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寶勇 季陳娟
(海安市委史志工委,江蘇海安226600)
提 要:隨著鄉村振興步伐的加快,城鄉建設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構成人們鄉愁記憶的無數故鄉傳統和風物風習也在逐漸消失和淡化。海安市委史志工委鼓勵并指導鎮村挖掘利用地情文化資源,創新打造“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系列地情館,發揮地情文化的社會效益,形成地方文化自信,為處理繼承與發展關系,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進而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昂0玻汗枢l風物地情館”項目入選2019年江蘇省地方志工作十大創新項目。
海安,自古便是充盈濃郁文化底蘊的神奇土地。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時期,就有先民在青墩一帶創榛辟莽、刀耕火種,在江淮東部地區開啟了江海文明的曙光。春秋時期,吳、魯、衛、宋等在古鄖地(今海安立發)盟會,這是南通地區最早見之于史冊的文字記載。漢代開鑿上官運鹽河(今通揚運河),海安成為“三十六鹽場咽喉,數十州要道”“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鎖鑰”。后海安古城風貌得到長足的發展,土城、磚城、石板街和鹽場、運鹽河不斷演繹物阜民殷的動人故事。改革開放后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步伐的加快,海安城鄉建設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被列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但是,伴隨而來的也有傳統的古村建筑逐漸消失、老物件逐漸遺失損壞、傳統文化習俗逐漸淡化等,時過境遷,許多古老的鎮村將被歷史長河湮沒,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比绾卧卩l村振興和新時代文化建設中,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難題。海安市委史志工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好地情文化資源,聯合區鎮、村創新打造“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地情館,發揮地情文化的社會效益,形成地方文化自信,進而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情文化是某一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且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這一特定區域的語言宗教、民俗風情、生產方式等文明的表現。它存在于文學藝術、民俗文物、歷史遺跡中。通過發掘梳理文脈、收集整理文物、開發保護舊居等方式,創新用展板、模型、沙盤、影像等方式,建立地情館,將地情文化實物化、展品化,能快速、宏觀、形象地全面展現該區域內的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狀,“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16年起,海安市委史志工委引導鼓勵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鎮村(社區)從當地文化、傳統風俗和古物遺存入手,融合鄉音鄉貌鄉情鄉味,打造鎮村地情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實際建設過程中,各鎮村(社區)堅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原則,重點依托鎮文化站、村(社區)為民服務中心,將地情館建設與現有的文化基礎設施有機結合,實現“一站多能”或“一室多用”,一批批鎮村地情文化展示體驗館應運而生。至2019年,全市建成村史館、鄉愁館、水鄉印象館、水鄉號子館等地情館近30家,其中產生較大影響力有15家,累計年均接待參觀超6萬人次。
墩頭鎮水鄉印象館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地情文化因其地域性,更能體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和優勢,成為對外宣傳最直接的“窗口”。而地情館作為地情文化的載體平臺,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鎮一村在歷史長河中的輾轉變化,更有其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發展進程,是宣傳、推介鎮村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民俗、杰出的人物、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投資環境的重要媒介,可助推工農業發展、商品流通、招商引資等各項工作邁上新的臺階。海安市委史志工委堅持一切從歷史、客觀、真實的情況出發,認真指導鎮村開展地情研究,從本地歷史特色、文化底蘊、鄉賢名人、民俗風情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名、特、優”亮點,促成一座座獨具特色的地情文化展示館建成。
雅周鎮地處海安西南高沙土地區,以優質無公害香芋種植、銀杏栽培、花卉種植聞名遐邇。相傳,清代此地有兩位周姓秀才文雅謙遜,故名。雅周還是光榮的黃橋革命老區,海安歷史上第一個中共黨支部誕生于此,這里曾留下了陳粟大軍的足跡。昔日的雅周鎮以水稻、玉米種植等傳統農業生產為主,改革開放以后,雅周鎮強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休閑農業助力村民脫貧致富,雅周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發生巨大變化。但雅周這片金色麥田上依舊延續著手捧詩書的詩情畫意,全國第一全家庭文化協會(雅周鎮家庭文化協會)、全省第一個家庭文化室(顧昌明家庭文化室)相繼成立。經過深入考究歷史,雅周鎮政府立足“農耕文化”與 “雅文化”的名與特,籌劃建設“手捧詩書、守望麥田”鄉愁館。海安市委史志工委在建設過程中,安排專業地方志工作人員協助對搜集的資料進行細致的核實、整合,確保史實真實、準確。鄉愁館于2016年正式建成開館,館內面積1200平方米,分為農耕區、生活器具區、地域風情區,主要展示雅周歷史、紅色戰爭故事、文旅景點等,存有30件農耕工具、23種生活用品、136張傳統票據以及《林家莊習俗》《雅周文化》《海安年鑒》等地情資料,集中從衣、食、住、行、用、藝等方面,展示雅周地區淳樸厚重的民俗民風,為當地人提供了一個延續情懷的地方,為漂泊的游子增添了一個感受鄉土味、重溫故鄉情的去處。
雅周鎮“手捧詩書、守望麥田”鄉愁館
角斜鎮灘河村,地處沿海墾區,三面環水,東面是灘河,北邊是中凌河,南靠栟茶運河。角斜古為催煎場,即海鹽生產基地,鹽業生產從唐宋起延續時間逾千年。灘河村建立村史村情館,將深埋在歲月塵埃之下的“鹽文化”挖掘、梳理、打磨、重現,呈現出“唐宋時期”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灘河村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同時,村史館還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展現了不一般的鄉村發展脈絡和鄉土文化。2018年灘河村村史館建成,成為南通市第一個村史村情展示館。占地面積400平方米,館內面積150平方米,分為灘河村村史、紅色傳承、鄉賢名人等史料和實物展示三大板塊,存有地情資料15件。開館以來,累計參觀近萬人次,得到江蘇省、南通市地方志系統領導的高度評價。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建設村史館,讓歷史和鄉愁在這里駐足,讓先輩們的精神財富成為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墩頭鎮位于里下河南緣,境內河道密布,擁有大小河流559條,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墩頭古稱“仇湖”,三國東吳赤烏元年始現于史籍。早在5000年前,這里已草木繁茂、麋鹿成群,“白龍橋”“鳳凰飲水”“神鹿報恩”等美麗神話讓人心馳神往。幾千年的文明史積淀著深厚的人文底蘊,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有中國組合數學鼻祖楊冰、中醫學家陸衛平、民間出版家袁承業等等。海安市委史志工委指導墩頭鎮抓住其“里下河水鄉”和“歷史底蘊深厚”的特點,以“傳承歷史文化、展現水鄉風情”為設計理念,建設水鄉印象館。創建過程中,多次幫助考證歷史史料,協助提供名人事跡。2017年水鄉印象館建成開放,分為水韻墩頭、滄海桑田、千古傳奇、賢人輩出、耕地傳家、水鄉記憶板塊,走進“水鄉印象館”,體驗文化強鎮、文化惠民工程,彰顯水韻墩頭、田園墩頭、文化墩頭的魅力,感知幸福墩頭的歷史文化底蘊,領略文化傳承創新的擔當。
白甸鎮位于里下河地區,地肥水美,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勤勞樸實的白甸人在里下河肥田沃土上辛勤勞作,為了協調、指揮集體勞動以及釋放壓力,口頭即興創作出勞動號子,在歲月長河中經口口相傳而得以流傳,其中車水號子最為著名,傳唱范圍最廣。這些號子無不體現著白甸人的智慧和力量,打上“甸上文化”的烙印。隨著現代社會農田機械化的發展,集體勞動不復存在,數千年來的勞動號子也瀕臨消亡。白甸鎮力圖通過建立“甸上號子傳習所”,將這一具有永恒的歷史文化價值的里下河水鄉號子繼續發揚傳承下去。展館除了使用視頻、圖片、文字、沙畫等一般形式,展示白甸歷史以及號子的起源、種類等,還邀請“非遺傳人”張憲武現場傳習車水號子。海安市委史志工委、白甸鎮文藝工作者們則挖掘整理出文化底蘊濃厚的文藝作品《車水號子》《甸上記憶》,擴大了影響力。近年來,白甸車水號子多次被搬上舞臺,受到觀眾的青睞,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李堡鄉賢名人館、青墩遺址博物館、高新區閘東社區歷史館、南莫地情文化館、鳳山村民俗文化館、老莊村農家水車體驗區、閘東社區歷史館、東夏村初心教育館、許家莊鄰里鄉吧、曲塘鎮革命史料陳列館、高新區地情展示館、鳳山村民俗館、蓉和怡心園等地情館也眾彩紛呈,全面展示了一鎮一村的歷史變遷,讓人們走進一段歷史,品味一段鄉愁。
角斜鎮灘河村村史館
“建好”地情館,更要“用好”地情館。地情館的成功,往往帶動一鎮一村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受眾面的擴大、社會認知度的提高,從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光添彩,讓地情文化“惠民、樂民、富民”落到實處。
一是打造鄉村旅游新景點。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文化旅游這一新產業新業態成為大勢所趨,鄉土文化、休閑農業等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雅周鎮每年舉辦雅周金秋豐收季旅游節,將地情館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嘗鄉味、賞鄉景、寄鄉愁,鄉村旅游蓬勃興起,更好地宣傳家鄉,拉動消費,發揮社會效益。上海、蘇州等地來海安的游客逐年增多。
二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地情文化是鄉愁的“根”,留住鄉愁,既要“塑形”,更要“塑魂”。鎮村地情館通過系統搜集整理鎮村風土人情、方言俚語,理清鎮村發展脈絡,使得先輩們創造的光輝歷史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得以再現。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居民素質提升,推動鎮村新風文明建設,形成強烈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白甸鎮水鄉號子館張憲武先生,將獨具里下河水鄉特色的民間文藝節目《車水號子》送教到白甸鎮中心小學,和孩子們互動,激情演繹水鄉號子,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播下“非遺”傳承的種子。
三是用活鄉村文化新陣地。地情館作為鎮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服務效能,真正實現“用起來、活起來、火起來”。角斜鎮灘河村村史館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革命傳統文化教育、文明城市創建,常規開展系列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角斜鎮沿口小學在灘河村村史館成立德育實踐基地,舉行“尋訪灘河村史館,爭做新時代美德少年”主題教育,傳承了地情文化、紅色文化,激發了學生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從海安市各鎮村風物地情館成立運轉的現狀看,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熱切的。外地回鄉的海安人、文化人、學生和市民對地情館的出現,很是歡迎。但地情館與人們的期待還存在差距,大多停留在維持運轉層面。地情館在迎來送往時,應當注意搜集文化信息,定期匯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再次梳理一地的文化歷史內涵,對以往的文本進行修正和完善,凸顯多元文化形態以及典型的歷史文化符號價值,展現地方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
一個有靈魂的地情館可以是本地文化坐標,呈現一地獨特的精神氣質,成為地方最好的代言人, 也可以成為游子的桃花源和精神故鄉,為地方形象的營造與傳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家鄉的自然萬物、山川土地,在此相逢并穿越漫長的往昔,重新回望歷史飄揚的旗幟,重新檢視蕩然無存的遺跡,有溫度,有耐心,有胸懷,有情懷。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安市風物地情館將以嶄新的面貌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