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李曉陽 朱慧芬 王李華



[摘要] 目的 探討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12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進行常規管理模式,研究組進行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診療時間、誤診率、漏診率、溶栓成功率及預后情況。 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診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誤診漏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和預后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救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急性肺動脈栓塞;救治;CTPA;急性胸痛癥
[中圖分類號] R543.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16-0080-03
The role of chest pain center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XU Fangfang? ?LI Xiaoyang? ?ZHU Huifen? ?WANG Lihua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Quzhou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est pain center management mo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May 2017 and January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study group performed chest pain center management mode. The treatment eff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ime, misdiagnosis rate, missed diagnosis rate, thrombolysis success rate and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thrombolysis success rate and prognosis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chest pain center has a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Chest pain center management mode;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Treatment; CTPA; Acute chest pain
肺動脈栓塞是一種由于多種致病因子積累形成的栓子融入肺循環從而阻塞了肺動脈以及其他分支造成的疾病,其主要表現是患者的肺循環受到阻礙,是較為嚴重的一類肺血管疾病,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漏診率、誤診率和致死率[1]?,F階段,肺栓塞研究是醫學界心肺血管疾病領域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早期診治能夠較大程度減少患者的病死率,本文旨在探討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救治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45~64歲,平均(54.5±1.4)歲;研究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46~65歲,平均(55.5±1.5)歲。急性肺栓塞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標準[2]。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管理模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詳細收集病歷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診療時間、既往病史、危險分層、誤診漏診情況、治療方式、溶栓是否成功及預后等。
研究組:進行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急性肺栓塞患者在進入醫院時,優先進入急診科,胸痛中心服務流程根據患者疾病的緊急性,有效地進行符合急性疾病特點的科學設置,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原則。依據急性肺栓塞的治療指南及SCPC認證要求,本院針對日常操作完善并改進傳統工作流程,制定有針對性的急性肺栓塞診治流程。胸痛中心在建設早期,急性肺栓塞的傳統診治流程為“急診科醫師→呼吸科→進一步檢查→確診→啟動溶栓”流程,在實施過程中步驟繁瑣且耗費大量時間,造成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經過重新梳理傳統流程,對急診科醫生進行有關急性肺栓塞診斷治療的專業培訓后,有效制定了“一鍵啟動”制度,即“急診科醫師→檢查→啟動溶栓”流程,節約診療時間,進而有效地提高了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救治率[3]。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診療時間包括從接診至CTPA報告的時間及急診處置時間。
兩組患者的誤診率、漏診率和溶栓成功率及院內死亡率及半年內死亡率。半年內生存情況根據電話隨訪存活出院患者獲得,具體記錄資料由專業人員進行核查和監控[4]。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包括:顯效: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誤診率、漏診率得到極大程度的降低,由30%的概率降為3%左右,溶栓成功率增加,有效的控制了患者死亡率的上升。有效: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誤診率、漏診率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無效: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誤診率、漏診率、溶栓成功率及院內以及半年內的死亡率無變化甚至更加嚴重[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診療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診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誤診漏診率、溶栓成功率及預后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誤診漏診率低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和預后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自上世紀美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家胸痛中心以來,歐美各個國家隨后廣泛建立各種類型的胸痛中心,而中國的胸痛中心建立較晚[5-6]。規范化的胸痛中心建立需要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影像科、胸外科、急診科、手術室、介入室等多個科室間的有效合作,對胸痛患者進行正確分類和危險分層,并在短期內對致命性急性胸痛患者進行評估、識別及治療,胸痛中心利用程序化“綠色通道”能夠有效地減少患者診治延誤的發生,較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并提高了患者的遠期預后效果[7-8]。現階段胸痛中心模式在國內發展較快,但在推廣應用中仍存在一些阻礙,主要是因為急救體系存在極大的地區性差異,不同急救體系之間的醫療模式并不完善。國外近期研究提示,胸痛中心的管理模式可及時有效地對急性肺栓塞等致命胸痛急癥進行篩選和確診,有效減少了診斷過程中誤診和漏診發生,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9-10]。
隨著臨床中對急性肺栓塞檢查措施的不斷完善,其中肺動脈栓塞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發病率較高,其發病的本質是由于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或因為患者肺部分支在臨床上造成機體出現肺循環障礙以及病理生理的綜合征。如果患者發病后未及時得到準確的診斷,出現病情延誤,使病情發展到較嚴重時期,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提高臨床診治效率十分必要。胸痛中心主要是利用心電圖、血漿D-二聚體和動脈血氣分析等對早期急性肺栓塞進行快速、及時、有效地診斷。早期診斷急性肺栓塞可有效地在早期進行溶栓以及抗凝治療,可在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本文通過研究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救治中的作用,以急性肺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不同管理模式下兩組患者診療結果進行比較,提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診斷治療效果,明顯減少急性肺栓塞患者從醫院接診到CTPA報告之間的時間和在急診科所耗用的時間,減少了誤診率和漏診率。雖然溶栓成功率提升不明顯,但患者院內死亡率明顯降低,急性肺栓塞患者預后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動脈出現大面積栓塞時,病情發展較快,易產生血流不穩定的問題,治療窗口期較短,因此死亡率非常高[11-12]。溶栓治療是處于極度危險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優先選擇的治療方案,溶栓治療應在就醫初期進行,其越早進行效果越好,有關資料顯示溶栓治療在發病48 h內進行效果最佳[13-15]。有關研究認為隨著肺栓塞病程的延長,溶栓療效也隨之降低,所以及時的初期診療對降低患者死亡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F階段在臨床治療中普遍采用的確診方法是CTPA,該方法能夠準確有效地發現肺部栓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具有規范性的診斷流程,經過醫院內有關科室相互合作,明顯減少急性肺栓塞患者從接診到CTPA報告期間的等待時間,有效減少患者在院內的診斷時間[16-17]。胸痛中心的建立既減少了急性肺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的診療時間,也對急性胸痛的診療過程進行規范。本院胸痛中心對在心電圖檢查中沒有異常的急性胸痛患者進行心肌酶譜、D-二聚體及血氣分析等方面的監測,同一時間與影像科等有關的科室進行有效合作,以達到迅速診斷急性肺栓塞等具有致命性的急性胸痛癥狀,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誤診率[18-20]。另外,需要對未出現明確診斷結果的患者進行數小時觀察,并對有關項目進行第二次檢查,避免漏診情況出現。因為急性肺栓塞患者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缺乏特殊性,在此基礎上因為臨床醫生及影像醫生等對急性肺栓塞的認知程度不足,導致漏診的現象經常發生。本文通過研究顯示:研究組診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胸痛中心可有效的促進患者進行及時治療,可有效地增加患者的存活率;研究組誤診漏診率、溶栓成功率及預后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胸痛中心可及時準確的對患者進行診斷,提高了醫院對患者的診斷正確率;研究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胸痛中心可較大程度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建立后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減少急性肺栓塞患者誤診漏診的現象,提高疾病發現率,從而有效確?;颊叩玫郊皶r正確的治療,盡可能地減少就診的時間,提高溶栓的成功率及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救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鑫,郭自同,王釗,等.胸痛中心對偏遠地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8,34(9):35-38.
[2] 涂琳,于琦,魯玉明.胸痛中心模式與常規診療流程對STEMI急診PCI救治效果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8, 47(11):1544-1547.
[3] 唐萍,羅素新,余中琴,等.胸痛中心認證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速度的影響[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7,24(5):550-553.
[4] 劉偉靜,寇寧.胸痛中心建立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的影響:一項建立前后對比研究結果[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7,24(2):119-122.
[5] 陸政德,甘劍挺,袁軍,等.胸痛救治快速反應體系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預后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7,46(34):4790-4793.
[6] 許瑋,王凱,汪剛,等.胸痛中心的多學科協作管理與評估[J].中國衛生經濟,2018,37(11):71-72.
[7] Borondy AK.Patient-Friendly summary of the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Acute? chest pain-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18,15(1):1.
[8] 秦綱,賈永平,呂吉元,等.綜合醫院胸痛中心微信平臺建立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中國循環雜志,2018,241(7):29-33.
[9] 林旗才,毛祖冠,周汝亮,等.急性肺動脈栓塞1例報告[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7,45(10):994-997.
[10] Volcke J,Michels M,Malfait A,et al.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2017, 73(21):38-50.
[11] 米玉紅.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診斷與治療規范及面臨的問題[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1):17-22.
[12] 李培秀,耿園園,焦亞彬,等.急性肺栓塞治療前后雙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半定量對比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7,33(33):1850.
[13] Roy PM,Corsi DJ,Carrier M,et al.Net clinical benefit of hospitalization versus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Journal of Thrombosis & Haemostasis,2017,15(4):243.
[14] 白俊,鄒琳岑,孔令秋,等.病例193:反復肺栓塞1例[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8,26(3):89,93.
[15] Li H,Jen S,Agarwal S,et al.Management of cardiac tamponade during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of saddle pulmonary embolism:A clinical dilemma[J].Lung India Official Organ of Indian Chest Society,2018,35(4):336-338.
[16] 蘇玲.“胸痛護士”模式在“胸痛中心”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42(35):179.
[17] 馬春朋,劉曉麗,王慶勝,等.急性胸痛缺血風險評分模型的建立和驗證[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8,46(2):131-136.
[18] 侯學靜,白景林,高志紅.放射性核素肺顯像與螺旋CT診斷急性肺栓塞的對比觀察[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45(7):840.
[19] 李超紅,陶雨婷,曲新凱,等.社區聯動下胸痛患者院前救治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18,38(3):29-31.
[20] 劉璇,李樹仁.胸痛中心及區域協同體系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策略的改進[J].中國循環雜志,2018,23(8):830-832.
(收稿日期: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