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鳴
摘要:聲樂藝術是一種基于一定發(fā)聲技巧的獨特音樂藝術,而發(fā)聲技巧是通過合理的科學訓練得來的,合唱是由眾人共同演繹完成,更需要集體的協(xié)作與配合,需要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靈魂境界,整個過程是復雜而艱辛的。合唱與獨唱的形式在方法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科學而良好的聲樂基礎是整個合唱中最基本的要求。
關鍵詞:姿勢;方法;發(fā)聲;練習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00-01
豐富的音樂色彩、均衡的聲部發(fā)展、旋律的協(xié)調起伏、精準的聲音配合,將會成為一支與文化發(fā)展相適應的高素質音樂合唱隊伍。只有把握了良好的訓練方法,體悟了其中的歌唱技巧,將會讓合唱這門藝術發(fā)揮出最大的藝術魅力。
一、科學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的生命之本,它的另一個功能就是為人們歌唱提供發(fā)聲的動力。歌唱中的呼吸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胸式呼吸,這種方法主要依靠上胸支持,但是膈肌與腹肌不能有效參與,吸氣時容易身體緊張,呼氣時易產生漏氣現象,發(fā)出的聲音比較緊、千沒有音色上的優(yōu)美感;二是腹式呼吸,主要依靠的是下降橫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氣息的流過,這一方法容易導致吸氣過深,氣息不流暢,中低音區(qū)運用不靈活,高音位置上不去的后果;三是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這也是在歌唱中最正確,最完善的方法,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呼吸方法。吸氣時,口鼻同時進行,眉毛微微上提,口腔自然打開,與此同時胸腔兩側肋骨張開,自然地就使胸部與肺部同時星現打開狀態(tài),吸入的氣需要繼續(xù)保持,使吸與呼形成一種有力的對抗,這種感覺會使身體腰部進行擴張,這便是橫膈膜下降所造成的感覺。這種呼吸方法使氣息貫穿到了整個體內,使歌唱的聲音張弛有度,優(yōu)美動聽。合唱隊員呼吸要與其他隊員保持一致,可以根據指揮的統(tǒng)一手勢進行換氣,以便于合唱聲音的和諧完整。
二、合唱的咬字、吐字
人類的語音是由兩種音構成,一為輔音(母音);一為元音(子音),也就是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歌唱中吐字含糊不清往往與聲母發(fā)音不準有關,所以,在歌唱時要比平時說話更加的擴大口腔內部,這就需要通過上顎的合理調節(jié)改變口腔的形狀來適應元音發(fā)出的音調。在合唱的咬字訓練上需做到:“橫字豎咬”“豎字前咬”“窄字母寬咬”“關注韻母”、“弱化聲母”“前韻母略微后咬”、厝韻母微微前咬”;在合唱吐字上訓練要求做到:運用正確氣息支持自然的進行,并結合器官進行科學的發(fā)聲,發(fā)出的聲音做到輕松而準確,并在情緒帶動下要求停收自如。合唱中的咬字、吐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主要是根據作品內容、情緒和風格進行巧妙靈活的獨特運用。
三、合唱的發(fā)聲練習
發(fā)聲練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達到聲部的和諧、統(tǒng)一,參與合唱的每位成員都應該做到“消除個性、追求共性”,從而體會集體歌唱的聲音效果。所以,在練習中我們要從起聲、共鳴、音量變化、色調這幾個方面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
1.起聲:在合唱中起聲分為“硬起聲”和“軟起聲”兩種,大多數合唱中都會用到“硬起聲”這種發(fā)聲需要注意音頭飽滿,音色扎實有力,聲音千凈而且具有爆發(fā)力。在演唱之前需要保持良好的唱歌狀態(tài),并注意音色、音高、音量在氣息支撐下發(fā)出清脆的聲音;“軟起聲”則與之相反,要求隊員不要立刻發(fā)聲,訓練中注意氣息不能松懈,音量不要過大,而是在呼氣的帶動下,聲音應緩緩而出,猶如滑涓細流,潺潺而下。
2.共鳴:在合唱過程中,歌唱者的咽腔、喉腔、鼻腔、口腔、胸腔等都起著共鳴的作用,同時隊員之間也會產生良好的共鳴效果。人在產生共鳴的聲區(qū)可分為頭聲區(qū)、混聲區(qū)和胸聲區(qū)。這些聲區(qū)通過聲帶產生泛音,調整音量,改變音色,再結合上歌唱者自身穩(wěn)定的氣息,使演唱中的共鳴效果達到很好的效果。良好的合唱共鳴可以通過不同調性的音階進行“弱聲練習”和“哼鳴練習”來獲得。在練習過程中合唱隊員隨著音量、音色變換可以把共鳴腔體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在排練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傾聽,并且注意基本的技術要求,長期不斷的體會,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合唱共鳴。
3.音量:合唱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對音量進行控制、對比和變化。音量的變化需要氣息的支持,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聲部的統(tǒng)一性。音量大的隊員要學會盡量控制氣息,體會在聲部中不要突出自己的聲音,自然地跟隊員融為一體;音量弱的隊員,要注意音量集中,氣息略強,與其余隊員保持聲音的平衡。所以,合唱隊員一定要做到“強而不燥弱而不虛”,使演唱中的整個音量變化達到合為一體的音響效果。
4.色調:合唱過程中,所產生的泛音就形成了豐富的色調變化。為了使音色更加的靈活多變,這就要在平時訓練中注意特別強調隊員的聽覺。通過“濃淡”、明暗”“虛實”的變化感受不同色調所表現出的作品情緒,這樣才能把握音樂更深層次的內涵或高亢激昂,或深沉委婉,這是高水平合唱隊員的最高標準,所以聲音色調的恰當把握,直接影響整個作品的靈魂所在。
總之,把握科學的合唱技巧,可以把我們帶入最美妙的音樂殿堂之中,每當我們有感而生、發(fā)自內心的想要歌唱時,那時候的聲音最情真意切、最感人至深,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合唱隊員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陶春曉.音樂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周沛良.合唱指揮[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