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園 毛榮軍* 胡永波 彭慧芝 莫超華 謝樂 黃穎欣
1.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病理科,廣東 佛山 528000 2.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骨科,廣東 佛山 528000
Nasu-Hakola病(Nasu-Hakola disease,NHD)又稱多囊性脂膜樣骨發育不良并硬化性白質腦病(polycystic lipomembranous osteodysplasia with sclerosing leukoencephalopathy,PLOSLL)。20世紀60年代初期芬蘭和日本學者開始描述與骨囊腫樣病變相關的癡呆,70年代初期Hakola[1]報道芬蘭7個家系中的9位癥狀相似病例,命名其為多囊性脂膜樣骨發育不良并硬化性白質腦病(PLOSL);同期,Nasu報道了1例日本的病例[2],此病被正式命名為Nasu-Hakola病。Nasu-Hakola病以白質腦病引起的進行性早老性癡呆、全身多發骨囊腫和骨折為特點。病理學改變為骨組織膜囊性變及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變,診斷要點為進行性癡呆、多發性骨囊腫。
NHD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難治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3-4],男女均可發病,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病例總數不超過200例,以芬蘭、日本、歐洲、非洲為主,到截稿為止,我國僅有1例報道[5]。本研究對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1例Nasu-Hakola病的臨床及病理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內外已報道的病例,對這種罕見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研究進展深入探討,加深對它的認識。
男性患者,39歲,因跌倒致傷左上臂部腫痛、活動受限于2018年1月到我院就診,傷后無昏迷,無嘔吐,無近事遺忘。體查左上臂腫脹,壓痛敏銳,縱軸叩擊痛,上臂、肩關節活動受限,指端感覺存,指動血運正常。
38歲時曾發生腦梗死,現右上肢肌力III級(腦梗后遺癥),其余基本恢復如常。發病至今無尿失禁、癲癇、站立不穩、步態紊亂、不自主的雙上肢舞蹈樣動作、人格改變、進行性判斷力下降、進展性癡呆、前額葉綜合征,無失認、失用、運動性失語、記憶障礙、欣快、社交能力下降、詼諧癖、精力不集中、缺乏自知力、痙攣、痙攣性截癱、肌陣攣、癲癇發作、視力下降,麻痹性腸梗阻、巨結腸、陽痿,既往無疼痛、骨折病史,學習成績較好,能勝任工作,離異育有一孩。父母無近親結婚,兄弟姐妹無相似癥狀。
X光及CT:左側肱骨上段單純性骨囊腫并病理性骨折。左側肱骨干中段及上段髓腔內見一長囊片狀膨脹性生長骨質破壞,大小約122 mm×23 mm,未見骨膜反應,未見軟組織腫塊(圖1 A)。B超:未見明顯甲狀旁腺結節。頭顱MRI:雙側腦室旁腦軟化灶伴膠質增生(圖1B);左側錐體束異常信號,考慮華勒氏變性(圖1C);左側大腦腳體積稍縮小。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正常。血常規生化及離子均正常。
左肱骨單純性骨囊腫并病理性骨折。
行左肱骨病理性骨折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骨折端組織做病理學檢查。
巨檢:灰紅灰褐碎組織,大小3.5 cm×3 cm×1.5 cm,部分呈膜狀,厚0.1~0.2 cm,質中。
鏡檢:(左肱骨)囊壁樣纖維組織增生,內壁附血凝塊,纖維組織內多灶炎細胞浸潤及出血,可見玻璃樣變性,灶性含鐵血黃素沉積,局灶見鈣化及脂肪組織(圖1D、1E),偏振光見層狀膠原纖維無序排列(圖1F)。結合影像學所見,符合單純性骨囊腫伴病理性骨折及纖維肉芽組織增生、機化及陳舊性含鐵血黃素沉積。
2018年2月7日至2019年7月24日對該病例進行了隨訪工作。術后1 d復查X光顯示左肱骨病灶已基本切除(圖1G)。術后13個月復查X光顯示左肱骨中上段植入骨周圍骨密度增高,其內見小斑點密度減低影,邊界模糊,骨折愈合(圖1H)。
另外,術后2個多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臂疼痛,活動時加劇,活動受限,癥狀進行性加重,X光示右側肱骨中段及上段髓腔內見一長囊片狀生長骨質破壞(圖1I);全身骨顯像:左側肱骨近1/2段骨鹽代謝異?;钴S,右側肱骨無異常(圖1 J)。臨床擬左右肱骨多發性骨囊腫予唑來膦酸抑制骨質吸收,試圖減緩囊狀區域進展,但效果欠佳,該區域病變在術后13個月較前擴大,復查X光示右側肱骨單純性骨囊腫,最大徑約15 cm(圖1 K)。
隨訪共17個月,左側肱骨病灶術后愈合良好,但有新囊腫形成趨勢;右側肱骨新發囊腫進行性擴大,擬近期手術治療。筆者將繼續隨訪該病例。

圖1 患者,男性,39歲。A:X光示左側肱骨上段病理性骨折,左側肱骨干中段及上段髓腔內見一長囊片狀膨脹性生長骨質破壞,大小約122 mm×23 mm,皮質明顯變薄,骨皮質完整未見破壞,未見骨膜反應,未見軟組織腫塊。B:頭顱MRI示雙側腦室旁腦軟化灶伴膠質增生。C:頭顱MRI示左側錐體束異常信號,考慮華勒氏變性。D:纖維囊壁內多灶炎癥細胞浸潤,可見少許脂肪組織(HE×100)。E:纖維囊壁玻璃樣變性,內見出血、含鐵血黃素沉積(HE×100)。F:偏振光見膠原纖維無序排列,I型膠原呈黃色或紅色,III型膠原呈綠色(HE×200)。G:左肱骨干術后1 d復查,左肱骨干密度不均,病灶已基本切除。H:左肱骨干術后13個月復查,肱骨中上段植入骨周圍骨密度增高,其內見新的小斑點密度減低影,邊界模糊,骨折愈合。I:術后2個月余X光示右側肱骨中上段髓腔內見一長囊片狀生長骨質破壞,密度減低,邊界模糊,骨皮質連續,未見明顯骨膜反應。J:全身骨顯像:左側肱骨近1/2段骨鹽代謝異?;钴S,右側肱骨無異常。K:術后13個月右側肱骨干中段及上段髓腔內見一長囊片狀生長骨質破壞,髓腔較圖I擴大,密度減低、較均勻,病灶長約15 cm,邊緣清楚,病灶稍微硬化,病灶內未見鈣化灶,皮質明顯變薄,骨皮質完整未見破壞,未見骨膜反應,未見軟組織腫塊。右側肩關節未見明顯異常
臨床上NHD有4個不同的階段:潛伏期、骨病期、早期神經系統癥狀期、晚期神經系統癥狀期(癡呆期)[2]。在Bianchin等[6]的研究中,NHD患者在30~40歲骨病期表現出復發性骨折,在40~50歲早期神經系統癥狀期出現額葉綜合征,到50~60歲晚期神經系統癥狀期出現進行性癡呆和死亡。出現神經科癥狀后平均生存期為10年,預后極差。
基因研究已檢測到NHD存在DAP12(TYRO蛋白酪氨酸激酶結合蛋白,TYROBP)和TREM2(觸發受體在骨髓細胞上表達)兩種基因突變。DAP12在外胚層細胞系的細胞中表達,如NK和樹突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骨髓細胞、小膠質細胞和破骨細胞,導致破骨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低效和延遲分化,這兩種細胞都來源于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REM2-DAP12的功能喪失,構成破骨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信號復合物,在NHD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患者同時患有肌肉骨骼和神經癥狀,其骨重塑能力不平衡導致骨囊腫發展,大腦炎癥和免疫失衡導致腦萎縮和癡呆[4]。TREM2中的基因突變據報道會導致NHD典型的癡呆和額葉綜合征,而無骨表現[7]。因此,在所有病因不明的早發性癡呆病例中均應考慮NHD的可能性。
最近的研究發現TREM2罕見的遺傳變異,如R47H和R62H,與阿爾茨海默病發展風險增加密切相關[8],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在于β淀粉樣蛋白(Aβ)在腦內沉積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元纖維纏結及神經元細胞數目的減少,引起廣泛的神經變性和小膠質細胞激活[9]。NHD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病”,目前,小膠質細胞中的TREM2特異性配體和白質腦病的確切分子機制仍有待研究,以便研究對NHD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療方案。
NHD極其罕見,具有獨特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通常不需要活檢來確診,很難見到此病的病理學表現。本研究觀察到骨囊腫囊壁的組織學特征是內含纖維肉芽組織、脂質及出血的囊腫。Shboul等[10]使用偏振光顯微鏡和反向散射電子成像研究NHD患者髂骨活檢組織,觀察到無序的層狀膠原纖維排列和廣泛增加的基質礦化,提示破骨細胞缺陷參與NHD的發生發展,而膠原纖維形態變化可能也是引起骨強度變化的深層原因之一。由于疾病的進行性和致命性,識別疾病早期癥狀,幫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員非常重要。在沒有研究出對NHD有效的治療方法前,有NHD家族史的胎兒可進行基因檢測,避免胎兒及其家庭未來陷入痛苦無望的境地。
NHD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時需與皮克病、多系統硬化、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非特異性額葉變性、額顳葉癡呆、帕金森病等鑒別,出現骨病變時需與脂肪累積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質疏松等引起的骨病變鑒別,根據40歲之后出現的典型的額葉型癡呆與影像學多囊性骨病變的組合,臨床不難鑒別NHD與上述疾病。
NHD的早期診斷是提供有效治療的關鍵,由于患者的預期壽命顯著降低,在疾病第2和第3階段通常需要激進的治療方法:手術以便早期康復并恢復正常的日?;顒樱±硇怨钦蹜摲e極治療;而在疾病的第4階段,患者通常不能行走、癲癇持續發作以及呼吸道反復感染,手術風險很高,權衡利弊,此階段提倡病理性骨折的保守治療。
已報道的病例中對這種全身性和進行性疾病很少進行手術治療[11],只有極少數對肢體進行手術治療。對NHD的骨囊腫外科醫生通常喜歡保守治療,本研究的患者由于骨囊腫合并病理性骨折,做了左肱骨病理性骨折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術后2個月余在右肱骨新發骨囊腫并進行性加重,予唑來膦酸抑制骨質吸收并未能有效減緩囊腫區域進展。術后隨訪17個月至今,左肱骨骨折愈合良好,但在左肱骨內見新發小斑點密度減低影,邊界模糊,提示手術可能僅對骨折有效,骨質破壞并形成囊腫的進程仍在繼續。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手術治療NHD骨囊腫合并病理性骨折,使患者恢復肢體功能,解除痛苦;同時,由于短期內新發右肱骨骨囊腫,顯示骨重塑能力不平衡的情況在進行性加重,很有可能會出現新的骨囊腫、骨折,唑來膦酸抑制骨質吸收但對阻止或者延緩囊腫進展效果欠佳。對這種早期NHD患者,手術治療骨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生活質量。
Kiyohiro等[12]報道了1例有額葉精神癥狀但既往沒有骨折史和家族史的NHD男性患者,通過外顯子組測序法明確診斷后,用丙戊酸鈉治療(沒有聯用抗精神病藥),患者的額葉精神癥狀部分恢復。
NHD極罕見,臨床、影像及病理醫師可能只是關注單純性骨囊腫和(或)病理性骨折,忽視了神經系統癥狀,若患者有多發性骨囊腫和(或)病理性骨折,且病情持續進行性加重,應考慮NHD的可能性。由于NHD患者骨重塑能力不平衡,可能出現骨質疏松的情況,應注意其是否有多發性骨囊腫、病理性骨折、神經系統癥狀等。本病例隨訪時間較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病例的積累和對這些已報道病例更長時間的隨訪,可能可以得到更多的數據,更好地指導NHD的診療,加深對這種罕見病的認識,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