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陳 玉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隊,四川 成都 610000)
四川大梁子鉛鋅礦中的出露地層主要為前寒武紀基底沙姆瓦系上沉積巖系夾火山巖系、沙姆瓦系以及上沉積巖系,占四川省鉛鋅礦總面積的85.6%左右[1]。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巖層產狀受外圍花崗巖侵位影響明顯,巖層片理走向平行于花崗巖侵入接觸面,隨接觸面變化而變化,片理一般向沉積巖內傾斜,傾角一般為60°~70°。本文通過對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的資源勘查及成礦規律展開研究,并對礦床成因進行淺析,以資料收集和踏勘為主,分析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并結合礦床地質條件、礦化特征、找礦標志,以便指導四川大梁子鉛鋅礦日后地質找礦和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類比區域上牛孔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和老集寨沉積-熱液改造型鉛鋅礦多金屬礦床,主攻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兼顧層間剝離構造充填交代型銅(鉛鋅)礦。用地質測量重點查明含礦構造帶、巖脈、碳酸鹽巖透鏡體,配合槽探揭露上述目的地質體及驗證化探異常;在地表工作的基礎上,對有利的礦化體延深地段實施重點鉆探追索和驗證,了解礦體賦存規律,對工作區找礦潛力作出評價。
考慮到鉛鋅礦礦體的空間分布特征、資源產出狀況及礦層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表達了鉛鋅礦在形成過程中具有顯著的同期沉積特征[2]。
根據提取的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地質礦產勘查數據,結合收集和分析區內及鄰區已有的地質、礦產資料。
以設置5個勘查點為例,應用地質礦產勘查技術,貫穿整個項目實施的三個階段:開發、二次開發、發布。采用礦產勘查技術填圖即大致垂直主要構造線方向、巖(地)層走向、礦(化)體、礦(化)帶布置觀測路線,礦化帶頂底界線和了解變化情況。地質界限勾繪在野外實地進行,每天及時整理文字記錄、手圖、實物(標本、樣品、照相)資料,核對點號、層位代號、標本及樣品編號、位置、置及各種數據等。如上文所述,“互聯網+”地質礦產勘查技術可以應用在礦產資源豐富,但地形條件復雜的區域,通過對土層特性以及巖層密度的精準填圖,對多種地質礦產勘查信息進行生態融合與有效對接,為地質礦產勘查技術的聯動應用提供內外部環境支撐。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部署于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區全區,其目的在于查明本區Au、As、Sb、Hg、W、Cu、Pb、Zn等8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然后圈定單元素異常和綜合異常,并以此為線索,進行資源勘查,致力于尋找新的礦點或礦化點,本次采用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掃面,采樣網度為100m×40m,化探測線方位330°。應用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中,建議將鉆孔布設于礦權區代表性地段,主要用于追索石英脈、構造破碎帶、蝕變帶、巖體等在深部的延伸以及含礦性,盡可能發現區內可能存在的礦(化)體,為后續礦山開采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技術支持,進而實現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的資源勘查。考慮到四川大梁子鉛鋅礦派生次級構造裂隙是容礦構造,主要為容礦構造,其中巖漿巖標志為中酸性脈巖如花崗斑巖(γπ)、霏細巖(F)、霏細斑巖(νμ)、石英斑巖(λοπ)等,以及隱伏小巖株、巖瘤;地球化學標志為Au、Cu、As、Sb等元素的組合異常區,是找礦的有利地區。
地球化學勘查異常的強度和規模大,元素組合特征與已知礦床異常相似,證明為礦致異常,且異常出現成礦有利部位。通過礦產地質調查,依據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勘查、科研等資料,綜合分析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標志,與已知礦床找礦模型吻合程度高,預測依據充分、成礦條件有利、資源潛力較大,預期可提交新發現礦產地的找礦靶區。
基于地球化學測量技術的探槽常布置于探索及追索石英脈、巖脈,或穿過片理化帶、蝕變帶、地質界線等,查明其產狀及含礦性。此外,對部分異常高值點布置探槽進行查證。
根據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的資源勘查研究,進行如下成礦規律的分析。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示意圖
結合圖1所示,本文針對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的成礦規律分析,主要分析內容為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的時空成礦規律以及區域成礦規律。
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區成礦主要包括:區域化的地質變質以及化學物質導致地質硅化這兩種原因。這兩種原因至少包括兩期較明顯的成礦期,早期為部分交代和浸染狀礦化,礦化與圍巖有關,綠巖較砂質和高硅質巖石更有利于成礦,該期成礦為主要成礦期,含較豐富的硫化物;晚期礦化形成含輝銻礦含金石英脈,該期礦化僅局部可見價值較高礦體,礦化主要受北東走向剪切帶控制,見于與剪切帶伴生的各級斷裂與裂隙中,礦體產狀陡傾。四川大梁子鉛鋅礦礦床成因類型以矽卡巖型為主,少量為熱液型。
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區域成礦規律可分為:富硅富堿閃長巖類-矽卡巖型鉛鋅成礦亞系列以及低硅富鐵閃長巖類-熱液改造型鉛鋅成礦亞系列。
富硅富堿閃長巖類-矽卡巖型鉛鋅成礦亞系列,以月山礦田各礦床為代表。主要成礦物質來源于巖漿演化至中偏酸性階段分異出的深部含礦流體源(“礦源庫”),成礦時間130Ma。第一成礦階段為氣成-高(中)溫熱液磁鐵礦氧化物階段;第二成礦階段為中(低)溫銅鉬石英硫化物階段;晚期階段為中低溫U、Au及Cu、Pb、Zn多金屬礦化階段,僅發現礦(化)點。低硅富鐵閃長巖類-熱液改造型鉛鋅成礦亞系列僅發現少數小型鐵礦床、小型黃鐵礦礦床,但與之有關的銅、鐵、硫礦點很多。含礦區域與表層巖石主要位于背向斜大羊山復式褶皺中,且資源分布隨著巖層的褶皺而發生褶皺,表示該區域的鉛鋅礦成礦早于巖層形成時期,且受到層位發展的控制。形成低硅富鐵巖石的巖漿堿質、氧逸度、含水量偏低,不利于流體相的分離,同時巖漿巖含礦性研究認為,這類閃長巖不利于成礦,因此該成礦亞系列的成礦機制有待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區成礦規律主要為巖漿氣液交代作用,是一種小脈帶、大脈帶、接觸帶的礦床組合。區內成礦礦物為正向分帶,成礦作用中心位于巖體的內外接觸帶,近接觸帶形成接觸帶型及大脈型高溫氣液交代成礦,遠離接觸帶則形成小脈型中低溫熱液交代成礦,成礦物質來源于中酸性巖漿侵入體的淺源氣液分異作用。追索深部隱伏巖體及其接觸帶構造為本區進一步的找礦方向。
由于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地質勘查工作強度的不斷加大,對該地區資源勘查及成礦規律的研究也逐漸增加。四川大梁子鉛鋅礦作為我國鉛鋅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對其進行針對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建議后續在工作程度較高的鉛鋅礦床分布集中地區,應加強對區域成礦區劃梳理、加強對鉛鋅礦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的研究,在工作手段上多利用綜合物化探與和淺鉆相結合的方式,可能在鉛鋅礦床礦產地質調查中能夠取得有一定成效。
希望通過本文分析,為日后四川大梁子鉛鋅礦采礦、找礦工作提供理論依據,以促進國家鉛鋅礦產資源的經濟發展。但本文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對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地質特征進行詳細研究,相信這一點可以成為四川大梁子鉛鋅礦地質研究方面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