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軍
(安徽地礦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監測技術也揮著重要作用,作為環保質量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環境質量監測主要是對研究區域內的水進行質量現狀分析,以及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都要進入深入探討,從而為水環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達到促進提高水環境質量的目的。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國家頒布多項環保政策,各個區域的污染場地得到有效處理,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污染場地治理不到位,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污染場地治理中,要求相關單位加強環境水文地質勘察,并進行有效評價,進而更好的提升污染場地環境治理效果。為了增強污染環境質量的改善效果,提高這些環境區域存在問題的處理效率,需要充分地發揮出有關污染環境地質水文勘察技術的實際作用,提高環境監測的質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討污染場地環境水文地質勘察要點。
工業化的全面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污染場地因為長時間的環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含有較多的有害物質,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帶來諸多挑戰。為了保證污染場地環境得到更好治理,做好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特別重要。通過加強對污染場地環境水文地質勘察,可以減少生態環境污染。針對勘察人員來講,要結合污染場地所在區域的具體情況,運用科學的勘察技術,進而更好的提升污染場地環境治理效果[1]。
(1)勘察人員要全方面了解污染場地實際情況,同時收集大量的數據信息。

圖1 水文地質環境結構
(2)結合污染場地所在區域的土壤條件,以及地下水情況,制定相應的采樣計劃。
(3)嚴格落實土壤與地下水采樣計劃,并設置具體的勘察點。
(4)針對污染場地內部的土壤環境,以及地層巖性與水文地質條件,進行綜合分析。
(5)運用先進的勘察技術,對實驗室各項數據進行準確校核。
(6)運用污染模擬公式,開展污染場地風險評估,獲取最終的勘察結果。
(7)結合勘察結果,制定出完善的治理措施。對于勘察人員來講,要全面考慮外界多方面因素,有針對性地選擇環境修復技術。
某污染場地中含有較多重金屬,例如鉻、鉛、鋅、砷等,同時存在較多有機金屬污染物,例如有機砷、有機錫等,該污染場地處于復合污染狀態,治理與修復難度特別大。
在識別環節,勘察人員要對土壤采樣點進行全面檢查,并加強地下水監測力度,合理布置勘察點,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可以在潛在的污染場地設置3個勘察點。②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監測,威爾斯數量不宜少于3處,在初步調查環節,需要對該污染場地進行網格化設置,并對加密布局點,加大勘察力度[2]。
在地下水監測期間,若首個含水層不受任何限制,水文地質調查需要準確監測到含水層的實際深度,若首層含水層為承壓水層,勘察人員要結合當地的土質條件,科學確定井深。在地下施工期間,結合地下水的實際深度,土壤取樣深度不宜超過5m。
要想保證污染場地環境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有序開展,勘察人員要合理確定具體的勘察位置,同時對污染場地實施初步考查,合理確定勘察范圍,并結合現有的資料數據,分析實際污染面積,為后續的科學勘察奠定穩定基礎。例如,勘察人員可以上網,收集大量的數據資料,并采取周邊調查方法,了解污染場地水文地質情況,包括地下水的徑流方向,對污染場地內部的環境進行有效評估。通過全面了解污染場地歷史發展情況,以及場地變遷情況,找到污染產生的具體原因,從多個角度進行專業勘察。
土壤取樣,通常需要結合土壤特征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取樣。比如,在第一含水層取樣期間,勘察人員了解土壤和回填土間的聯系,并設置地面取樣點的具體深度。在上層含水層和表層間,至少設置一個采樣點,尤其是層厚超過5m后,需要在3m到5m之間設置一個采樣點,并結合最終的測試結果,確定出各個采樣點的具體位置[3]。為了準確測定觀測井位置,勘察人員可以在水表線上部設置土壤取樣點,如圖2所示。

圖2 土壤樣品獲取
在污染場地水文地質采樣環節,勘察人員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土樣采集期間,禁止摻加虛土,從而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②若污染場地土質較硬,可采取破土方法,保證采樣質量。③采樣結束后,對進行科學保存,盡可能采用瓶裝方法,確保密封性,減少樣品雜質。
在污染場地水文樣品采樣環節,要合理控制采樣量,并結合地下水采集特征,優化采樣流程。通常需要在檢測井洗凈后的2h內進行采集,在地下水取樣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地下水沉淀效果,監測井沉淀管長度不宜短于50m,進而保證取樣的合理性。
污染場地水文地質勘察環節,針對采集后的各項樣品,進行合理存儲,提高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勘察人員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在保存物理樣品時,要特別注意各類樣品密閉性,包括其采集順序,樣品采集后,及時檢測,并標記好各個樣品順序[4]。②分析污染樣品時,要加強穩定性變化分析力度,如果夏季溫度比較高,各類樣品需要使用干冰袋保存,溫度保持在4℃。
污染環境地質水文勘察工作流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依據,具體的工作流程有:①結合污染環境的實際狀況,利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加強對這些區域環境質量的綜合評估,并做好其中的采樣分析工作;②在準確的分析數據支持下,加強對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了解污染源的大體分布,對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污染狀況進行合理地評價;③完善風險體系評價,制定出改善污染環境質量的合理方案,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污染場地實驗檢測環節,核心內容為土壤實驗與污染物分析,在土壤實驗中,針對污染前與污染后,土壤物理性能進行有效對比,進而對土壤的污染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土壤物理性質包含有機物實際含量、土壤單位重度變化等,在土壤污染物治理期間,要對各項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此外,針對特定污染物,進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污染源與有害物質,加強地下水與土壤分離力度。同時,勘察人員還要對污染場地土壤物理性質進行多角度分析,例如卵石樣品與原始礫石土等。分析完土壤后,對該地區的天然含水量與滲透系數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地下水的液體指數與有機質含量。
戶外調查與實驗結束后,勘察人員要結合污染場地水文條件,以及污染物特點,對污染場地的用途,進行準確評估,進一步明確污染物的具體分布范圍,包括各類污染物影響范圍,確定其污染程度。在制定污染治理方案的過程中,要遵守經濟性與技術性原則,提升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常見的污染場地修復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具體見表1。

表1 污染場地水文地質修復技術分析
綜上所述,通過多角度分析了水文地質環境勘察要點,例如合理布置勘察點、土壤采樣要點、樣品保存、實驗檢測、治理方案等,可以保證該污染場地環境得到更好治理,減少環境污染。對于勘察人員來說,要根據污染場地所在區域的地質條件,以及水文情況,科學選擇水文地質修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