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陳鴻輝 粟澤雄 李 勇 譚 禹 鄔懷志 黃 群 鄒 檢
1.湖南省湘潭市畜牧水產技術研究和推廣中心,湖南湘潭411100;2.湖南省雨湖區農業農村局,湖南雨湖411100
湖南湘潭因盛產湘蓮而別稱“蓮城”,所轄湘潭縣有“湘蓮之鄉”的美譽,湘潭自古就有種蓮習慣,湘蓮種植面積大,單湘潭縣就有蓮田約3 733 hm2,整個湘潭市蓮田6 667 hm2以上。目前,蓮價波動較大,2018年鐵蓮最低價跌到11.6 元/kg,嚴重打擊了種蓮戶的種蓮積極性。湘潭屬丘陵地區,在全市土地總面積中,水面427 km2,占8.5%。顯然,傳統漁業養殖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的制約,有一定的局限性。轉變種養植發展方式,調整種植和漁業養殖品種結構,走“特色”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目前,特色水產養殖已成為湘潭市漁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而蓮漁綜合種養模式自成一體,特色顯著。因地制宜發展蓮魚綜合種養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能使蓮、魚雙豐收,提高土地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結合鄉村旅游,帶動本地經濟發展。
走訪調研湘潭市的蓮蝦、蓮漁、藕漁、稻蝦綜合種養戶48 戶,現把調研的數據整理成表1。
從表1得出:1)種植產量和水產產量的667 m2產差異特別大,主要是生產者生產水平差異太大,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綜合種養可以節省50%左右的肥料和農藥成本,綜合效益得到提升。3)真正決定667 m2生產效益的,農產品的售價占了大部分因素。4)現在人工成本高,基本上占了總成本的50%以上。
1)魚類等可以清除蓮(稻)田中的雜草、害蟲,可減少施投農藥的勞力及費用的支出,節省勞動力和生產支出。2)增加了土壤有機物的含量,增強了土壤的肥力,相應減少化肥的使用,改善了生態環境。3)魚類不僅吞食農作物的病害蟲,而且清除了蚊子幼蟲,利于農村的環境衛生。此外,如養殖蝦蟹還能大量消滅蓮(稻)田中的螺類,特別是釘螺,從而大量減少血吸蟲病的中間媒介。4)甲殼類對農藥十分敏感,蓮(稻)田養魚通常不用農藥,因此,蓮漁養殖產品,均為無公害的水產品,自然能提高經濟價值和效益。

表1 湘潭市蓮漁(蝦)、藕漁綜合種養基本情況
1)蓮田蓄水高于稻田至少50 cm,而蓄水深度越深,魚類的生存、活動范圍就越大,抗應變能力越強,養殖量也就越大。2)蓮莖占水體小而荷葉挺出水面高,葉下陰涼處更多,利于水溫保持穩定,適應魚類生長,同時為魚類躲避敵害捕食提供了庇護所。3)蓮漁模式避免了稻魚模式中,淺灌、曬田等稻魚矛盾,水產品生產期更長。如小龍蝦的稻田養殖須在種植作物收割前將水產品捕盡出售,水產品養殖周期相對較短,而蓮田可全年保持水深,既增加了水產品養殖周期,又可錯峰銷售增加銷售額。特別在養蝦中,可以避開稻蝦投種時間,推遲蝦苗到6月底投放,蝦苗價格可相比高峰期每千克節省20元左右,667 m2節省苗種費500 元左右。
1)助力扶貧增收。結合扶貧攻堅一號工程,以綜合種養調研為基礎,結合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積極溝通協調,進行了分類指導實施。一是把貧困戶介紹給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公司,讓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勞動脫貧。大部分貧困戶勞動能力較弱,而加工鮮白蓮去芯,無法機械操作,需要的人員多,勞動強度不大,技術要求不高,故特別適合作為勞動扶貧項目。二是把貧困戶的農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公司,讓其收取租金和分紅,讓其增加財產性收入脫貧。三是支持貧困戶對自有蓮田、稻田進行綜合種養,增加生產性收入。現在單獨種稻和種蓮經濟效益不高,而蓮蝦綜合種養可提高收入1 000~5 000 元/667 m2。(蓮田套養小龍蝦模式是洪湖市農民在傳統的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種生態種養模式,它比單純植蓮種藕增收1.5 萬~7.5 萬元/hm2[1]。)
2)助力結構調整。根據湘潭的實際情況,對結構調整的地區,因地制宜進行蓮漁綜合種養。特別將一些土地貧脊不適宜機械化種植的坡田、散田充分利用起來,進行蓮漁綜合種養。有多項調查研究得出結論,蓮漁綜合種養具有穩定生產的作用。根據邊際效應原理和測產結果分析,在溝坑占比低于10%的條件下,稻漁綜合種養不僅不影響水稻生產,而且可以解決稻田撂荒閑置和“非糧化”“非農化”等突出的農村問題,大大調動了農民種稻積極性,促進糧食穩產[2]。在蓮漁綜合種養調查中了解到,很多農戶利用了部分以前拋荒或低產的洼田,進行蓮漁綜合種養,達到了增產增收的效果。
3)助力鄉村振興。振興鄉村,要有產業,要有人員,要留住鄉村人口,就需要有贏利的營生,才能讓返鄉人員能安居樂業。蓮漁綜合種養,可充分利用湘潭依托長沙的區位優勢,做特色、品質化的農產品,小眾品牌,避免和規模化集團公司及上市公司進行同質化產品的競爭,完全體現優質優價,綠色、環保、天然。可做到產品口感差異化,檢測指標特異化,消費人群高檔化,高檔品牌口碑化,產品對接直銷化,生產過程標準化。鄉村才能引來回鄉創業的人員,培育一批小型贏利經濟體,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良性發展的鄉村模式。
4)新鮮蓮子作為健康水果逐步被消費者接受,銷量越來越大了,價格節節升高。也可以帶動賞荷花、摘蓮蓬的鄉村旅游。湘蓮還可以抽藕標,藕標的價格也節節升高,價格從幾年前的20 元/kg 左右到今年最高價40 元/kg,市場潛力大。在蓮田開井字型溝也方便摘蓮蓬,減少人工成本,蓮田中間開溝增加陽光照射底部,通風透氣對水質和湘蓮生長有好處,且蓮田溝溝相連便于行船,方便摘蓮和賞荷花。
在挖溝的深度和寬度方面,沒有統一的技術規程,各有不同,造成建設成本高或者挖出來溝不適用。有些老板沒有經驗,又不善于學習,開的溝過淺,不利于漁蝦的養殖。更有甚者沒有嚴格按規定將溝面控制在總面積的10%以內[3],被國土部門要求整改和行政處罰。經過調研了解到,蓮田挖溝蓄水1.2~1.5 m 深,養魚、養蝦效果普遍優于0.8~1.0 m 深。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的沒有對當地的現實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便盲目上馬。其中,有2 個大型項目基地,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毀滅性損失。一個是當地水資源不足,遇到2018年干旱,蓮田沒有水,造成魚蝦還沒長成就只能中途處理掉,以致損失慘重;另一個因為沒有進行調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才發現0.5 m 下是沙質土壤,不蓄水,加上又沒有自流水,若進行抽水保養殖,成本過高,不適宜進行蓮漁綜合種養,導致項目夭折,損失慘重。
有的人缺乏各種基本信息和常識,如到哪里買料、買藥,到哪里引種,銷售渠道在哪里,什么時候投苗等等都不知道,就盲目跨行業投入到蓮漁綜合種養項目中來,結果走了很多彎路,白白交了一些學費。蓮漁綜合種養是系統工程,其中水產養殖和水稻(湘蓮)種植屬于2 個不同的技術工種,能否既掌握養殖和種植技術,又使不同配套技術有機融合,是對蓮漁綜合種養從業者的基本要求,也關乎蓮漁綜合種養的成敗。目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整體專業素質不高,蓮漁綜合種養職業農民嚴重不足。一是傳統水稻(湘蓮)種植從業者對水產養殖接觸少,對鱉、蟹、泥鰍等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知識尤其匱乏,缺乏必要的水產養殖知識和技術。二是水產養殖單位,重水產輕水稻(湘蓮),缺乏水稻(湘蓮)種植技術和管理能力,難以保證綜合效益。三是經營生產人員普遍缺乏必要的質量安全管理技術和知識,水稻(湘蓮)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產品安全控制能力不足[2]。
湘潭市本地缺乏蝦苗種供應,需從外地湖北引種,運輸路程遠,據養殖場反饋,運輸超過4 h,蝦苗成活率普遍不高,做得最好的成活率也才60%,有的只有30%。因此,建議4月下旬至5月份,從蝦蓮連作或天然水域捕撈幼蝦投放,要現捕現放,幼蝦離水時間不要超過2 h。幼蝦規格為2~4 cm,投放數量為5 000~8 000 尾/667 m2。在不急于投產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在8月份,從良種選育池塘或天然水域捕撈親蝦,按雌雄比例3∶1 或5∶2 投放,投親蝦25 kg/667 m2,這樣可以節省種苗費用。親蝦選擇標準為:顏色暗紅或深紅、有光澤、體表光滑無附著物;個體大,雌雄性個體重都要在40 g 以上;親蝦雌、雄性都要求附肢齊全、體格健壯、活動能力強[4]。
白鷺等鳥類及天敵捕食小龍蝦和魚類,影響了產量。現在人工成本高,特別在2018年鐵蓮價格最低時,才11.6 元/kg,采摘工錢6 元/kg 還請不到人,造成當年很多鐵蓮爛在蓮田里,嚴重影響了種蓮的積極性。
1)制定蓮漁綜合種養規程。現在蓮田養殖開挖漁溝、漁氹所參照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不能發揮蓮田的最大優勢,需要制定新的建設技術規程,讓所有蓮漁綜合種養戶走上標準化種養的道路。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平臺優勢,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團隊和聯合協作機制,針對蓮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加快主導模式和配套關鍵技術的集成與示范。加快水產行業標準《蓮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的制定,加快推動蓮—蟹、蓮—鱉、蓮—蝦、蓮—鯉、蓮—鰍等模式標準的研究制定,確保模式發展不走樣[4]。
2)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開展技術講座,編寫技術資料,開展蓮田現場培訓,組織種植及養殖專家到現場去指導新養殖戶,根據當地田地及水資源實際情況,適度規模,穩步發展,避免盲目上規模,出現資金斷裂、技術重大失誤導致投資失敗的問題。對老種養戶,可在現場解決其存在的一些實際技術問題。積極培養有示范效應的標桿戶并動員當地能人,帶動周邊貧困戶、農戶進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種養,充分利用閑散勞動力、勞動時間,提高農民收入。
3)搭建技術經驗交流平臺。整合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搭建蓮漁綜合種養技術經驗交流平臺,促進新型綜合種養模式、蓮田養殖技術、用藥技術、質量安全管理技術和苗種等信息的交流傳授和示范推廣。組建行業協會,加強各種養戶和基地的橫向聯系。如超成合作社有蝦苗供應,有銷售渠道,有自己餐飲連鎖企業,還有渠道可以把蝦直接賣到廣州市場,相比湖北市場活蝦的運輸更有優勢,如協調得好還能解決新養戶的進苗成活率不高和銷售不暢的問題。這樣,有利于蓮蝦(漁)產業的培育和新入行的種養戶盈利。
4)提高養殖技術增加產量。組織技術交流,提高養殖技術,使蓮蝦產量達到150 kg/667 m2以上;提高種植技術,不但可以減少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還可以增加種植作物的產量,使效益增加3 000 元/667 m2以上,起到穩定湘蓮和水蓮種植面積的積極效果。
5)進行區域優質種養,實行優質優價銷售。根據實際情況,建議實施蓮漁綜合種養的老板進行區域優質種養,實行優質優價銷售。例如,湘鵬種養合作社飼喂的草魚,因為水質好,沒有使用商品飼料,全部用酒糟和牧草飼喂,魚肉鮮美、有甜味,有專業的餐飲企業按30 元/kg 給予包收。當時市場價才12 元/kg,高出市場價1.5 倍。湘鄉東華農業的蝦子,因為是清水蝦,品質好,用朋友圈就直接銷售30元/kg,當時販子收購價才16 元/kg,按產量175 kg/667 m2,優質優價可多收入2 450 元。因此,每個綜合種養的農戶要充分利用人脈、微信、政府扶貧等各種渠道,避開中間商,做到優質優價,將產品直接銷售到用戶手上,形成良性的小微循環,提高經濟效益,避免增產不增收,優質低價拋售。
6)積極探索蓮田養殖不同的水產品。在蓮田(漁)綜合種養中,積極探索不同水產品的養殖技術,如泥鰍、蛙、甲魚、鱸、桂魚等,尋找最適宜蓮田飼養的水產品。目前湘潭市有幾個基地在做不同的嘗試,政府更應該有所作為,積極尋找引進新的優良水產品,引導各基地避免重復、無用的嘗試和探索。引導種養戶嘗試避免單一稻田或蓮田綜合種養,可以在蓮田、稻田配合養殖方面,尋找利用各自的優勢,相互配套,提高效益。特別在蓮田種蓮3年后,蓮子產量降低,需要改種水稻,在這種情況下,更要考慮蓮稻輪作或蓮經濟作物輪作的情況。
7)利用政府信息平臺優勢,給予行業分析預測、預警。近幾年各地大力發展養蝦,2020年蝦價最低時,湖北批發價最低10 元/kg。湘潭本地水域面積本來就少,一定要盡量避免盲目上規模,搞單一品種飼養。一定要盡量錯開品種,錯開上市時間,避免造成產品上市時嚴重供過于求,以致成品無人收購、資源浪費和綜合種養戶的嚴重虧損,這樣不利于蓮田(漁)綜合種養業持續、良性發展。
8)結合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小型機械的研制。前不久湘潭大學馬秋成教授研發的新鮮蓮子去芯機,節約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蓮戶的效益,1 個人工日,挖藕機械可以挖藕1 500~2 000 kg,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種蓮戶現在急需解決的是蓮蓬采摘的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解決人工成本過高、且用工短缺的問題。
9)進行蓮漁產品深加工、大力推廣蓮漁品牌。目前,湘潭花石鎮就有湘蓮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 家、市級5 家,“三品一標”有“粒粒珍”“蓮美”“蓮冠湘”和“潭蓮”等綠色食品品牌。又開發出了銀耳蓮子羹、藕粉以及荷葉茶、蓮芯茶等精、深加工湘蓮產品。依托湘蓮產業延伸出的成熟產業鏈,擴展水產品的產業鏈,提升水產品品質。充分利用湘潭的旅游資源,偉人故里(毛澤東、彭德懷、齊白石等名人)。建立幾個大型旅游基地植蓮供游客采摘、觀賞、垂釣、避暑外,做強蓮—蝦—魚觀光產業,延伸產業鏈,認真進行規劃,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把蓮—蝦—魚生態旅游真正做起來,以提升蓮漁產業鏈價值。花石鎮連續3年成功舉辦湘潭·花石“賞荷之旅”暨“湘蓮產品文化節”活動,充分展示了湘蓮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提升了湘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積極培育地方性特色水產品牌,打造湘潭“蓮花魚”品牌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