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少杰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高速鐵路施工過程中,沉降監測與預報是鐵路建設、運營、維護的重要環節。高速鐵路施工沉降變形一般隨著時間推移呈規律性變化,利用高精度的預報模型可以為高鐵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據。已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甄亞男針對不同區域采用不同模型進行了沉降預報[1];劉生榮用多項式擬合和GM(1,1)模型進行高鐵沉降預報[2];周興華等利用雙曲線模型對高速鐵路沉降進行預報,發現其結果與實測數據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3];薛騏等針對沉降預報模型單一、預測結果不穩定等問題,提出采用小波神經網絡進行高鐵沉降預報[4-5]。之后,張松等利用時間序列對地鐵進行短期沉降預報,證明時間序列可以用在短期沉降預報上[6];陳晨等利用灰色模型和Kalman濾波對初始值進行去噪處理及沉降預報,進一步提高了預測的精度[7-13]。
根據高速鐵路沉降變化的特點,傳統GM(1,1)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當原始數據觀測值波動較大、光滑度不足時,易出現預測結果誤差浮動較大的問題。由此可見,傳統GM(1,1)模型預測精度取決于初始數據的光滑度[14]。針對這個問題,宋建強在進行貨運量預測時,提出通過冪函數變換提高原始觀測數列的光滑度,以降低其預測誤差[15-16]。
以下結合某高鐵沉降監測數據,將其初始觀測數列進行平滑處理,利用MATLAB編程,對高鐵沉降進行預報,并與傳統GM(1,1)模型預報結果進行對比,以驗證改進模型在高鐵沉降預測中的適用性。
首先,給定某一預測對象的非負原始數據列
x(0)(t)={x(0)(1),x(0)(2),…,x(0)(n)}
(1)
建立灰色預測模型,對x(0)(t)進行一次累加(1-AGO),生成一次累加序列
x(1)(k)={x(1)(1),x(1)(2),…,x(1)(n)}
(2)

建立一個灰色微分方程,即GM(1,1)模型,有
x(0)(k)+α·z(1)(k)=u
(3)
z(1)(k)=0.5·x(1)(k)+0.5·x(1)(k-1)
(4)
其中,k=2,3,…,n;z(1)(k)為緊鄰均值生成序列。

(5)

(6)
yn=[x(0)(2),x(0)(3),…,x(0)(n)]T
(7)
將求得的參數α、u值代入時間響應函數,有

(8)
之后,累減還原得到的預測模型為

(9)
上述即為傳統GM(1,1)模型的基本推導過程,對應高鐵沉降預報時,自變量k為沉降監測的期數,應變量x為對應于期數k的沉降量。式(9)為累減還原后的沉降預報結果。
針對傳統GM(1,1)模型的缺陷,利用冪函數變換法對模型進行改進,以提高原始數據數列的光滑度,進而降低預報結果的預測誤差。
基于冪函數變換的GM(1,1)模型的建模過程如下。
首先,設原始數據列為
y(0)(t)={y(0)(1),y(0)(2),…,y(0)(n)}
(10)
對原始數據進行冪函數變換
x(0)(t)={x(0)(1),x(0)(2),…,x(0)(n)}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