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治
(福建省第八地質大隊地質二分隊,福建 龍巖 364000)
礦區內礦體受地層控制明顯,主要賦礦層位為晚石炭世經畬組(C2j)、該層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早二疊世船山組—中二疊世棲霞組(C3c-P1q),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區內經畬組地層是鐵礦的主要產出部位[1]。
大排礦區斷裂相對發育。大排礦區處于燕山早期形成的原地巖系淺層次推覆構造之中,斷裂相對發育,推覆構造以一系列逆沖斷層為主,由于斷裂的影響,區內構造形態復雜。其它還有北西向、近東西向、北東向斷層,由于斷裂的影響,區內構造形態復雜,對區內礦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導礦和容礦作用。
礦區出露主要為二長花崗斑巖,其次還有呈透鏡狀、脈狀的鉀長花崗巖、花崗斑巖、石英班巖、輝綠巖、輝綠閃長巖等。其中二長花崗斑巖對成礦作用較為明顯,具有一定的成礦專屬性[2]。根據近年來對礦區的巖體及輝鉬礦進行Re-Os及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情況,根據測定結果,二長花崗斑巖的鋯石年齡為(131.72±0.41)Ma~(132.35±0.83)Ma;輝鉬礦Re-Os同位素模式年齡(131.6±2.1)Ma~(135.2±2.4)Ma,加權平均年齡為(133±2)Ma(袁遠,張達等)[3]。同時近年來對閩西南“馬坑式”鐵礦開展同位素年代學也取得了進展,其中馬坑鐵礦伴生輝鉬礦Re-Os同位素年齡(130.50±0.92)Ma(王登紅等,2010)[4]及(133.0±1.9)Ma~(134.0±4.2)Ma(張承帥等,2012)[5],與礦區莒州巖體獲得的鋯石U-Pb年齡較吻合(毛建仁等,2006;張承帥等,2011)[6,7]。從馬坑礦區和大排礦區巖體及成礦年齡相接近,而這一時期正是閩西南早白堊世與鐵重要的成礦時期。
本區處于龍巖山字型構造的脊柱部位,存在大排淺層次推覆構造,斷裂發育,加上巖漿巖的侵入作用,致使本區變質作用有較明顯的反映。
根據變質作用因素的不同,本區主要為接觸熱變質作用,次為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由于強烈的變質作用和多期的矽卡巖先后交代,分帶現象不明顯。區內矽卡巖化與鉛鋅礦化密切相關,且甚為發育,幾乎遍布全區,而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可能是受順層裂隙、構造影響,特別是區內斷層F3、F4嚴重制約著礦體產狀可以對比。
區內主要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和磁鐵礦,次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等,脈石礦物為石榴石、透輝石、次透輝石、方解石、綠簾石、綠泥石及石英等。

圖1 大排礦區輝石電子探針分析結果
礦區礦石結構特征:磁鐵礦以全自形呈聚晶、單晶互相連接、鑲嵌、石榴石和他形一半自形粒狀結構。
礦石構造:磁鐵礦石構造有塊狀結構、浸染狀構造、斑雜狀構造、條帶狀、層紋狀構造。鉛鋅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團塊狀)、層紋狀、條帶狀、浸染狀為主,偶見細脈狀。
塊狀、團塊狀構造:方鉛礦、閃鋅礦等共生呈塊狀、團塊狀產于碳酸鹽巖石中。
浸染狀構造:閃鋅礦、方鉛礦、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等呈星散狀分布于巖石中。
為進一步查明區內矽卡巖礦物成分及其成因指示意義,對大排鉛鋅礦床中的矽卡巖礦物進行了探針分析。結果表明,大排鉛鋅礦床輝石中的MnO含量較高,介于16.97%~17.58%之間,為錳鈣輝石(圖1)。
根據對我國主要典型矽卡巖型Pb、Zn(Ag)多金屬礦床的研究,提出了錳質夕卡巖建造的概念。其系指由一套較特殊的Mn(Ca,Mg,Fe,Al)硅酸鹽交代礦物所組成,經常伴生Pb-Zn(Ag)礦化,大多產于距侵入體接觸帶有一定距離的碳酸鹽圍巖中,并往往和產于侵入體接觸帶伴生Fe、Cu、W、Sn礦化的鈣(鎂)夕卡巖構成一定的交代礦化分帶。錳質夕卡巖生成時間比鈣(鎂)夕卡巖稍晚,成巖溫度(200℃~450℃)也比后者(450℃~650℃)要低。產于不同碳酸鹽圍巖(灰巖或白云巖)中和伴生不同金屬礦化(Pb-Zn或Ag-Pb-Zn)的錳質夕卡巖礦物組成有一定差別。因此,錳質夕卡巖是評價含Pb-Zn-Ag夕卡巖礦床的重要找礦標志。由前述可知,區內矽卡巖化較為普遍,輝石中MnO含量較高,為含錳夕卡巖建造,指示其具有良好的鉛鋅成礦條件。
大排鐵鉛鋅多金屬礦具有以下特征:
(1)礦床成礦類型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鐵礦屬沉積-改造型,成礦物質來源于海底火山活動及陸相;而鉛鋅屬層控矽卡巖型,成礦物質來源于巖漿熱液。
(2)成礦時期具有多期次,一般為沉積期、熱液期及疊加改造期。
(3)礦體均受地層控制,均具明顯的層狀、似層狀,鐵礦主要受經畬組地層控制,而鉛鋅礦則多與矽卡巖關系密切,多分布于外接觸帶上。
(4)礦區深部存在的燕山期花崗巖,對沉積介質中的鐵質多金屬起到活化、疊加、轉移和富集的作用,而巖體本身攜帶成礦熱液對圍巖中碳酸鹽建造進行交代作用,從而在有利條件下形成矽卡巖礦床。
大排礦區位于龍巖市鐵多金屬成礦區中南部區域,層控特征明顯。但是區內鉛鋅礦床可能為層控矽卡巖礦床。區內鐵礦形成應早于鉛鋅礦,后期經熱液改造重新是含礦元素活化、轉移,在有利條件下富集成礦。可能模糊了區內對鉛鋅礦床成因類型的認識。層位沉積環境:礦體賦存于一定的層位,即早二疊世船山組—中二疊世棲霞組(C3c-P1q)。該地層巖石基本以碳酸鹽巖—灰巖、大理巖為主,含鈣泥巖、凝灰質細碎屑巖、凝灰質硅泥巖為次,是易于受交代的巖石,本期在閩西南地區形成了厚度較大的碳酸鹽建造,也為后期熱液交代形成矽卡巖礦床提供了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