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要:《新疆舞曲》是一首富有新疆地域風格的曲目,對于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是學習中國風格鋼琴曲的典型作品,教師可以通過曲子的背景介紹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再通過講解節奏型、速度力度、裝飾音的運用等演奏技巧方面讓彈奏者學習并體會新疆風格鋼琴曲所獨有的演奏特征。
關鍵詞:郭志鴻;新疆風格;鋼琴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081-01
一、作者郭志鴻及新疆風格音樂文化介紹
(一)郭志鴻生平介紹
郭志鴻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作曲家,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他創作的鋼琴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多體現出“洋為中用”的特點。郭志鴻教授的創作的主要有《變奏曲》《春到農舍》《新疆舞曲》《喜相逢》《云歌五首》等,為后來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疆民族音樂文化
新疆地處于我國西北部,民族眾多,產生有多種不同的音樂文化,也形成了各種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自由交流的格局。哈薩克民族的民間音樂分為“安”、“魁”兩大類。筆者選取的《新疆舞曲》的就來源于哈薩克族民間歌曲“安”的一類:吉爾這一亞種。
二、《新疆舞曲》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中國風格鋼琴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了解中國鋼琴發展的歷史與文化。本曲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提升自己演奏水平、豐富自己課外音樂知識的好的選擇。《新疆舞曲》由哈薩克族民歌《婚禮歌》改編,歌曲風格由慢速發展到歡快、熱烈,營造一種婚禮的歡快活躍的氣氛。通過講述新疆風格作品的典型風格特征和作者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讓學生了解該曲文化底蘊。讓學生通過老師所描繪的背景故事尋找彈奏這首曲目所要具備的感情色彩,并在此基礎上加上相應的彈奏技巧,讓學生自行尋找所要演繹的作品風格。
(二)有利于學生全方面提升鋼琴演奏技巧
1.節奏。新疆風格鋼琴曲的節奏是其特色之,常見的節奏類型有附點、切分、三連音等,這些節奏類型結合起來形成了活潑、有律動感的舞蹈風格,充分體現出新疆各個民族從古至今所具有的載歌載舞的民族特性。引子部分運用了大切分節奏,左手一開始5度跳進,具有強烈的舞蹈個性,而節奏類型也是前松后緊。在講解時應充分結合譜例介紹該曲的典型節奏類型。
小附點的運用在本曲中也出現多次,且音符的時值越短,舞曲的旋律越達到高潮,演奏難度也同樣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應教授學生著重練習。
2.節拍與力度。采用了多種節拍的結合運用,開頭和結尾運用4/4拍的節奏,中部用5/4的混合復拍子表現如歌的中板,表現了新疆民族音樂中非均勻律動的節拍特征并富有美感。力度的對比對不同音樂形象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力度記號是表現音樂的重要媒介。演奏者進行彈奏時不僅表現力度記號,更要注意符合樂曲的整體效果。尾聲力度是由p推到fff再到sf,但fff的彈奏不能只是縱向力度上所彈出的重音,與最后作者要表達的音樂形象不符。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啟發學生認識譜面的各種記號,還要把這些力度記號表情記號應用于實際的演奏中,使之真正符合該曲所要表達的效果,這樣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彈奏能力。
3.裝飾音。不同的裝飾音有時可以反映出鋼琴作品的風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有藝術表現力,裝飾音在鋼琴作中起到錦上添花、點綴的作用。常見的裝飾音有倚音、波音、回音、顫音等,裝飾音的出成為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音樂表現手段,在彈奏時,不同的裝飾音有著不同的技術要求。在19-26小節運用了。上行倚音和下行倚音兩種。練習前倚音時應注意輕而快,先不加倚音練習,實際為大切分節奏:加入倚音后該樂段的調性也發生了改變,增加了音色和旋律的變化。因此練習時不要只機械的練習節奏而是要深入到該裝飾音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三)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鋼琴學習之路是漫長而又歷經坎坷的,但是對于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精髓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學習鋼琴,而現階段鋼琴教學中,教師偏重布置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對于中國作品的演繹以及了解少之又少,一味的讓學生們彈奏西方經典作品,有可能會引起文化的陌生感和隔閡感。在以后的教學中有計劃的加入一些中國作品,教授中國鋼琴發展的歷史,更能使學生無論在鋼琴或其他方面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作為新世紀音樂文化的傳播者與繼承人,我們更應該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釋:
①張超群.鋼琴在中國[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參考文獻:
[1]梅寒.論鋼琴曲的創作[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02).
[2]張超群.鋼琴在中國[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3]張巖.中國鋼琴曲創作的民族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4.
[4]潘雪.淺析新疆風格鋼琴曲的創作[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