:《漳州府志》卷之一《建置》,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第47頁。

[2]明萬歷元年,羅青霄修:《漳州府志》卷之一《輿地志·風俗·歲時》。

[3]清光緒三年,沈定均修:《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風·歲時》,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第915頁。

[4]明嘉靖十三年,劉天授修,林魁等纂:《龍溪縣志》卷之一《四時土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72頁。

[5]清乾隆二十七年,吳宜燮修,黃惠、李疇纂:《龍溪縣志》卷三十《風俗·歲時》,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06頁。

[6]清乾隆二十六年,陳瑛等修,鄧廷祚等纂:《海澄縣志》卷之十五《風土志·風俗考》,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77頁。

[7]清乾隆十五年,張懋建修,賴翰颙等纂:《長泰縣志》卷三十,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544頁。

[8]清康熙三十七年陳汝咸修,光緒十一年施錫衛續修:《漳浦縣志》卷之三《風土志·風俗》,漳浦:漳浦縣政協文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2004年點校本,第57頁。

[9]清乾隆十六年,陳振藻修:《銅山志》卷三十《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395頁。

[10]清嘉慶二十一年,薛凝度修,吳文林纂:《云霄廳志》卷三《風土志·歲時》,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35頁。

[11]清康熙三十年,秦炯修:《詔安縣志》卷之三《方輿志·風俗》,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第436頁。

[12]清乾隆九年,姚循義主纂:《南靖縣志》卷之二《風土·歲節》,南靖:南靖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印,1992年,第61~62頁。

[13]清康熙五十八年,李鋐等修,昌無錦等纂:《平和縣志》卷三十《風土志·歲時》,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93頁。

[14]清道光十年,蔡世紱修,林得震纂:《漳平縣志》第一卷《輿地志·風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61頁。

[15]清道光十五年,彭衍堂修,陳文衡纂:《龍巖州志》卷之七《風俗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41頁。

[16]清康熙元年,蕭亮修,張豐玉纂:《寧洋縣志》,卷一《輿地志·風俗·歲時》,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校注重印本,第56頁。

[17]清光緒元年,董鐘驥修,陳天樞等纂:《寧洋縣志》卷之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75頁。

[18]民國林鳳聲編:《石碼鎮志》民俗第三《碼俗歲時》,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第763頁。

[19]民國二十五年,朱熙修:《漳浦縣志》,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第31頁。

[20]民國三十一年,陳蔭祖修,吳名世等纂:《詔安縣志》卷一《天文志·歲時》,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第645頁。

[21][22]黃劍嵐主編:《龍海縣志》卷三十七《傳統歲時》,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第1008頁,第1003頁。

[23]《漳州民俗風情》,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 年,第 14~16 頁。

[24][25][26]余光弘、楊明華主編:《閩南璞山人的社會與文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86~188頁,第165~166頁,第 189頁。

[27]余光弘、楊晉濤、楊潔瓊主編:《閩南山河人的社會與文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51~25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秋霞国产在线| 尤物国产在线|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免费在线a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人与鲁专区|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福利| 亚洲自拍另类|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精品第|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夜色视频| 干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色成人亚洲|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亚洲无码电影|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大全|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区在线看| 在线国产91|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亚洲综合在线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五月激情综合网|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一级色|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第页|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