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菲
摘要:陸柬之,唐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作品流傳甚少,但存世作品《文賦》彌足珍貴,備受后人關注。此幅作品使欣賞者疑點重重,但因文獻資料較少,研究者并不多見,筆者僅就所掌握的資料淺談陸柬之功力之作《文賦》中的疑點及個人見解。
關鍵詞:陸柬之;《文賦》;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003-01
一、陸柬之其人
(一)生平簡述
陸柬之,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據史料的推測,大概活躍在隋文帝至唐高宗時期。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儀郎,崇文侍書學士@。陸柬之在初唐時期是一個博學廣識、通曉經史的名賢。其為唐代書法家虞世南之甥,與歐陽詢、褚遂良齊名,隸行入妙,草入能,工正行書。陸柬之以文采風流和書藝卓越而名,在陸氏家族中光彩耀人。
(二)學書師承
陸柬之舅舅虞世南為唐代“楷書四大家”之一,子纂,孫煥,書出家學。《述書賦注》以為“能繼家業”,然終因風骨不繼,有墜家聲。而繼承虞氏家業的重擔也就放到了陸柬之身上。
李嗣真《書后品》最早記錄了有關陸柬之書藝的師承情況:
“陸學士柬之受于虞秘監,虞秘監受于永禪師,皆有體法……陸柬之學虞草體,用筆則出藍之譽,故非子云(梁書家蕭子云)之徒……評日古之學者皆有師法,今之學者但任胸懷,無自然之逸氣,有師心之獨往,偶有能者,時見一點,忽有不悟者,終身螟目。”
陸柬之年少時跟從其舅學習,打下扎實的書法根基,但又不被其所囿,求根溯源,又學習二王。師法虞世南、二王一脈都可理解,但還有師法歐陽詢的講法。據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中“傳授筆法人名”所載“……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于歐陽詢,陽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筆者認為,陸柬之學習歐陽詢大概是因為歐陽詢的書藝高超,又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二人同時在弘文館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陸柬之拜其為師向其學習也不無道理。根據陸柬之作品分析,偶爾也可見歐陽詢的縮影:筆者推測,《文賦》出現的忽而放長的筆畫,拉長的字形,并不是作者有意為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習歐書的產物。
(三)藝術成就
陸柬之書法經典作品甚多,但流傳下來的卻很少。據宋代《宣和書譜》所載:“陸柬之……書《頭陀寺記》、《急就章》、《龍華寺額》、《武丘東山碑》最聞于時。今御府所藏六:行書《蘭若碑》、《頭陀寺記》、《五言蘭亭詩》、《千字文》、《臨王羲之蘭亭序》;草書《急就章》。”除此之外還有行楷文賦》、草書《得告帖》。目前所能見到的,所剩無幾。
1.《得告帖》被收錄在《淳化閣帖中》,黃伯思在《法帖刊誤·第四梁陳唐人書》中記錄:陸柬之帖云:近得告為慰上下無恙不得吳興近問懸心得藥書散勢耿耿嘗也。殊不類唐人語,當是臨晉宋人帖,不爾效其語作此耳。”可見此帖語前后不連貫,當是選臨前代法帖。
2.《頭陀寺碑》曾被米芾所收藏,知道明清時期古人的書中還有所描述,如今此碑已經失傳,但也許能在米芾的書作中窺見其風貌。
3.《五言蘭亭詩》尚有墨跡本藏于香港,相傳此帖為米芾的摹本。
陸柬之的眾多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文賦》。
二、扛鼎之作——《文賦》
(一)書寫背景
《文賦》為晉代陸機所作,是一篇中國文藝理論著作,對后來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說陸柬之在年輕的時期讀陸機《文賦》,極為傾心,但怕自己書藝不精不敢輕易下筆,直到陸柬之晚年書名赫赫時,才動筆了此宿愿。可見陸柬之在面對遠祖宏文時,是懷著極為崇敬的心情予以書丹,其嚴謹的創作態度,得以使后人稱《文賦》為“二陸雙絕”。
(二)藝術特色
《文賦》,行楷書,共一百四十四行,不注書者姓名,卷末有眾多名人的跋語,其中包括趙孟頻、李倜、揭傒斯、危素、孫承澤等人,他們認定此為陸柬之所書,推崇備至。
1.《文賦》取法。有關《文賦》的取法,大多數的觀賞者認為其無論從章法還是筆法來看,與《蘭亭序》極為接近。元人李倜跋:“唐陸柬之書世不多見……其筆法皆自蘭亭中來,有全體而不變者,識者知之耳……”此為李倜僅存世的墨跡文字,其本人書法力追晉人風質,確實如其所言,仔細對比,此貼字中存在著與蘭亭序》極為相似的結體。但總的來看,其用筆相對《蘭亭序》而言更為含蓄,更接近于王羲之尺牘之類之作,應是受虞世南書風的影響。而且唐人尚法,尊崇晉人風度的同時又要對自己狂放的情緒收斂。筆者認為,這也是此貼風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2.融合三體。通讀字帖,我們不難發現一幅作品中同時運用了三種書體:楷書、行書以及草書。行草書相互穿插運用,魏晉時期就有存在,在當時,行草書正趨于成熟,也是大勢所需,應運而生。再往前推至漢簡、章草也有出現此跡象。然而,陸柬之在書寫過程中使用三種書體,這也并不屬于“破體書”的范疇,除此之外,作品中偶有字形最后一筆拉長、字形修長者,這不免使觀者產生疑惑。
筆者認為,與其說他是在炫技不如說是他學習成果的運用與展示,原因有三:(1)時代前提。陸柬之生活在大唐時期,國力強盛。唐太宗李世民熱愛書法,特別對王字評價極高,命人在全國范圍內搜集王字,于是有了《集王圣教序》等作品傳世。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陸柬之有機會看到許多王字的真跡便可認真研習王羲之書法,除《蘭亭序》外還有《奉橘帖》《平安帖》等尺牘。張懷瓘《書斷》評陸柬之:“工于仿效,劣于獨斷。”王字中也有許多行草書穿插使用的表現方法,可以說陸柬之《文賦》中行草書穿插出現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此。(2)書出多家。前文所講陸柬之書法藝術學習師承多家,學其舅虞世南,學歐陽詢,學習二王等名家。這些都是為被時代所認可的書法大家,各具藝術特色。王羲之的道美健秀,虞世南的端莊典雅,歐陽詢行書的筆法險勁、猛銳長驅,陸柬之的書法風格也是集眾家所長,《文賦》可謂其集成之作。(3)對陸機至高的崇敬及嚴謹創作態度的體現。在當時王羲之的書法風靡一時,且其《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陸柬之當認為最經典的文章當要最佳的書法書寫,因此《文賦》抄寫用字也極為考究,無論在章法上還是在字形上都向王字靠攏。況《文賦》篇幅長,可謂其自身的鴻篇巨制,定要將畢生所學,最精進的書藝認真對待。
綜上,產生了《文賦》獨特的藝術風格。
3.真偽之辯。有關《文賦》真偽,有學者專門寫文考證,對寫本的文本內容、題跋、避諱,鑒藏印等進行綜合研究,對其真偽做出判斷,給觀者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就錯漏字而言,書家在抄寫時難免發生漏字錯字的現象,筆者認為,無論真假與否,《文賦》藝術價值還是很高的,值得后輩認真研習。不單學習書法技法、章法,更要學習陸柬之嚴謹的治學態度。
三、結語
本文對陸柬之其人的生平、師承、藝術成就及書作《文賦》的書寫背景、藝術特色進行了簡要論述,這僅是對陸柬之研究的初步探索。古人的經典需反復欣賞、思考,筆者將進一步搜索資料,研習經典,以期收獲更多珍貴信息。
朝散大夫:據《舊唐書·職官志》載為文散官“從第五品下階”。
“太子司議郎”《通典》:“龍朔中分為左、右,以左司議郎替司議郎,以右司議郎替舍人。咸亨初復舊。掌侍從規諫,駁正啟奏,并錄東宮記注,分判坊事,職擬給事中。
“崇文館學士”見《通典》:“魏文帝始置崇文觀,以王肅為祭酒。其后無聞。貞觀中,置崇賢館,有學士、直學士員,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屬左春坊……后沛王賢為皇太子,避其名,改為崇文館,其學士例與弘文館。
注釋:
①朝散大夫:據《舊唐書·職官志》載為文散官“從第五品下階”。
②“太子司議郎”《通典》:龍朔中分為左、右,以左司議郎替司議郎,以右司議郎替舍人。咸亨初復舊。掌侍從規諫,駁正啟奏,并錄東宮記注,分判坊事,職擬給事中.”
③“崇文館學士”見《通典》:“魏文帝始置崇文觀,以王肅為祭酒。其后無聞。貞觀中,置崇賢館,有學士、直學士員,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屬左春坊……后沛王賢為皇太子,避其名,改為崇文館,其學士例與弘文館.”
參考文獻:
[1]張懷瓘.《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唐)張彥遠.法書要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3](宋)軼名,顧逸(點校).宣和書譜[M].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
[4](宋)黃伯思撰.宋本東觀余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碑帖名品陸柬之文賦[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