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



[摘要] 目的 分析遼寧某醫院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及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特點,旨在幫助醫務人員了解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一般規律,保證患者臨床用藥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選取2012~2019年遼寧某醫院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254例中藥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按發生年度、患者年齡、性別、藥品劑型、給藥途徑、涉及系統及臨床癥狀等進行分析。 結果 中藥不良反應在60歲及以上患者中多發,主要以中藥注射劑為主(77.95%),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前5位均為為中藥注射劑,排名第一的藥品是注射用血栓通(凍干),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最常見的中藥不良反應。 結論 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和報告工作,確保臨床合理用藥。
[關鍵詞] 中藥;不良反應;合理用藥;遼寧
[中圖分類號] R287?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16-0111-04
Analysis of 254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 hospital of Liaoning from 2012 to 2019
MA T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al Materials, Chaoyang Central Hospital, Chaoyang? ?12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help medical staff understand the general rule of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analyzing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 hospital in Liaoning, so as to ensure that patients' clinical medication is more reasonable,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Methods 254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reported to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 in Liaoning from 2012 to 2019 were selected by using retrospective research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year of occurrence, patient age, sex, drug dosage form,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related systems and clinical symptom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frequent among patients aged 60 years and above, mainl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77.95%). The top 5 report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ere a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and the first ranked drug was thrombosis for injection (frozen dry).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kin and accessory damage. Conclusion The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the clinic.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Rational use of drugs; Liaoning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中指出: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包括藥物的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后遺反應、特異質反應、二重感染、藥物依賴性等[2-3]。中藥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臨床應用歷史,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觀念均認為中藥的藥性溫和,服用安全,可長期用藥。隨著人們對傳統醫學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中藥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中藥特別是中藥注射劑引發的藥品不良反應也逐漸增多[4],需要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本文通過對2012~2019年遼寧某醫院254例中藥不良反應進行回顧分析,旨在認識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規律,促進中藥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藥安全,以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國家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系統,提取遼寧某醫院2012~2019年上報的中藥不良反應254例,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評價及藥品不良反應關聯性判定標準,將關聯性評價為可能、很可能,肯定后納入后續統計表格。
1.2 方法
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對不良反應報告的發生年度、患者性別、年齡、過敏史、藥品劑型、給藥途徑、涉及器官/系統及臨床癥狀、處理情況及結果等進行回顧性分析,從中探討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2 結果與分析
2.1各年度中藥不良反應情況
2012~2019年該醫院共計發生中藥不良反應254例,每年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例數及占比如表1所示。
2.2 不同性別及年齡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構成比
該醫院的254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男137例(占總例數53.94%),女117例(占總例數46.06%)。其中患者的最大年齡為92歲,最小年齡為2歲,不同年齡的患者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構成如表2所示。
2.3過敏史
254例中藥不良反應中,既往有食物藥物過敏史的患者共8例,占總例數的3.15%,導致過敏的藥物/食物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鈉、替米沙坦片、美托洛爾片、鐵劑、生脈飲口服液、中藥、粉塵、膠布;無過敏史的患者有142例,占總例數的55.91%;過敏史不詳有104例,占總例數的40.94%。
2.4不同中藥劑型及不同給藥途徑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情況
在患者使用中藥制劑引發的不良反應中,涉及的藥物劑型主要為注射劑、栓劑、片劑、膠囊劑等,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254例中藥不良反應中,共涉及靜脈給藥、口服給藥、外用給藥、肌內注射、吸入給藥等給藥方式,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靜脈給藥中,以靜脈滴注為主,占全部靜脈給藥例數的96.37%(186/193)。
2.5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藥品通用名稱及其臨床表現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中藥,構成比占前5位者均為中藥注射劑,其中排名第一的為注射用血栓通(凍干),共45例(占總例數的17.72%),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頭痛、心悸等;排名第二的為舒肝寧注射液,共26例(占總例數的10.24%),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發熱、呼吸困難等;排名第三的為參芪扶正注射液,共21例(占總例數的8.27%),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惡心、胸悶等;排名第四的為丹紅注射液,共20例(占總例數的7.87%),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頭痛、胸悶、心悸;排名第五的為舒血寧注射液,共19例(占總例數的7.48%),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皮疹、注射部位疼痛、瘙癢等。見表5。
2.6中藥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系統及臨床表現
254例中藥不良反應病例所累及的器官/系統遍及患者的全身,其中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共計146例(占總例數的53.87%),主要臨床表現多為皮疹、蕁麻疹、瘙癢、皮膚發紅等;其次涉及消化系統,共計44例(占總例數的16.24%),主要臨床表現多為惡心、嘔吐、腹瀉等;第三涉及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共計31例(占總例數的11.44%),主要臨床表現多為頭暈、頭痛、過敏樣反應、震顫等;第四涉及呼吸系統,共計14例(占總例數的5.17%),主要臨床表現多為呼吸困難、氣短、胸悶、咳嗽等;第五涉及全身性損害,共計14例(占總例數的5.17%),主要臨床表現多為發熱、寒戰、面色改變等;第六涉及心血管系統,共計10例(占總例數的3.69%),主要臨床表現多為心悸、心慌、血壓升高等;第七涉及用藥部位損害,共計8例(占總例數的2.95%),主要臨床表現多為靜脈炎、血管炎、輸液部位反應等;另有眼底出血1例、眼瞼水腫1例、牙齦出血1例、咽喉不適1例,共計4例(占總例數的1.48%)。見表6。
2.7嚴重的、新的中藥不良反應
254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嚴重的、新的不良反應情況如表7所示。
嚴重不良反應中有4例危及患者生命,具體情況為注射用血栓通(凍干)2例,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大面積嚴重紅色斑丘疹伴瘙癢;舒肝寧注射液2例,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喉頭緊迫、休克、雙肺聞及大量哮鳴音;舒血寧注射液1例,主要臨床表現為高熱、寒戰、頭痛、周身不適;血必凈注射液1例,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口唇發紺、血壓升高。新的不良反應主要由中藥注射劑引起,占全部新的不良反應的比例高達78.03%(103/132)。
2.8中藥不良反應處理情況及結果
254例患者發生中藥不良反應后,由于醫務人員及時給予停藥或對癥治療,經過處理后患者的癥狀均好轉或痊愈,其中2例導致病程延長,余252例均對原患疾病無明顯影響,未見病程延長、病情加重及明顯后遺癥等。
3討論
中藥不良反應發生例數在2017年達到最高,為46例,2018年、2019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其中男性患者發生率高于女性患者。254例中藥不良反應在各個年齡段均有發生,其中以60歲及以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占總例數的40.94%),此與我國國內的文獻報道是相符的[5]。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腎功能減退,對藥物代謝的影響較大[6],同時多伴有各種疾病,需要長期合并用藥,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多發,加之老年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較低,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患者易于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所以在臨床治療中要多關注老年患者的用藥反應。
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發揮巨大作用的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率為第一位,其中又以靜脈滴注給藥方式最高,遠遠高于其他的給藥途徑,這與中藥注射劑臨床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從而導致臨床用量過大、使用頻率過高有關[7]。一般情況下,中藥制劑引發不良反應的原因除了患者個體因素、臨床使用因素外,也與藥物成分因素密切相關[8],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所含有的未知的成分較多,其中所含的大分子類物質(如多糖、多肽、鞣質等)也較多且很難有效的去除,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等均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從而誘發不良反應[9]。曾有文獻報道[10-11],所含的致敏成分如蛋白質、色素、淀粉、鞣質、黏液、樹脂等進入人體后,會刺激機體并產生抗體或者致敏淋巴細胞,當機體再次接觸該抗原時就會立即導致過敏反應的發生。中藥材的質量、提取分離工藝、各種賦形劑的添加等均是引起中藥不良反應增加的因素,許多中藥注射劑質量不一,也會導致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增多。所以在臨床應用中應遵循“能口服給藥的,不采用注射給藥;能肌內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的用藥基本原則[12]。
中藥藥品由于其說明書內容籠統,欠缺臨床研究內容、藥物使用警告等重要信息[13],描述大多不全面、不準確,容易導致超說明書用藥的情況發生,例如喘可治注射液在說明書中明確記載的用法為肌內注射,3例不良反應的發生均是由于吸入用藥而引起的;在254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注射用血栓通(凍干)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共計45例,其中多達25例(占55.56%)存在超量使用情況(說明書中記載日最大用量為500 mg,25例中用量為600 mg),通過分析發現,這是由于制劑規格為150 mg所導致,所以醫院在購進藥品時要密切注意用量和制劑規格間的關系。
經分析發現,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種類繁多,其中皮膚及其附件的反應居首位,消化系統反應占第二位,這可能是由于這些器官/系統的臨床表現非常直觀,易被患者或家屬發現,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有關。
通過綜合分析遼寧某醫院2012~2019年254例中藥不良反應可以發現,隨著中藥品種的日益增多及使用量的逐步增大,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和報告工作已經成為醫院藥事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臨床應用中,為了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有效、合理,建議如下:①為提高中藥制劑的安全性,加強對中藥制劑生產、使用過程的監管,對相關工藝和質量設立統一的標準;②為警示醫務人員和患者,建議生產企業修訂并完善藥品說明書的相關內容,增加對中藥不良反應,特別是嚴重的不良反應的內容描述;③建議醫院加強對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行政干預[14],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體系和報告制度,從而減少漏報瞞報情況的發生;④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用藥觀念;⑤推廣中藥師在接受中藥治療的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藥學服務,能夠顯著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用藥的合理性及安全性,使患者獲得收益[1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管理辦法[S].2011:6-7.
[2] 馬向東.藥學干預在促進中藥注射劑使用合理性的作用探析[J].當代醫學,2017,23(3):12-14.
[3] Lefeber GJ,Drenth-Vanmaanen AC,Wilting I,et al.Effect of a transitional pharmaceutical care intervention at hospital discharge on registration of changes in medication regimens in primary care[J].J Am Geriatrics,2014,62(3):565-567.
[4] 李田軍.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與危險因素評估[J].安徽醫藥,2018,22(11):2250-2253.
[5] 張娟,王登峰,熊永山.887例新的和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4):326-33l.
[6] 尹婕,金少鴻.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現狀及風險控制措施淺析[J].中國藥事,2013,27(9):989-993.
[7] 張莉,吳華,黃瓊,等.實施重點監控前后醫院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情況調查[J].中國藥業,2018,27(13):85-88.
[8] 曾祥紅,楊振玲.80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回顧分析[J].現代中醫藥,2019,39(6):127-129.
[9] 方海姬,何偉康,郭勝才.中藥制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原因與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8):114-115.
[10] 周超凡.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警示[J].中國藥物警戒,2005,2(2):65-68,71.
[11] 嚴炎中,徐雯字,王清良.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J].天津藥學,2005,17(4):55-56.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2010:12.
[13] 周歧驥,莫巧鳳,劉承統.中藥制劑新的藥品不良反應與不規范說明書分析[J].中國藥業,2019,28(18):93-95.
[14] 羅宏麗,肖順林,李芹,等.瀘州市9家醫院10種中藥注射劑行政干預和藥學干預前后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房,2018,29(6):847-851.
[15] 黃立東,楊川.探討中藥師推行藥學服務對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意義[J].中醫臨床研究,2017,9(15):75-76.
(收稿日期:202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