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新
當前,中國大陸的微型小說大賽如雨后春筍。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現在的微型小說征文比賽有三多:舉辦的次數多,舉辦的單位多,頒發的獎金多。
我認為,征文比賽的原則要公平、公正、公開。征文比賽的目的必須非常明確:為了微型小說事業的發展,發現人才,推出新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微型小說作品,提升這種文體的文化檔次,擴大它在文學界與大眾中的影響。
我曾經參加過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十屆年度獎終評委。那些年的大賽,推出的作品質量是高的。現在再回看當年舉辦的春蘭杯首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許多獲獎作品經住了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成為人們經常學習、講評的精品。
然而現在,舉辦的大賽越來越多,可真正能讓人津津樂道、流傳的作品卻越來越少。有的獲“大獎”的作品,一公布,就遭到讀者的非議。
那么,當下的征文大賽,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得了什么???
一、圈子獎
一些征文比賽,是為了圈子服務的。舉辦的目的非常明確:為個別單位造影響、為某些人造輿論。獲獎的永遠是那些人。更有甚者,一看評委名單,就能斷定獲獎人員。有的評獎搞“投桃報李”,通過評獎,互通有無,拉近關系。例如,今天我舉辦征文,你獲獎;明天你舉辦,我獲獎;有的評獎單位想“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辛辛苦苦拉的贊助,怎么能讓外人獲獎?于是,表面上看上去熱熱鬧鬧的征文比賽,實際上非?!袄淝濉?。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如下的結果:一是征文來稿日見枯竭。有的“大賽”,一次只收到100多篇稿子,竟有50篇獲獎,連門面都難支撐。二是廣大讀者對這種做法感到無聊。這樣的比賽,不僅不能擴大舉辦者的知名度,反而降低甚至敗壞了其聲譽。讀者一看文章,就會質疑:這樣低水平的作品也能獲獎,這種大賽有何意義?三是獲獎作品含金量低,推不出好作品,發現不了有發展前途的新人。四是徒增一些獲獎者盲目樂觀的情緒,使他們被虛幻的景象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就是當今中國微型小說界水平最高的作者。有的作者在個人簡介中,寫曾經獲過幾十個獎項,但一看他的作品,會發現沒有可圈可點之處。而這種“圈子獎”對一些初學者危害更甚。有的初學者通過托關系甚至投入金錢后獲了個小獎,拿出來到處炫耀,在群里到處曬,自我感覺良好、非常得意,甚至認為自己進入了當代名作家的行列。還有一些初學者從此不思進取,不再在作品的創作上下大功夫,而是把精力放在找評委、探消息上,以為這是晉升的“捷徑”。結果路越走越歪。
二、廣告獎
所謂“廣告獎”,就是某些地域、單位或者企業,以打廣告為目的組織的征文比賽,而獲獎的獎品也是舉辦單位的產品。一些比賽還會明確規定,除了必須是本地作者外,還須在征文內容中加入企業的介紹。這些比賽實質就是宣傳單位的廣告,如果只是在當地小范圍推廣,無可厚非,但如果冠以“全國征文大賽”之名,就涉及虛假宣傳了。這樣沒有號召力的征文,企圖通過征文比賽打響名號,但最終真的能推出好作品、好新人嗎?
三、打賞獎
一些征文比賽的獲獎,把讀者的“打賞”作為獲獎的條件之一,我稱其為“打賞獎”。須知,以此為標準的比賽,完全失了初衷。有的打賞之所以成為“大賞”,是發動了所有親戚朋友,投入這場全民戰爭;有的為了數據能變好看,不惜在各個群里打擾他人以乞得點贊;還有的自己投入許多金錢和物質,找人幫助打賞。這樣的比賽評出的作品,毫無可信度,就如同電視上的虛假廣告一樣,實物與圖片極為不符。高尚的文學,拜倒在趙公元帥的腳下;嚴肅的事業,被庸俗之風污染,著實讓人覺得悲哀。
由此可知,這些大賽很多并不能評出高質量的作品。這些不規范的比賽導致了兩種后果:其一,獲獎的作品平庸,大大降低了微型小說的品格,也讓文學界更輕視這種文體、讓大眾更遠離這種文體。其二,這樣目的性明確不在征文質量上的比賽,對初學者是一個誤導,他們誤認為微型小說就應該是獲獎作品上的那種模式,這樣會讓他們在創作微型小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微型小說,因其短小,本來就難以與中、長篇小說比肩,只有努力創作出《德軍留下的東西》這樣的世界著名的精品,出現契訶夫、星新一這樣的大家,才能讓世人對這種文體刮目相看、不敢小覷!當前,微型小說數量多精品少,加之許多獲獎作品質量一般,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創作,畢竟,傳承好微型小說的精髓,我們還有很長很遠的路要走。
為了辦出有質量的征文比賽,讓世人對微型小說的魅力有更清晰的認識,為了吸引廣大讀者參與,為了推動有成就的作家寫出能彪炳時代的作品,為了培育出更多的文學新星,征文比賽必須得規范,且公平、公正、公開。
當前社會存在一些不正之風,評獎出現一些問題,讓人冷漠與藐視。對此,不必大驚小怪。如果人人都從自己做起,共同抵制不良傾向,做到對社會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一起動手、努力匡正。時間久了,一切都會改變,我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