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越 四川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劉玉祥 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 王巳鴻 楊成燕 四川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深化新時期體教融合是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以及健康中國的重要推動力,更是明確了新時期學校體育發展的重點工作與注意事項。2020年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內容豐富、內涵深邃,是今后指導學校體育發展的指導性綱要文件。當前,隨著體教融合工作的迅速推進,學校體育也蓬勃待發,與此同時,學校體育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現實存在的困境。本研究基于新時期體教融合下學校體育發展的現實困境,指出當前能推動學校體育發展的機遇,為新時期學校體育發展的策略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隨著青少年體質的逐年下降,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因此近年來體育學科的重要性和在中考分數中的占比都有所提升,與此同時,與中考體育提升分值和改革同時進行的,是老師、家長以及學生對分數“錙銖必較”的現象、課外體育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以及學生在體育中考的考場上服用興奮劑等怪象。因此,學校體育學科的“應試化”特征愈發明顯,個別學生不再是為了“育體育心”而參與運動和鍛煉,而是為了拿到體育中考滿分;個別老師為了能使全體學生達到“標準”,在體育課堂上的練習時間全部集中于體育中考的考試項目;個別家長在校外則“病急亂投醫”,將希望放在體育中考速成培訓、興奮劑以及體考“槍手”等宣傳上。上述結果都是學校體育學科的“應試化”所導致,使得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也是學校體育的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桎梏之一。因此,學校體育學科的“應試化”,會使學校、家長與學生將體育與分數緊密相連,他們對體育的關注將不再是強體質、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1]以及運動習慣和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而是關注各種能取得體育考試高分的渠道與方法,而這一結果,將會嚴重阻礙新時期學校體育的發展與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的發揮。
“學訓矛盾”過去是用于描述體育后備人才與青少年運動員在業余訓練的同時難以進行文化教育學習,但在今天,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這意味著我國運動員培養的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因此,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不但需要青訓體系與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還需要學校體育在其中發揮基石型作用。《意見》中指出“開足豐富多彩課余訓練活動、建立學校代表隊以及成立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舉措[2],便是為了使學校體育也能成為培養優秀運動員的基地。與此同時,因為我國現代學校體育起步晚以及過去傳統文化中“重文輕武”的思想存在,導致人們提到“運動員”與“業余訓練”,便會和“成績差”與“頭腦簡單”相聯系,這也大大的打擊了青少年投身業余訓練的熱情。在基層學校里,不僅是學生,就連大多數老師與學校管理層也一致認為“學習”與“體育訓練”無法兼得,這也催生了普通學生中的“學訓矛盾”,而這種矛盾是比運動員與體育后備人才存在的“學訓矛盾”更難破除,因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過去“業余訓練的低潮,競技體育的逆潮”以及存在了上千年的傳統文化與認識所導致。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強度的提升以及電子產品的大量介入,導致家庭教育中的體育鍛煉認識嚴重缺失[3]。與此同時,我國社區與青少年俱樂部的開展情況堪憂,由于長期缺失與放任的社區管理,加之學校體育參與社區體育尚未有明確的政策細則配套規定[4],導致社區體育競賽活動難以開展與實施。學校體育需要家庭、社會與學校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精準施策,才能使學校體育中的體育育人功能發揮最大化;青少年體質水平的整體提升也與家庭、社會與學校的共同努力息息相關。因此,在現有的政策與基層執行過程中,家庭與社會體育難以與學校體育產生聯動,導致了目前學校體育的發展并不理想以及青少年的體質逐年下滑。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過后,國內有諸多學者提出了“體教融合”的觀點與設想[5],認為“體教融合”是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走向[6],隨著時間的推移,2020年時《意見》的頒布出臺了一系列包括學校體育、賽事調整以及體校改革等方面的政策舉措以深化新時期體教融合。《意見》中第一條便是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與此同時,在其他政策領域中也能找到與學校體育發展的聯動的政策舉措,因此,將《意見》中有關學校體育發展的政策舉措匯總如圖1[2]。

圖1 《意見》中學校體育發展相關政策舉措與融合目標
上述政策和舉措在體育考核改革、社會體育以及賽事管理等方面對新時期學校體育發展能起到驅動作用,面對過去學校體育發展面臨的傳統困境和問題,不但需要國家制定的頂層設計,還需基層根據自身情況再具體進行規劃與執行舉措,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助力新時期學校體育走出傳統困境。
在“教體結合”與“體教結合”的基礎上,新時期的體教融合影響了人們過去對體育與教育的看法。國內傳統觀念認為體育與教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從各國的體育發展歷程上分析,不難發現,體育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體育一詞本就為“Physical Education”,即“身體的教育”,而國內傳統的教育籠統的僅僅指向智育。早在百年前,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便提出“德智皆寄于體”“體強壯而后學問”以及“三育并重”等觀點[2],而當今學校體育存在的不少問題正是歷史的延續,因此迫切需要對傳統觀念進行徹底的革新。
《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學校體育發展進入新時代,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需要將“立德樹人”與“健康第一”徹底落實,面向“全體學生”,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學、練、賽”為抓手,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治理格局,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
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局應形成從上至下——“國家-省-市-區(縣)”的督察機制,以切實保障頂層設計能精準施策到基層各個學校與體校。
如圖2所示,“頂層設計”是影響學校體育發展最終走向的源頭因素,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學校體育最終選擇了以“立德樹人”與“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并在2001年開始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根本原因[8]。與此同時,良好的頂層設計并不總能導致良好的學校體育發展,因為,在頂層設計轉化為基層落實的過程中,外部與內部有諸多因素對其進行制約。外部制約因素有:社會對學校體育的投入、外在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當地財政收入情況等因素;內部制約因素有:學校管理層對待體育的態度、體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以及學生自身對體育的原有認識等因素。在內外部中,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好,都可能會導致學校體育發展的方向與效果與頂層設計不相吻合。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就是發展后效果與頂層設計不相吻合的典型表現,因此,要在各個環節、內外部加強監督,使學校體育發展有保障力。

圖2 學校體育發展簡易實現機制
在深化新時期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助推,與此同時,也要面對過去遺留的問題以及我國上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桎梏。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過程和規律皆具有兩面性,因此,新時期學校體育發展必將是困境與機遇并存。相信在國家因勢利導相關政策的扶植下,我國學校體育能在新時期煥然一新,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助力“體育強國”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