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茆貴鳴 徐城生
(鹽城市地方志辦公室,江蘇鹽城224005)
提 要:《鹽城市志(1983—2005)》千人成稿,眾手成志。十年心血之良志,堪存堪鑒之信史,盡顯策劃組織者科學的設計理念和編纂思路,展示總纂團隊所進行的諸多理論探索和創新實踐。
地方志作為一方資料性文獻,本質上是以資料為媒介,通過全面系統、真實準確的“資料性”體現嚴謹科學、嚴肅權威的“文獻”價值,發揮經世致用功能,故官修志書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二輪修志以來,江蘇的三級志書編修陸續展開并相繼出版。《鹽城市志(1983—2005)》(下稱續修《鹽城市志》)自2006年啟動編修,2019年10月,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志規模508.7萬字,分上中下三冊,全彩印刷。市志編修期間,經過鹽城市地方志辦公室兩屆領導班子恒心接力、精準施策,總纂團隊凝心聚力、盡銳出戰。千人成稿,眾手成志。十年心血之良志,堪存堪鑒之信史,盡顯策劃組織者科學的整體設計理念和編纂思路,展示總纂團隊所進行的諸多理論探索和創新實踐。
續修《鹽城市志》是繼首輪《鹽城市志》后,全面記述、系統反映1983—2005年鹽城經濟社會歷史與現狀的第二部綜合性市志,為首輪《鹽城市志》后的續修斷代志。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突出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全面系統地記述鹽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奮斗歷程及其巨大成就,客觀真實地反映全市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做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相統一;堅持質量第一,遵循志書體例、篇目和內容要求,按照資料的入志原則、內容的記述要求和行文的規范統一,統籌謀劃、科學實施,存真求實、精選精編;借鑒首輪修志的經驗教訓,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注重創新創優,著力編纂出具有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能夠起到資政、存史、教化作用的經世致用的精品良志。
篇目架構,沿用前志卷章節目體,志首設圖照專版、序、凡例、目錄、鹽城史略、總述、大事記;志末置附錄、索引、編纂始末;主體46卷按先自然后社會、先經濟基礎后上層建筑邏輯順序,暗分政區環境與基礎設施、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五大部類。部類構成以突出改革主線、強化發展主題、反映社會民生、彰顯地情特色為原則,適度調減經濟部類、增補政區環境與基礎設施及社會部類,加強政治和文化部類。除綜合性分卷為二級志目一卷多志外,多為一卷一志的一級志目設置;卷下設章節目三個基本層次,一般以目為記述實體,部分章節或實體,視市情特點、行業特色和入志內容,設專記、附、鏈接等,以加強記述深度;卷章統一設無題概述,宏觀記述某事業、某行業或某事物總體概貌,展示發展軌跡、亮點特色及經驗教訓;節下一般不設述體。
以2005年鹽城市行政區劃為基準,立足市區、涵蓋全市,市區為主、兼顧轄區,銜接前志、自成體系,把握整體、彰顯特色,實行一體式記述。上限除志首史略,原則上起自撤區建市的1983年,涉及上限前因前志漏記或記述有誤可補遺考訂,記述靜態事項或變化不大事物的卷章可對前志追溯;下限原則上截至2005年,大事記延至2015年,圖照、序、編纂始末、編纂機構及審驗單位和編纂人員名單延至出版。
遵循橫排門類、平列為卷,事以類聚、類為一志,以類系事、縱述史實的編纂體例,同時運用序、史、述、記、志、傳、圖、表、錄、注、鏈接、索引等,以志為主、諸體并用,史略古今、總述全志,圖隨文出、表隨文走,注在頁腳、附錄殿后。
文體采用規范的語體文記述體,大事記采用編年體輔以記事本末體,全志除史略、述體、專記、考注外,述而不論,其思想性、科學性及是非得失、功過褒貶,寓于入志資料和內容記述;文風力求簡明曉暢,遣詞造句務求準確精當,語言表述注重文約事豐。
入志人物堅持因事系人和生不立傳,在世人物的事跡內容融入相關記述實體或以表錄載入,人物卷立傳人物側重收錄對鹽城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或具有重大影響的鹽城籍或非鹽城籍已故人物,立傳人物以卒年為序。
地方志的編纂出版是一項浩繁工程。從初期總體設計、篇目架構、資料征集,到中期志稿編寫、分卷審驗、總纂統稿,再到后期評審驗收、打磨提升、編校出版,既要求入志資料全面系統、研究記述內容分類歸屬,還要講究志書體例科學合理、注重結構層次嚴謹規范、提煉區域地情個新特色,使其體現科學性、符合邏輯性、彰顯地域性。與首輪貫通式市志不同,二輪市志是斷代體續修志。鹽城市志辦主要著力于以下幾方面探索與實踐。
志書體例具有綱領制度和內容細則含義,是內容與形式及服務對象等多方面的體現。續修《鹽城市志》架構,重點把握卷章的確定與取舍,主要從科學分類和現代社會分工出發,體現實事求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內容要求門類完備,不缺要項,符合科學性;層次升降和節目增刪,旨在體現時代特征、地方特色和專業(行業)特點;層次分類、領屬及位次,要求橫排合理、歸屬得當,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前后照應、排列有序,體現科學性、符合邏輯性。結構形式,嘗試志首設史略、志末置索引,節下以目為實體,目下嘗試引入條目體,避免疊床架屋,層次過多。部類構成,適度壓減經濟部類,調整政區環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部類,適度強化政治和文化部類,保持部類協調。
體裁選用,除嘗試引入史略、索引外,經濟和政治部類的農業、工業、地方黨委、法治建設等卷設專記,解決豎寫單元無法以橫排豎寫或此詳彼略駕馭的重大事項或行業杰出人物入志;與前志有銜接作用的重要史料或有爭議的背景資料或引文資料,以附或鏈接處理。全志從編纂機構和人員名單、專版、序、凡例、目錄、總述、大事記、附錄、索引、編纂始末,到述體、專記、鏈接、考注等,均由主編“一支筆”親自上手。凡例,嘗試以主題詞開門見山,強化個例,彰顯個性;編纂始末,嘗試論文式構思,以四大部分闡述理念思路、路徑舉措、探索創新、成志因緣,最后附表詳列卷章名稱和供稿單位及撰稿審稿組稿分纂人;述體,嘗試定性照應規避,注重宏觀提攜統攬。共享利用,嘗試將同步制作的手機版與“鹽城文脈”系列《鹽城簡史》《鹽城圖志》二維碼一起置于志首,“掃一掃”即可檢索瀏覽所需資料,加大共享力度,增強利用價值。
首先是時空范圍。上限定為實行市管縣體制的1983年,下限為2005年;范圍以下限年份行政區劃為基準,立足市區、涵蓋全市,市區為主、兼顧轄區。如此設定,既充分銜接前志又全面展示建市23年歷程,系統反映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揭示改革發展客觀規律。
其次是體例結構。篇目架構,沿用前志卷章節目體并保持基本門類的銜接,但部類構成和分卷布局有調整;體裁運用,在繼承傳統、承接前志基礎上有突破有拓展,嘗試多角度深層次記述特色事項,加強記述的廣度和深度。
再次是入志資料。為接續前志并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系統性,全面系統地呈現一脈相承的歷史與現狀,嘗試將系統疏理、宏觀記述數千年歷史的史略入志,使其與總述一起,既史略承接前志又總述統領續志;將前志下限后大事記與續志斷限內大事記糅為一體,使建市后大事脈絡更清晰、內容更全面、記述更完整。
第四是記述內容。嘗試以述體勾連前志并融入續志,以此處理前后志的銜接;嘗試以覆蓋式、濃縮式、追溯式、補充式、修正式等方法,加強與前志內容的銜接。
第五是前志補遺。采取明暗結合法,謹慎負責地補遺考訂前志。明,即明確糾錯前志差錯;暗,即將補遺內容融入述體或實體記述。因考訂屬糾錯范疇,為避免誤導讀者而損及前志,不搞集中糾錯,而以分散處理法解決非糾不可的錯誤或硬傷。通過上述有效銜接,體現兩輪志書在體例上的繼承與創新和內容上的接續與補充。
如何精準把握續志編修的時代性,善于發現并發掘時代巨變蘊含的深刻原因及其發展規律,讓傳世志書志下并留住激蕩時代的特有氣息和脈動,是編纂者應重點思考認真把握的。將改革主線和發展主題貫穿全志,盡可能完整記錄改革開放的發展脈絡和重要節點,全面記述鹽城在重大改革中的率先舉措和特殊貢獻,系統展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尤其體制機制上的創新轉型,突出時代主旋律。
在相關內容與表現形式上,采取大集中與大分散處理。大集中,將關聯全局、影響社會、拉動經濟、推動發展、引領時尚、事涉民生的宏觀內容以卷章設在一二層次,體現宏觀性;如第一層次的體制改革、開發園區、鄉鎮企業與民營經濟、服務業、社會民生等十多卷,第二層次的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流通體制改革、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市場體系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生態農業、汽車工業、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物流業、商務中介、重大決策、施政紀要、知識產權、民辦教育、地域文化研究、社會保險等60多章。大分散,將行業內部改革與發展內容分散相關卷章,或以專門節目或融入述體及相關實體進行滲透性記述,體現普遍性。通過這種宏觀與微觀、集中與分散的結合,突出改革發展的主線主題,展示時代風貌,謳歌時代精神,立體地、全方位地彰顯時代特征。
研究區域地情,展示特色風貌,是志書編修基本要求。地處江蘇沿海中部的鹽城是全省面積最大、人口第二、海岸線最長、海涂面積最廣的設區市。改革開放后,鹽城由傳統農業大市逐步發展為江蘇沿海中心城市、長三角產業北拓承接基地和新興工商業城市、世界濕地生態旅游城市,先后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鹽城又是全國第十家、全省唯一的同時擁有空海港一類開放口岸設區市。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升為國家戰略后,鹽城迅速確立“東向出海”總體戰略,明確四港聯動、海河并舉、灘涂造地、產業興市基本思路,突出港口建設為龍頭、產業發展為核心、灘涂開發為重點、港城建設為突破、生態環境為特色,推進由“背向大海”傳統內陸型經濟向“面向大海”現代沿海型經濟轉變。鹽城還是中國海鹽文化名城,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地,歷史悠久,積淀豐厚,獨具特色的白色海鹽文化、紅色鐵軍文化、綠色濕地文化、藍色海洋文化及以淮劇雜技為主導的本色民俗文化,鮮明而厚重。
針對這些區域特點和地情實際,第一層次除突出農水位次外,設自然環境、人口、國土、旅游業、民俗方言等卷;第二層次自然環境卷設自然資源,城鄉建設卷設園林綠化,交通卷設民用航空、港口,農業卷設生態農業、蠶桑業,工業卷設汽車工業、制鹽工業,文化卷設地域文化研究等章;第三、四層次,視情設特色節、目;另有近十個分卷設有專記。通過不同層次的設置和不同體裁的安排,全面反映地情,充分展示特色,為志書彰顯鹽城特色的地域元素抹上了濃重筆墨。
盛世修志,志載歷史;資政輔治,堪存堪鑒。續修《鹽城市志》因縱貫古今、橫涉百科,涵蓋全市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所涉領域和學科十分廣泛,成書規模和體量異常龐大,其編纂工作始終得到了鹽城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各地各承編單位以“依法治志”的全局觀念和史志情懷,自覺地把修志工作視為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資政育人、垂鑒后世的一項重要事業擺上議事日程,并按照市政府統一部署要求組織實施。各牽頭部門認真負責地承擔起組織協調、統籌聯絡和協同供稿等工作。鹽城市志辦則注重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精心組織,科學實施,并在每個階段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續修《鹽城市志》匯聚的是各方力量,集成的是大家智慧,凝聚的是眾人心血。
十年磨一劍,得失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