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龍
(黑龍江省第五地質勘查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隨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踐行,新時代要求地質工作者應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綠色礦產勘查工作。大小興安嶺為我國重要成礦帶的同時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因此利用大規模槽探工程揭露找礦的工作方法需進行調整,減少槽探工作量的投入,增加礦點發現成功率[1]。
2014年~2019年筆者先后在大興安嶺森林淺覆蓋區完成了四幅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項目1個,小興安嶺森林淺覆蓋區化探異常查證項目2個,通過上述三項目總結出了“三追索+小通槽”找礦方法,該找礦方法適用于森林淺覆蓋區的礦產預查工作,符合綠色勘查理念,并可顯著提高礦(化)點的發現效率。通過該方法在已選定的25個重點查證區中新發現礦(化)點16處,共計使用槽探17000立方米。該方法具有降低植被破壞面積,易恢復的特點,減少了探槽直接觀察比例,增加了地質技術人員野外轉石觀察、探槽轉石觀察及綜合研究的權重[2]。該方法流程主要可分為:化探異常高值點的追索、礦(化)轉石追索和點槽追索、小通槽確定礦體、植被恢復。具體工作方法詳述如下。
化探異常高值點追索即是追索引起地球化學異常高值的原因,其最終目的是發現礦(化)轉石。
具體工作方法:通過對地球化學異常在查證區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返回后,對地球化學異常進行綜合分析,選擇1種~4種元素作為主成礦元素。在每個主成礦元素中選擇2個~3個高異常值點進行異常踏勘檢查,所選元素強度一定高,這個可以保證地表即有礦化顯示。異常高值點追索方法即是以高值土壤點下坡方向20m~40m之間選擇地形相對平緩地區為起點,向坡上經過高值土壤點進行轉石觀察追索;觀察距離根據不同礦種而不同,蝕變帶較寬的有色金屬在10m左右即可,金銀等貴金屬礦化蝕變帶較窄,應控制在5m以內;可采用自由路線也可采用剖面的形式,剖面一般采用1:5000~1:1000的比例尺進行,需值得注意的是應在每個追索點附近挖取樣坑3個~5個進行觀察,觀察每一塊轉石,尤其注意異常高值點附近的觀察。最終做到發現蝕變礦化轉石,初步劃分蝕變帶,填制礦區蝕變分帶地質簡圖。
方法依據:地球化學土壤異常的采樣介質為巖屑。在大小興安嶺的淺覆蓋區化探樣品本質應為母巖風化坡積后形成的碎小石塊,而地球化學異常的高值點的地質解釋應為該樣品內摻雜著碎小的圍巖與礦石的組合,因此我們在絕大多數化探異常高值點應均可以發現礦化轉石。
例證1:某查證區進行了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由Au、Ag、Cu、Pb、Zn、As、Sb、W、Sn、Bi、Mo、Li、Rb、Y等14種元素組成,選擇了其中強度高、套合好的Au、Ag、Pb、Mo元素做為追索元素,其中Au極大值23.8×10-9,Ag極大值5.346×10-6,Pb極大值724.3×10-6,Mo極大值66.35×10-6。選擇在這四種元素的極大值點進行追索,采用1:1000地質剖面(觀察距離為連續觀察,10m設置3個~5個觀察坑,詳細觀察),沿地形向上布設剖面,詳見銀元素高值點追索剖面布置圖1。在剖面上發現品位為Au0.85ppm、Ag2374.2ppm、Pb0.163%、Mo0.028%的礦化轉石(見圖2)。
具體工作方法:在發現含礦轉石后,對礦(化)轉石進行綜合研究,通過對礦石構造、礦石結構、礦(巖)石物性、賦礦圍巖、蝕變類型,初步建立找礦標志。

圖1 銀元素高值點追索剖面布置圖

圖2 黃鐵娟英巖化銀鉛金鉬礦石
方法依據:金屬礦產多是受熱液影響改造成礦,在這個改造圍巖的過程中就一定使圍巖與礦體產生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表現在磁性、電性、密度、脆性、巖性、蝕變類型等方面,這也就是我們進行地物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從不同的發面去發現礦體與圍巖的差異。我們只要找到了這個差異就可以縮小礦體位置范圍,甚至直接鎖定礦體位置,讓我們更好更快的找到礦體。
例證2:某查證區進行了1:1萬地質簡測、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1:1萬高精度磁法測量工作。土壤地球化學異常Au、Ag、Cu、Pb、Zn、As、Sb、W、Sn、Bi、Mo、Li、Rb、Y等14種元素,選擇了其中強度高、套合好的Ag、Pb、Mo做為追索元素,其中Pb極大值1360×10-6、Zn極大值614.6×10-6、Mo極大值41.58×10-6。土壤異常范圍所對應的地質背景為白堊系下統梅勒圖組安山巖。設置追索剖面,并發現了的Pb達到0.35%品位的礦化轉石。所發現的礦化轉石為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硅化安山巖,該礦石具有消磁現象,本應該顯示為高磁的安山巖反而磁性很低,根據這一特點對比1:1萬高精度磁測平面剖面圖,發現了大面具正磁場內存在帶狀的負磁異常的存在,直接在負磁場上布設了60m的探槽,發現了工業鉛礦體2條,礦化體4條。
具體工作方法:充分分析化探、物探異常的基礎上結合發現礦化轉石的地形,布設點槽。方法為在平坦的山頂和在有坡度的山坡兩種情況,①在平坦的山頂,在異常高值點及兩側垂直于異常方向進行點槽布設;②在山坡上,垂直等高線方向等距或不等距布設點槽。主攻礦種為金銀,點槽間距在5m~10m;有色金屬間距在10m~40m間.觀察點槽內是否存在礦化轉石和基巖的礦化蝕變情況,在最后一個有礦化轉石的點槽和第一個沒有礦化轉石的點槽之間來布設短槽揭露,這樣的短槽長度一般40m以內,應保證短槽可控制住礦體寬度及重要蝕變帶界限,如不能控制應沿有礦化一段加長至穿越礦體和重要蝕變帶。
方法依據:點槽追索是在發現礦化轉石的前提下,礦化轉石即為礦體風化破碎產生的坡積物,由于重力原因礦體的真實位置應位于轉石點的上方,運移距離根據古地形的坡度不同而不同。因此利用觀察點槽內是否依然存在礦化轉石來縮小礦體為位置范圍和發現礦體是可行的。
例證3:在某查證區,對較好土壤異常進行了槽探揭露,未見礦體,在槽壁發現了礦化轉石。采用追索法不考慮化探異常位置。以發現礦化轉石位置為起點,沿上坡布設三列點槽,點槽間距10m,在未發現轉石(TD2-4)與最后一個發現轉石的點槽(TD2-3)之間布設短槽(TC6)進行揭露。發現了一條4米寬的金工業礦體(詳見工程布置圖3)。
點槽的規格為2m×1.5m,短槽的長度小于40m,該規格可避讓絕大多數林木,僅破壞的地表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具有恢復快,易成活的特點。在我們施工點槽與短槽時,將殘破轉石裝袋,腐殖土草皮層放置于槽下坡,完成槽探編錄后,先進行殘破積層回填,最后回填腐殖土層并撒下本地草本植物種子,第二年春天即可恢復。

圖3 點槽追索布置圖
在大小興安嶺的淺覆蓋區發現地表礦體,首重主成礦元素異常高值點強度;在高值點發現礦化轉石可增大找礦信心,對其綜合研究可增加物探工作的利用效率;通過點槽追索發現礦體位置減少了植被破壞符合綠色勘查理念。該方法的優越性在于不完全依靠于化探異常進行工程布設,依靠的是地質技術人員對地質情況的觀察和研究,將非必要的槽探工作觀察轉換為地表轉石觀察,增加點槽利用率,從而減少植被破壞面積并可提高發現礦點發現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