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勛
(南京市雨花臺區文化和旅游局,江蘇南京210012)
花神文化節
南京雨花臺區的花神廟一帶,早在元代就是南京種植花卉的基地,明清時期尤為鼎盛。花農們為了祈求上蒼能給他們一個好的收成、好的年景而集資修建廟宇,由于里面供奉著數尊花神的塑像,故稱花神廟。
花神,在中國早有文獻記載,《月令廣義》曰:“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二月為花的生日,大地復蘇,百花初開,即為花朝。明朝定都南京之后,城南的鳳臺門外被欽定為皇家的后花園。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當地的花農都要去花神廟,點燭焚香,祭拜花神,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花神廟位于鳳臺門外,據《白下瑣言》記載“鳳臺門,外郭十八門之一也。鳳臺門有花神廟,舊有對聯:過眼說繁華,曼勞尋芳草吳宮,秾花晉苑;同心勤報賽,最難忘春風山郭,秋雨江城。”而這一地區,流傳著許許多多有關花神的故事。
一
雨花臺區的花神廟,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考證,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得知鳳臺門附近有一處山清水秀、林木蔥蘢之地,便調集國內的種花匠人,專門種植花草以供皇室使用。鳳臺門一帶形成了花卉種植園區。鄭和數次下西洋,從馬來西亞等地又帶回了熱帶觀賞植物,更豐富了這一地區的花卉品種。花匠們為了保平安獲豐收,在鳳臺門旁修建了花神廟,供奉百花神。廟內供奉著花神唐明皇,騎白馬,執白扇,雙目炯炯有神;牡丹仙子楊玉環,儀態萬方,豐滿動人;另有一百位各類塑像,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每年的二月十二日和十一月十二日,是花神廟廟會日,花匠們請來戲班子唱大戲,各色人等聚集花神廟,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花農之間相互交流種植技術,結賬訂貨,花卉交易十分紅火。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花神廟的鼎盛時期。每月初一、十五游人如潮。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都來賞花消遣。文人雅士紛紛吟詩潑墨,刻碑留念,名士的碑刻達數十塊。
關于花神廟供奉的花神,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據說,清代乾隆年間,連續好幾年正逢種花的季節,總是陰雨連綿,烏云密布,水災不斷,花農們好幾年都無收成。沒有了鮮花,就沒有了生活來源。花農們生活無比艱辛,此時,芮、徐、毛、翟、尹、夏、王、李八大家族的花農們聚集在一起,想出了建廟供神的主意,花神廟應時而建。廟堂修建極其別致,整個殿堂用假山石堆成海島狀,三個廳協調而居,百余尊花神塑像按主次坐落在假山上。“花仙子”牡丹居正中位置。其前方地面有一塊正方形的“觀天石”,該石若潮濕則天會下雨,若石面干燥并起灰塵則預告久晴無雨。牡丹菩薩右下方地上有一馬夫揚鞭牽白馬的塑像,其馬有“神馬”之稱。海島式假山、觀天石、白馬被稱為花神廟三件寶。廟的周邊砌有圍墻,圍墻上半截為白色,下半截為青灰色。大門門頭橫額“花神廟”三字,字體為篆書。自從有了花神廟,年年風調雨順,花農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每年春夏秋三季,南京大街小巷,都有“賣茉莉花!賣白蘭花!賣紫荊花!賣玉蘭!賣茶花”的叫賣聲。每年花農們都搞集會,立牌樓慶祝,牌樓紅柱子上的對聯是:“老圃譜新篇家家多姿多彩,花神逢盛世時時有色有香。”
二
花神廟是南京老城南的一個地標,是老雨花的一大景觀;花神,是古代雨花花農的崇拜對象和精神偶像,是他們心中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平安的神。
不幸的是,太平天國戰火使花神廟遭到了巨大破壞。后來,又曾幾度滄桑幾度興衰。日本侵華戰爭,使花神廟遭到了徹底毀壞。1937年12月10日,侵華日軍第六師團和第一一四師團侵占鳳臺鄉、花神廟、雨花臺一線后,雨花臺地區兩三萬軍民來不及退卻,分散在附近農村或田野里。日軍對其加以搜索驅集,分批予以集體殺害。“經敵人掃射,哀聲震地,尸積如山,血染沒脛。”僅鳳臺鄉、花神廟一帶,就有7000余人被屠殺,其中難民5000余名、士兵2000余名。繼而制造南京大屠殺,共殺害我無辜同胞達30萬之多,尸橫遍野,堆積如山,慘不忍睹。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崇善堂和芮芳緣、張鴻儒、楊廣才等村民,自1937年12月22日至1938年4月18日止,先后在普德寺附近12次埋葬遇難同胞尸體9721具,在雨花臺、望江磯、花神廟一帶,共掩埋遇難同胞尸體27239具。花神廟叢葬地紀念碑,值世紀之交(2000年)豎立,紀念碑為碩大的自然太湖石,形制酷似雙手祈禱狀,寓表我遇難軍民不畏猙獰與強暴之意。
花神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周圍松柏茂密,莊嚴肅穆。花神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分別位于雨花臺西南普德寺、區文化館旁和花神廟社區望江磯功德園門前50米。2005年與南京市其他15處叢葬地一并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神廟地區的人們,在內憂外患中過著十分艱辛的生活。花農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常常流下辛酸的“花神淚”:
一朵花兒開/兩桶汗水栽/花兒雖美也含淚/株株哭聲來/誰知花農苦/誰知花農哀/花神一聲嘆無奈萬劍風霜刺心懷//一季花兒開/又是苦寒來/苛捐雜稅坎難邁/淚水心中埋/看花花不美聞香香不在/花神雙眼盼世間/桃園何日留血脈//花紅花美染七彩/花農年年嘆悲哀/望天天感慨/望地地感懷/花神飛淚問蒼天/鮮花何時放光彩/花紅花美染七彩/花農年年嘆悲哀/望天天感慨/望地地感懷/花神飛淚問蒼天鮮花何時放光彩。
三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雨花臺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花神廟地區的人民過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花神廟雖然消失在歷史的煙云風塵中,但人們對它的懷念、追記,對花神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卻越來越強烈。尤其是花神廟至今依然名聲遐邇,在南京,以至全省、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前幾年,雨花臺區文化部門根據歷史遺存和相關資料,創作了大型音舞詩話劇——《花神賦》,重拾花神傳奇,傳承本土文化,為南京這座古城增添了文化積淀。
音舞詩話劇《花神賦》以古代祭祀花神的大型歌舞震撼開篇,以“花神淚”“花神怨” “花神喜”和“花神賦”四個篇章串聯花神故事,共19個節目,涵蓋了器樂、舞蹈、朗誦、情景表演等藝術樣式,一段段優美動聽的傳說,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抗爭,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譜寫出了一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浪漫“史詩”,充分展現了濃厚的花神文化,深刻闡釋和豐富了雨花遺存歷史的內涵。整個劇目,包括序:“祈福”。通過情景表演,展現了明萬歷年間花神廟花農豐衣足食的景象。每到“花神娘娘”的生日之日,紛紛來到花神廟前燒香祈福。祈求花神娘娘能給他們帶來花田盛開、生活美滿的光景。接下來是四個場景:第一場“花神哀”。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南京,花神廟的花農們深受國民黨政府的盤剝,各式苛捐雜稅讓花農們不堪重負。“花神姑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希望盡早推翻這個腐敗的政府,讓花農們能夠擺脫苦難。第二場“花神怒”,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攻陷南京,花農和花神廟都未能幸免于難。花圃慘遭踐踏,花神廟坍塌于炮火。但善良的花農們仍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他們擬重建廟宇,重供花神塑像,為的是重整家園。第三場“花神喜”,1949年南京解放,花農們重獲新生。美麗的花神也煥發出動人的英姿,她與花農們共同慶祝人民當家做主,祝愿美麗的花朵開滿人間。第四場“花神樂”,今天的雨花,隨處可見綠樹成蔭百花成片。“花神湖”“花神渡”“花神大道”,以及以花命名的道路縱橫交錯。曾經的花神,已化作黨的富民政策,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美滿。這臺大型音舞詩話劇——《花神賦》,勾起了當地人們特別是老人們的歷史回憶和情感共鳴,一連上演了三場,場場爆滿,好評如潮。
四
“花神文化”,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和傳統的歷史淵源。花神文化是雨花地區長期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而它的出現并非偶然。歷史上雨花臺區形成了獨有的花卉苗木培育銷售行業,從事這一行業的花農及其市場經營者,需要精神的慰藉和保護的力量,需要一位善良、美麗而有能力的保護神來保佑他們的產業興旺發達、年景風調雨順,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供奉花神的宗教行為和文化活動。花神作為行業神的身份在南京出現,逐漸演化出具有地域性質和民俗性質的文化現象,即“花神文化”。這在雨花臺區先民的花事活動、社會生活中逐漸發生作用,并成為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神湖
“花神文化”的出現不是一種單獨的文化現象,它同經濟發展、價值觀念認同以及政治事件等都有很大的關系。花神文化在南京的出現,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經濟的發展。花神文化是農業社會、工商業社會、城市發展的產物,沒有花卉苗木這一經濟作物的培植、供應市場行為的出現,就不會有“花神”宗教活動、文化禮俗的出現。小麥、水稻等純糧食作物的生產,棉花、桑蠶等經濟作物的出現,都是滿足農民衣食溫飽等日常基本生存的需要,而培植花卉苗木這一經濟農業現象的出現,顯然是審美需求的農業經營行為。花神廟在元代的出現,“花神文化”也就自然應運而生。“花神文化”出現的第二個前提條件是南京作為明朝首都的出現。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皇家宮廷苑囿和宮廷外面大量的樓臺場館等都需要大量的花卉苗木供應。南京作為首都地位的確立,自然催生花卉苗木的大規模種植,這對花神崇拜、花神信仰、花神文化的出現顯然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政治力量推進,使“花神文化”進一步深入民心,使“花神文化”具有了超越一般地域性文化傳播的力量,花神廟由此成為雨花臺區“花神文化”誕生、傳播的發源地。
“花神文化”是雨花臺區歷史上土生土長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將“花神文化”與雨花區的支柱產業——軟件信息資源優勢相結合,接通地氣,必能促進雨花區地域化、專業化的發展優勢。這樣,通過文化創意、文化產業、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進行信息產業、文化產業、花卉產業的深度開發和發展。可以對花神的形象、傳奇、典故、傳說、詩詞、文學作品及其他相關內容等,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充分運用“花神文化”的傳播影響力和文化凝聚力,在做大做強鮮花供應市場的基礎上,積極促進園藝、苗圃、花藝等各種特色產業的發展,不斷研制推出系列的新花卉苗木產品,同時推出系列的“花神文化”產品如動漫、動畫、微電影、戲劇、電視劇等文化產品,必能進一步帶動雨花區文化旅游業的推進,促進雨花區文化創意產品的持續性開發,完成跨越式的文化產業新布局的行程。這對促進雨花臺區的文化創意、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整體性、綜合性的深度開發與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五
自明代起,數百年來,雨花人就有愛花、種花、賞花的習慣和傳統,花農修建花神廟,祭拜花神,已形成一種不舍的情結,而且這一情結從未中斷,反映了雨花人崇拜花神、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
花魂,早已根植于雨花人的內心。作為現代人,我們雖然從未見到過花神,也未見過花神廟,但花神文化卻一直在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同時也在改變著雨花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今天的雨花大地,處處鮮花,四季盛開,生態優良,環境優美,這些都體現著花神文化的影響力。如今,南京市雨花臺區花境建設規劃要把雨花臺區打造成了一個花園城區,境內有生態良好的牛首山、將軍山、韓府山和大石湖、蓮花湖、花神湖,有很多以各種花卉命名的路。如,除了花神大道之外,還有以花命名的道路有郁金花路、玉蘭路、紫荊花路、茶花路等等。2017年,雨花臺區對花神大道進行景觀改造、提升,補植晚櫻267株、又栽種桂花、梅花等觀賞植物172株。每年4月初,1500多株櫻花綻放,花神大道成了名副其實的鮮花大道。每當我們漫步在大道上,在感受四季不同時期的花卉美景的同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回望過去的歷史。
除了以花冠名的道路之外,雨花臺區還有花神湖,這是城南最大的湖泊。在湖的北邊,橫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十七孔蓮花座石拱渡橋,把紫荊花路的東西兩側連成一片。橋上立有四尊古代美女的雕像分列兩側,發髻高綰,衣帶飄飄,手托花籃,既端莊嫻靜,又婀娜多姿。這就是傳說中的“牡丹”“玉蘭”等四位花神。在橋的中間位置的北側護欄石板上,刻有我國當代著名大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花神渡橋”四個大字。在橋兩側的青石板護欄上刻有梅花、杏花、桃花、牡丹、菊花、桂花等名貴花卉的圖案,并刻有許多歷代文人大家吟頌花卉的名篇詩句。橋下就是花神湖。在橋下的東側,建有一座“花神亭”,亭子里面立有一塊一人多高的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當代著名詩人于律先生于2000年題寫的“花神渡橋記”碑文。石碑上刻有“自明朝定都,集天下花匠于此,為皇室培植名苑珍卉,極一時之盛”等字樣,還介紹了花神渡橋的建造經過和古代花神廟里花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