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活松,曾長育,張珩清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廣西 南寧 530023;2.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31)
南盤江-右江成礦區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其中以微細粒浸染型金礦頗具特色。截至目前,在南盤江-右江盆地范圍內已發現戈塘、板其、丫他、紫木凼、雄武、爛泥溝、水銀洞、金牙、明山、林旺、高龍、隆或、馬雄、百樂、者隘等上百個金礦床。本文通過總結礦床地質特征,研究其成礦規律,進一步分析找礦前景。

圖1 樂業地區地質構造簡圖
樂業縣大壩地區處于南盤江-右江成礦區帶的東北部。大地構造上位于揚子陸塊區(Ⅴ)一級構造單元,上揚子陸塊二級構造單元(Ⅴ-2),南盤江-右江前陸盆地(D-T)(Ⅴ-2-8)的右江前陸盆地(T)(Ⅴ-2-8-1)(圖1)。區域上出露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及第四系,以復理石建造為主的三疊系出露最廣,是區內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的主要賦礦層位。區域內總體構造格架以北西向為主,疊加樂業“S"型構造及東西向褶皺和小型近東西向、北西向、北東向斷層,形成區域特殊的構造形跡和對礦床(點)特有的控制作用(圖1)。
研究區處于他花背斜北段,已發現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分別為百社金礦、八洞金礦,礦床位于盆地內部,受他花背斜及斷裂控制。
出露地層有中三疊統百逢組第四段和蘭木組第一段。
百逢組第四段(T2bf4):主體巖性為濁流沉積的鈣質雜砂巖、鈣質泥巖、泥質粉砂巖。蘭木組第一段(T2l1):巖性為石英雜砂巖夾鈣質泥巖、粉砂巖與鈣質泥巖互層。

圖2 大壩地區地質簡圖
他花背斜是最主要的褶皺構造,軸部最老地層為中三疊統百逢組第四段,兩翼為蘭木組第一段。軸面近直立,略向北東傾斜,樞紐呈波浪狀起伏,北東翼傾角20°~50°,南西翼30°~60°,次級復式小褶皺較發育。褶皺核部小斷裂、節理裂隙及劈理發育,常見有共軛剪切理、縱張及橫張節理裂隙帶。斷裂主要為近東西向和北西向,其中,近東西向斷裂多為逆斷層,控制著區內主要礦體的產出;北西向斷裂多呈近似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傾向南西。
大壩地區水系沉積物異常為多個元素組成的異常群,異常顯著,三級分帶明顯,Au-As-Sb-Hg異常套合好,濃集中心明顯,綜合異常面積23.9km2,主要元素最高值分別為Au3010×10-9,As754×10-6,Sb29.5×10-6,Hg546×10-6,高值點較多。異常與已知的百社金礦、八洞金礦床相吻合,明顯為礦致異常。
百社礦區已發現的8個金礦體均產于中三疊統蘭木組的硅化含鈣質雜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中,礦體受斷裂破碎帶控制,礦化與斷裂破碎帶及其旁側節理、劈理關系密切,礦體呈脈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長20m~265m,厚度2.09m~20.34m,金品位1.38×10-6~5.05×10-6。
八洞礦區金礦體賦存于中三疊統蘭木組第一段(T2l1)的近東西向破碎帶中,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含礦巖性為硅化壓碎泥巖、粉砂巖、細砂巖。其中,①號主礦帶產狀185°~227°∠26°~36°,沿傾向控制斜長超過60m,礦層厚度1.00m~13.59m,平均5.43m,Au品位1.10-11.00×10-6,平均3.32×10-6。
2017年,八洞金礦開展了深部工程勘探,深部找礦取得良好效果,進一步增加了儲量,證實該地區仍有較大的成礦潛力。
礦石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9%~70%)、云母類如絹云母(10%~81%)、白云母(<1%)、黑云母(<1%),白云石(0~30%),高嶺石(0~5%)少量長石(<1%)、黃鐵礦+褐鐵礦(2%~7%)及副礦物毒砂、綠泥石、鋯石、金紅石及白鈦石、電氣石、磷灰石、重晶石等。
礦石中有用組分為金,呈微粒狀賦存于礦石中,有益元素為鈦、錳、鋅、銅等,有害元素為砷、硫、磷等。
礦石結構主要為致密結構(隱晶質結構)、變余顯微鱗片泥質結構、變余粉砂質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等,構造主要為壓碎狀構造、薄層狀構造、中層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微定向構造等。
礦體圍巖主要為石英雜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等,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及碳化、高嶺石化等。
3.3.1 硅化
主要分布于斷層破碎帶中以及斷層旁側,硅化巖石呈灰~灰白色,比未硅化巖石顏色淺、致密堅硬,并見有石英細脈穿插。硅化巖石含金量一般都比未硅化巖石高。
3.3.2 黃鐵礦化/褐鐵礦化
黃鐵礦化分布范圍與硅化大致相同,硅化的巖石或多或少都具有黃鐵礦化。
3.3.3 碳化
碳化蝕變是構造變形的重要標志,碳化強度與構造變形強度呈正比關系。碳化蝕變是桂西地區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特有的蝕變特征,是野外識別礦化蝕變的重要標志。
3.3.4 高嶺石化
硅化的巖石一般都有輕微的高嶺石化。強高嶺石化巖石呈淺灰色,新鮮時比較硬,風化后則比較松軟,遇水易漿化、粘性大。高嶺石化巖石一般都有金礦化。
(1)有一定規模、Au-As-Sb-Hg元素套合好、三級分帶清晰、濃集中心明顯的水系沉積物組合異常,是間接的找礦標志。
(2)P2/P3、P/T接觸界面,深水盆地相的復理石建造,廣泛分布的含鈣砂巖、粉砂巖、泥巖的組合為主要含礦巖性標志。
(3)背斜及其斷裂組合是尋找金礦的最重要構造標志。
(4)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碳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等蝕變是直接或間接找礦標志。
(5)民采遺跡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找礦標志。
(1)大壩地區產出的2個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點)工作程度較低,礦體在走向和垂向延伸上有進一步擴大規模的潛力。
(2)從水系沉積物異常的分布及特征角度看,主成礦元素Au-As-Sb-Hg異常套合好,三級分帶清晰,濃集中心明顯,與成礦有利地段相吻合,顯示了良好的找礦前景。
(3)賦礦地層百逢組、蘭木組在廣泛分布,含礦構造如背斜褶皺及次級斷裂發育,礦化蝕變信息豐富,說明本區仍具有較大的成礦潛力,找礦前景樂觀。
(1)大壩地區水系沉積物Au-As-Sb-Hg組合異常范圍超出已有礦區范圍,含礦巖石主要為含鈣的砂巖、粉砂巖、泥巖組合,且分布廣泛,含礦構造如背斜褶皺及次級斷裂發育、礦化蝕變強烈,沿礦體走向上還有較大的揭露空間。
(2)總體工作程度偏低,勘查深度大部分局限于200m以內,結合黔西南地區的勘查經驗,找礦深度可以拓展到1000m~2000m以下。
綜合認為本區找礦空間巨大,找礦前景十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