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吳謀亮,彭知軍
(1.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1;2.佛山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500;3.華潤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1)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工業企業能源消耗不斷增加,相應的煤氣安全事故也接踵而來[1-3]。從業人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企業發生煤氣事故的原因、事故特點等方面進行案例分析[4-6],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7-8];在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們借助軟件系統對相關設備設施進行模擬分析,并針對工業企業提出改進和預防措施[9-11]。此外,政府部門及生產企業也在不斷提高安全管理要求,但是煤氣安全事故的預防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據本文統計,2000-2018年的89起工業企業燃氣事故中,重大事故有6起,較大事故有36起,一般事故有47起,無特別重大事故。總死亡人數達到269人,受傷人數為391人,總經濟損失超過2.8億元。本文對上述的89起煤氣事故的發生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為工業企業的安全生產,煤氣事故預防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和參考。
圖1為不同煤氣事故級別隨年份的數量變化情況,由圖1可見,2000-2007年,僅統計了1起重大事故和1期較大事故,這主要是因為前期經濟發展有限,政府部門對相關信息公開不足、不規范且媒體對煤氣事故信息的披露不夠完善,能有效報道并收集整理的信息資源不足。然而,自2011年起,煤氣事故數量開始大幅度攀升,主要歸因于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的高速提升,且國家對安全生產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相關監管披露制度和條件不斷完善。

圖1 各年度不同事故級別分布情況
從事故總數來看,2015-2018年為事故高發期,且呈峰谷狀,2015年和2017年處于高峰值,分別為18起和19起,2016年和2018年處于低谷值,分別為13起和12起。出現該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當上1年發生較多事故時,下1年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相關企業安全意識有所提升,安全事故數量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當上1年事故發生量減少后,相關部門和企業又出現一定程度的懈怠,導致該年度安全事故數量的上升。
自2010年開始,一般事故的發生數量不斷上升,至2017年達到最高值14起,2018年又降低至5起。較大事故則從2011年起,數量逐漸上升,至2015年達到最高值9起,隨后2016-2018年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并保持小幅度增長。此外,統計到的重大煤氣事故共為6起,分別分布在2000年、2010年、2011年以及2013-2015年,2016年后無重大煤氣事故發生。
圖2為煤氣事故發生的區域分布情況。從圖2中可以發現,不同省份發生煤氣事故的數量差別顯著,工業企業發生煤氣事故數量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北省、江蘇省和山東省。其中河北省作為重工業省份,以發生煤氣事故總計17起位居首位;江蘇省作為全國經濟第二發達的省份,以發生煤氣事故總計14起排名第二。此外,廣東省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雖然發生煤氣事故數量與湖南省并列第六位,但發生煤氣事故總計為4起,遠低于江蘇省。筆者分析和各省的產業結構有較強的關系。

圖2 事故發生的區域分布
此外,重大煤氣事故主要發生在河北省、河南省、江蘇省、山東省及山西省5省份,其中山東省統計重大煤氣事故數量為2起,其他4省份均為1起。
圖3為發生煤氣事故所在地的直接主管政府部門行政級別與歷年發生事故數量的統計關系。從圖3中可以發現,地級城市發生煤氣事故的數量最多,達到55起;其次為縣級城市的煤氣事故21起,副省級和直轄市煤氣事故分別為8起和5起。

圖3 事故發生直管政府行政級別分布
副省級和直轄市城市煤氣事故數量遠少于縣級和地級城市,一方面是得利于安全管理水平和要求更高,擁有更優質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另一方面,眾多高能耗,管理水平有限的工業企業為適應環保政策的壓力,搬遷至較偏遠的地級甚至縣級城市。
圖4為歷年煤氣事故發生的月份分布情況,從圖4中可見,冬季發生煤氣事故的數量顯著的高于夏季,且煤氣事故發生的高峰期分布在1-2月,其中1月高達15起,2月為13起。春節前后,工業企業的工作人員、管理人員均有放松的心態,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煤氣事故發生的頻率激增。此外,相比冬季,夏季的6-9月為事故發生的低谷區。

圖4 事故發生月份分布
圖5為工業企業事故發生的介質分布情況,煤氣事故數量達到53起,遠高于其他介質,長期以來,煤氣作為工業企業的主要燃料之一,工業企業多數配套建設了煤氣生產裝置和輸送設施,運營維護活動多涉及動火作業、有限空間作業等特殊作業,安全管理不足,極易發生安全事故,導致了煤氣事故的高發率;其次涉及一氧化碳、天然氣的分別為12起、10起,一氧化碳則主要來源于煤氣泄漏或燃燒工況不良等情況,多發生在密閉空間,天然氣事故則多為操作不當導致天然氣在爐膛、煙道、烘烤段等部位聚集遇點火源發生爆燃或爆炸;其余介質事故的發生數量相對較少。

圖5 事故介質分布
隨著“煤改氣”的推進,天然氣逐漸成為工業企業的另一種主體清潔燃料,其較煤氣的安全性相對較高,相關政府部門監管相比更加到位,行業標準更加完善,供氣企業安全管理更嚴格,所以其事故數量相比煤氣少很多。但上述與天然氣有關的事故也反映出安全管理仍然不足,操作人員的技能仍有待加強。
本文統計煤氣事故的發生形式歸類為火災、爆炸、燃氣泄漏以及中毒窒息四類。圖6為事故發生的形式分布情況,從圖6中可見,中毒窒息的事故數量達63起,爆炸事故達22起,火災及燃氣泄漏事故相對較少,分別為3起和1起。煤氣和一氧化碳的有毒、易燃易爆特性,導致其形成的事故主要以中毒窒息和爆炸為主;而燃氣的易燃易爆特性,也導致其形成的事故主要以爆炸為主。此外,煤氣和一氧化碳的無色無味的特性,突發性的泄漏很難覺察,造成中毒窒息的事故率較高。在煤氣泄漏探測、緊急切斷保護、安全防護方面等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改善。

圖6 事故發生形式分布
圖7為事故發生直接原因的分布情況,其中違章操作導致的煤氣事故發生頻率遠高于其他因素,數量達70起,占比為70%,充分表明了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和能力的不足,操作的規范性欠缺。違章操作主要有能源隔離不到位即以閥門隔斷代替盲板隔斷,進入有限空間不檢測有毒窒息氣體成分和濃度,作業人員不按照規范要求佩戴防護用品,煤氣/燃氣鍋爐、熱風爐等點火不成功時違反操作規程盲目連續點火等。如某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煉鐵廠“7·2”煤氣中毒事故中,作業人員(死者)趙某未經許可擅自一人到煤氣區域作業,無專人監護,未辦理安全操作票,違反崗位安全操作規程;雖然攜帶有便攜式煤氣報警器,煤氣濃度超標時(17 h 40 min左右王某發現趙某躺在1#高爐凈煤氣總管插板閥北邊東側時,現場煤氣濃度報警大于100 mg/L)仍心存僥幸,沒有及時撤離或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

圖7 事故發生直接原因分布
其次,違章指揮導致的煤氣事故數量為11起,排第二位,說明了基層管理人員管理水平也不高,安全意識缺失;違章指揮主要有未制訂作業方案、危險源辨識不到位、作業組織不按照規范或既定方案、現場指揮失當導致作業人員暴露在危險環境等。如某寧遠縣某陶瓷有限公司煤氣發生站風冷器檢修“1·17”煤氣爆炸事故中,煤氣站站長明知本人不知道煤氣爐檢修的操作規則,對煤氣爐進行檢修需要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才能操作,也知道煤氣站的工人不具備煤氣爐檢修能力,且在未制定檢維修作業方案和安全措施的情況下,違章指揮煤氣站工人對煤氣站風冷器進行檢維修作業。
設備工藝缺陷主要指由于設計、施工等因素導致了工藝系統存在缺陷,本文中統計的此類煤氣事故中,煤氣的水封失效是導致煤氣泄漏事故的主要因素。采用水封進行煤氣系統的密封是否安全可靠,如何能夠有效地降低密封失效概率,需要在設計、施工環節進行充分評估和研究。設備故障導致的事故數量為8起,工業企業在生產運行中應加強安全管理巡查工作,及時排查設備故障問題,減少煤氣事故的發生。
1)自2011年起,煤氣事故出現較大幅度的攀升,在2015-2018年的事故數量呈反復性的升降,2017年事故數量最多,達到19起。當前正處于安全管理初見成效的階段,需要更加完善安全管理標準要求。
2)從發生煤氣事故省份的分布情況而言,各省的事故發生數量差別顯著,河北、江蘇、河南等省份的煤氣事故數量較多,各級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需要更具有針對性的提升安全管理要求。
3)由于不同行政級別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執行力度存在差異,且工業企業具有較明顯的區域選擇性分布的特點,地級和縣級行政區域內發生的事故數量遠多于副省級和直轄市;因此,地級和縣級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大力提升生產企業的安全監管要求。
4)冬季由于氣候寒冷,通風環境差,更容易形成相對密閉空間。同時,春節前后工作人員更容易懈怠,增長了煤氣事故發生的概率。各級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需要更有效的推動節前節后安全生產檢查及教育培訓工作。
5)違章操作導致的煤氣事故比例達到70%,違章指揮導致的煤氣事故比例達到11%,人為因素占據了煤氣事故直接原因的81%,充分說明了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安全意識缺失,管理水平不足。各級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需要更有效地推進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